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魏明帝一死,执政的曹爽根本不给司马懿机会,于是司马懿又“屈”了下去。
正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魏明帝病逝到著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司马氏果断消灭了曹爽的势力,这也为后来的晋代魏打开了序幕。
生活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占上风,什么都强于别人。
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怎么办?我们不妨后退一步,迂回前进有时反而能让人收到更好的效果。
《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句话体现出卓越的辩证思想。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便是其辩证思想的最好发挥。
在军事斗争上,进攻太急有可能激起敌人的疯狂反扑,有时有意让敌方逃走,也可以达到削减他们兵势的目的。
紧紧地跟在逃敌之后,不要逼近他们,待到他们累得没有气力,斗志也逐渐磨灭,战斗力削弱或溃散时,一举将其全歼,这样便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与他人相处时,以退为进也是一种迂回策略。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你看似要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
对于某些涉及风险的事情,这种方法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有些固执的人,往往坚持己见,不懂得进退之道,有时候即使是自己错了,也不肯承认,不肯让步。
其实,别说你的观点错误,即便你真的是正确的,也不妨作一些让步。
要知道,固执给你带来的损失,会超出在争辩取胜时你所得到的收益。
6.功成身退,顺从自然规律隐退是全身远祸的一个法子,它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
所谓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
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
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曾国藩是清朝一位大政治家,后世的人说他建功立业,一共有13套本领,但是其中有11套大的谋略之学,都未曾流传下来,只有两套留了下来。
其中一套是相人之术《冰鉴》;另一套本领就是他的日记和家书。
如果从中进一步去分析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当时所建的功业、所处的环境、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的轨迹,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絮絮于这些琐碎细事,实际上正是熟练地运用了进退之道。
曾国藩兄弟,经过9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将曾经占领了半壁江山、摇撼京师、几乎取得政权的太平天国打垮了,所建立的功绩,是满清入关以来前所未有的,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
然而,曾国藩却清醒地知道,这时的客观环境,对他的危险性很大。
不但上面慈禧太后非常厉害,难伺候之至,自己不能不居高思危。
而外面议论他、批评他、讲他坏话的人也很多。
尤其是曾国藩打进南京时,太平天国的王宫里面,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搬走了。
这件事,连曾国藩的同乡至交好友也大为不满。
同时,他训练出来的子弟兵,也已经变成“骄兵悍将”。
打败太平军以后,个个都有功劳,都有得意自满的情绪,很容易骄横。
面对这种状况,曾国藩主动地采取了退的措施,一是主动地大量地裁减自己手中的兵力,以让慈禧太后放心;二是让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三是叫他的学生李鸿章,赶快训练淮军,来接他的手,冲淡湘军的自满骄横。
从曾国藩一生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深懂并能熟练运用进退之道的人,他把人生的进退术可以说是运用到了极点,使他本人在官场上一直能够平稳上升,直至辉煌腾达一世。
聪明的人,并不会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愿后退一步,功成,名遂,身退,也是顺从自然之规律,有时候不仅能赢得旁观者的尊重,更能赢得对手的尊重。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
最后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
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退者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人生道路上,谁都不愿充满荆棘和泥泞,而希望是顺利和平坦。
但是命运并非如此。
人在旅途,弯路总是居多,障碍和曲折永远并存。
我们只有在曲曲弯弯、充满险阻的道路上,勇敢面对,学会绕道而行,学会随机应变,才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险中曲径通幽,洞见光明。
1.直进受阻时曲行也是一种策略一个人现在所处的情况,其实正是以往自己所保持的态度造成的。
如果想改变未来的生活,使之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航行,就必须要学会变通,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坚持错误的观念,固执不愿改变,就算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枉然。
李小明是一位机械师。
他已经做了十多年的机械工作,可他一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总是想转行,却迟迟下不了决心。
他担心已经做了十多年的机械工作,如果突然换一份其他工作,需要从头再来,会感到很不适应。
尽管他不喜欢,却无法抛开积累了十多年的机械专业知识,于是他就这样一直在“不喜欢”与“不舍”之间徘徊与煎熬。
李小明想改变,但又抛不开过去的包袱,自然无法突破。
其实,既然知道自己再继续做下去也不会有兴趣,就应该果断地做出决定:转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才会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事可做,有许多方向可以选择,但有一条原则不能变,那就是无论你现在做的是什么,你都一定要记得随时选择一条最适合你的路。
乔?吉拉德1929年出生在英国一个贫民窟,他从懂事起就开始擦皮鞋,做报童,后来又做过洗碗工、送货员、电炉装配工和住宅建筑承包商等。
但由于没有找到最适合做的事,他始终没有取得成功。
朋友都弃他而去,他还欠了一身的外债,连妻子、孩子的生活都成了问题。
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卖汽车,步入推销生涯。
乔?吉拉德以极大的专注和热情投入到推销工作中,只要碰到人,他就把名片递过去,不管是在街上还是在商店里,他抓住一切机会,推销他的产品,同时也推销他自己。
三年以后,他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不被看好,而且还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竟然能够在短短的三年内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呢?他至今还保持着销售昂贵产品的空前纪录——平均每天卖6辆汽车!他一直被欧美商界称为“能向任何人推销出任何商品”的传奇人物。
虽然乔?吉拉德做过很多种工作,而且屡遭失败,但是他懂得改变,懂得不断探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他不被以前的种种工作所牵绊,最后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销售员上,终于获得了成功。
可见要想成功,就必须灵活把握住自己人生的航向,懂得及时改变,否则,你就将在无所适从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人生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人的最大痛苦莫过于选错了方向。
当你不小心走进人生的死胡同时,一定要懂得反省,及时掉转方向,寻找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你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时,你将领悟到,为寻找这个位置,你所做出的改变、付出的牺牲与代价,都是非常值得的。
真正的改变不只是从A点到B点,或从B点再到C点,事实上,每一个改变若不是发自内心对自我的了解,很多时候,那些改变也是无用的。
所以真正尝试改变,需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对内心世界那份价值的追求与渴望,有明确的认知后再做新的调整与修正,这才是真正的改变。
而且,这一路走来,每一个工作、每一次历练、每一回合的挑战都是弥足珍贵的。
人生总会遇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时候,你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人生航向。
成大事者的习惯是:如果这种生存方式不适合自己,就立即改换,重新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在人生的转折口,不懂得放低架子,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
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式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被人瞧不起。
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人家会说,这个本科生真了不起。
而博士学历高了,理应本领高些,可你跟人家本科生做出的成绩是一样的,有什么了不起?心理定式是很难消除的。
所以,刚走上岗位或刚换了新的岗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
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几乎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
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如果你同样做得很好,得到的评价则会大不相同。
在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时,要用执著的信念衡量内心的抉择,用变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别怕拐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位善于变通的人在关键时刻,总会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分析每一个问题,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
某位知名作家,在成名前曾换过十几份工作。
有一次应电视台《夜来客谈》栏目之邀参加了一个以“换工作”为主题的座谈会。
在会上,他发表了一些见解与感悟。
主持人:“你为什么一直要换工作呢?”知名作家:“18年来,我一共换了13个工作。
换工作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不过我不断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给自己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
“18年来,从一开始‘为生活而工作’,到目前‘为理想而工作’,这是一条漫长艰辛的路程。
只有你为理想而工作时,工作、生活与娱乐才可能合为一体,这时你将领悟到,为寻找这个位置所付出的任何牺牲与代价,都是非常值得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的痛苦都来源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出路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从而把自己摆错了位置。
一份“理想”的工作,也就是一份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
只有在这样的工作中,人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并在工作中找到最大快乐。
在商场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经营项目,就同在职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样,具有发挥自己最大潜力的作用。
作为一个商人,如果你以相当的精力长期从事一个项目,但仍旧看不到一点儿进步、一点儿成功的希望,那么你就应该反思一下:以自己的条件来说,自己究竟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掉头,去寻找适合自己、更有希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