很多事情,既然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就没有必要再去惋惜悔恨了。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欢抓住自己的错误不放,没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就一直怨恨自己不具慧眼;因为粗心而算错了数据,就一直抱怨自己没长大脑;做错了事情伤害到别人,就为没有及时道歉而自责很久……
圣贤教导我们,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为过去的事后悔。错过了就别后悔,后悔也不能改变现实,只会消弭未来的美好,给未来的生活增添阴影。人的遗憾与后悔情绪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正像苦难伴随生命的始终一样,遗憾与悔恨也与生命同在。但是,昨日的阳光再美,也移不到今日的画册。也许会有人以为“覆水难收,悔恨无益”是陈词滥调而不屑一顾,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却蕴涵了深沉的智慧。
有一学僧对云居禅师说:“弟子每做完一件事就不胜懊悔。这是为什么呢?”
云居禅师道:“你且先听我的十后悔:一、逢师不学去后悔;二、遇贤不交别后悔;三、事亲不孝丧后悔;四、对主不忠退后悔;五、见义不为过后悔;六、见危不救陷后悔;七、有财不施失后悔;八、爱国不贞亡后悔;九、因果不信报后悔;十、佛道不修死后悔。以上十种后悔,你是哪种后悔?”
学僧想了想说道:“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
云居禅师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疗呀!”
学僧问道:“我就是因为不懂得治疗,所以恳请老师慈悲开示!”
云居禅师开示道:“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有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一字的药,你好好服用!”
佛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有句俗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用佛家的话说,即是众生总是见了果报后才会后悔,如能够事先予以肯定,就不后悔了。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
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后悔情绪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后悔,我们才会在以后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稳。覆水难收,悔恨无益,我们为什么不好好把握现在,珍惜此时此刻的拥有呢?为什么要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对过去的悔恨之中呢?
放下过去的错误,向前看,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我们一生当中会犯很多错误,如果每一次都抓住错误不放,那么我们的人生恐怕只能在懊悔中度过。
禅悟人生
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尽情享受现在。过去的再美好抑或再悲伤,毕竟已经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沉淀。如果你总是因为昨天错过今天,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你又会回忆着今天的错过。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你永远是一个迟到的人。
§§§第十节 自省,给自己一面清晰的镜子
自省像一面莹澈而光亮的镜子,它可以照见一个人心灵上的污浊。所以,一个明智的人,自然懂得“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
反省可使人保持清醒,可使人弥补短处,可使人纠正过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我反省是极为重要的。真正懂得反省的人,经过时光的荡涤,便能冲洗掉俗世中纷纷扰扰的尘埃,给自己一个美好单纯的人生。
日本日光东照神宫的雕梁上有三只猴子:一只捂着嘴,一只捂着耳朵,一只捂着眼睛。这三只猴子代表着:不当说的不说,不当听的不听,不当看的不看。远离是非,不听不传不讲,我们的心就不会为嗔痴所困,行为也就不会出差错,烦恼自然也会少许多。佛陀曾说世人有二十难,其中:“不说是非难”便是其中一种。佛家讲求对是非不听,不传,不讲。不管是非,自然可以远离是非。
在佛家看来,作为出家人应该做到静察己过,勿论人非。宋代流传下来的一首禅诗这样写道:“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这是古人修身的名言,告诫人们要常怀自省之心,检讨自己的过失,闲谈之时,不要谈论他人是非。提高品德修养,常怀宽阔胸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弥多爱说人闲话,因此大家看见他来了就总是避开,或者赶他走。没有人想与弥多在一起,大家都讨厌他。有一天,弥多又看见大家绕着他走,心里觉得很难过。
于是,弥多找到佛陀,想问个明白。
佛陀借着这个故事劝诫:“说人家闲话既使别人受害,又使自己难过。这是一种十分愚笨的行为。”
弥多反省数日,从此改变乱说人闲话的习惯。
的确,所谓的是非本身就是极其无聊的谈资,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往往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明白老老实实认错是最明智的做法,而不是想方设法找理由为自己辩护。借口不过是一个人做错事的挡箭牌,是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护身符,是掩饰弱点、逃避责任的百验灵丹。而这些只会让一个人越来越糊涂,从而将所有的缺点自我屏蔽,以至于不知不觉间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圣严法师曾经以照镜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一般人对自己的缺点大都采取隐瞒、掩盖或不愿检讨和承认,这种人往往是一脸的灰尘、油垢,但不愿自我反省和检查。他也许曾照过镜子,但看到又脏又丑的自己,就没有勇气再面对镜子。这种人拒绝看清自己的缺点,也往往是自我膨胀的。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自省,不断地从自我反思中深入地认识自己。
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把自省当作观照自身的镜子,衣冠不整时要在镜子前整理仪容,愁眉紧锁时要在镜前调整心情。接受别人的指正,改正自己的过失,便能够获得高尚的人格。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静察己过,勿责人非。”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禅悟人生
每个人都生活在内外两个世界中,也具有向外发现和向内发现两种能力。向外是一个无比辽阔、精彩绝伦的世界,向内则是一个无比深邃、亟待挖掘的内心。观察外部世界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探究内心则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善于反省的意识。
§§§第十一节 点燃一瓣心香,做个宽心的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能够在岁月的枯荣中体会生命的短促、人世的无常。自然界一草一木的凋零与成长都是对我们最直接的提醒。它教育我们,怀平常心看淡尘世喧嚣;也敦促我们,怀感恩之心珍惜生命的一切馈赠。
禅师们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常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可是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万里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这是很好的境界,许多学禅者都是因此而悟道的。
唐代朗州太守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严禅师的德行,一天,他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禅师仍无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禅师仍然专注于经卷上。
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理睬的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便拂袖欲去,惟严禅师至此才冷冷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如何是道?”
惟严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吗?”
太守摇了摇头说:“不会。”
惟严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顿悟,下山后随即解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
惟严禅师形象地给太守点出了修道见道的境界,“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境界。青天上的白云,瓶颈里的绿水,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拥有纯净的颜色。
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很多时候都丢失掉了云朵本来的颜色,清水本来的纯净。世界虽然是有瑕疵的,但是纯洁的云漂在天空中依旧很美丽,水在瓶子里仍然是它的味道。人也应该如此,无论童颜之时,还是鹤发之龄,都应保持一颗开阔的心。
智慧生活着的人们与非智慧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形态存在天壤之别。反映最突出的就是过日子的态度与情形不同。所谓“行云流水般的日子”,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种自然、真实和纯属自我的生活状态。
智慧生活着的人显然不是那种无所用心、无所事事地活着的人,他们会去时时点燃那一瓣心香。这盏灯如太阳,可以照破黑暗;如良田,可以滋长善根;如明镜,可以洞悉万象;如大海,可以容纳百川。灯光点亮人心,灯光照亮远方的道路,做一个宽心的人,在行云流水般的日子里时时点燃那一瓣心香。
禅悟人生
心灵的智慧种子既在高僧大德的手中,也在红尘闹市里每个怀有智慧的人身边。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走进庙宇之中烧香拜佛,但只要点燃那一瓣心香,开悟就在身边,心灯自会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