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法国因为资金短缺等原因,向美国兜售巴拿马运河公司,价格定为1亿美元,美国知道法国如此打算,欣喜若狂。
但美国并不立即与法国谈判收购巴拿马运河公司的事,而是不动声色地抛出一份报告,计划在尼加拉瓜开运河,说因为那样省钱。
似乎事情已成定局,美国无意于购买巴拿马运河公司。
运河公司代理人布里略看到美国的报告,马上表示法国公司只要4000万美元。
美国代表掩饰住内心的激动,不以为然地皱皱眉,说了声:“好吧,成交。”美国在同法国谈判前因为“退”一步就赚了6000万美元。
这是罗斯福总统导演的“以退为进”的一场精彩“戏剧”。
其实,以退为进的买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商店买东西,聪明的顾客不是死死盯着他中意的商品,而是稍一问价即佯装离开,这时卖主往往主动说:“如果诚心要买,价格可以优惠。”对顾客来说,这也是以退为进。
跳远运动员总是先离开起跳线一定距离,然后向前奔跑起跳才能跳得更远。
所以欲进先退,退只是手段、进才是目的。
经营者应深谙此道。
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曾在国外流亡,辗转来到楚国,楚成王把他当做国君一样的贵宾对待。
一天,成王在为重耳举行的宴会上问道:“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当国君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考虑了一下说道:“如果托您的福,能够返回晋国,有朝一日不幸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将后退三舍回避您,以报答今日的盛情。
若这样做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也就只有驱马搭箭与您周旋一番了。”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采纳中军元帅先轸的计谋,离间了楚国与齐、秦的关系后,又离间了曹、卫与楚的关系。
楚国被激怒,楚令尹子玉立即率军北上,征伐晋国。
晋文公见楚军逼近,便下令晋军后撤90里。
晋军后撤引起将士不解,他们认为,晋国之君躲避楚国之臣,这是一种耻辱的举动。
何况楚军在外转战多时,攻宋国一直不能克,士气已经衰竭,晋军不应后退。
其实,晋文公下令退兵90里,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诺言,更重要的还是军事上的需要,想以此法来激励晋军将士,同时也使晋军避开楚军的锋芒,进一步养成楚令尹子玉的骄横情绪,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同楚军会战。
果然,晋军撤到城濮后,宋、齐、秦等国也分别派来了军队,支持晋文公的行动。
而在楚军中,一些将士见晋军撤退90里,也主张就此撤军返楚。
但是,子玉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晋军的后撤是惧怕楚军的表现,于是率领楚军紧迫不舍,一直到城濮的一个山头下才驻扎下来。
结果,城濮一战,楚军被晋文公打败。
以退为进也是现代商战争霸中的重要谋略。
美国著名企业——美国钢铁公司就曾成功地运用这一谋略反败为胜。
众所周知,美国钢铁公司是1901年由三家钢铁企业合并而成的巨型企业。
20世纪50年代,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
到了60年代,日本钢铁公司占了上风,夺走了美国钢铁公司在世界钢铁界的魁首地位,美国钢铁公司屈居第二位。
大卫?罗德里克出任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后,为了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首先缩小公司的规模,然后再谋求新的发展。
在罗德里克任期内,总共关闭了150座工厂,减少了30%的炼钢生产能力,淘汰了54%的职员,裁减了10万工人。
与此同时,他出售了公司的大片林地、水泥厂、煤矿和建筑材料供应厂等资产,获得了将近20亿美元的活动资金。
随后,罗德里克与公司有关人员一起,对美国几家大企业进行研究,最后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石油公司。
罗德里克此举的目的一是想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二是为公司拓展新的发展道路,以防不测。
果然,当西方钢铁业最不景气的风暴袭击美国时,美国钢铁公司不仅没有受到钢铁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浪潮的波及,而且,由于公司开辟了石油业务,在面临困难环境的大背景下,公司还得到了发展。
一个季度的营业额就达45亿美元,仅石油及天然气的营业额就有25亿美元,从中获利3亿美元。
美国钢铁公司又开始重振当年的雄风。
以退为进是高调做事的一种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商场竞争中,一个经营者如果不懂得以退为进的谋略,就会在盲目前进中碰壁。
反之,当你所经营的产品出现市场疲软、难以销售的时候,当你与竞争对手在实力对比上相差悬殊,难以取胜的时候,不妨采用退一步的策略,以退求进,定能比盲目前进取得更大的成效。
7.只进不退必会撞得头破血流懂得生活的人,并不是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势不两立的时候,在水火不容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总比撞得头破血流要好得多。
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有时需要慷慨陈词,有时则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也应该让。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
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
当别人议论翟方进时,胡常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
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
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于是心中十分不安。
后来,他再也不去贬低而是大加赞扬翟方进了。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
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了大功。
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
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想以此来嫁祸王阳明。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门的功劳。
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
王阳明称病到净慈寺休养,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的处罚。
王阳明的退让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如果说翟方进以退让之术,转化了一个敌人,那么王阳明则依此保护了自身。
人如何在进退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人能否超越自我的关键。
下面两点是做人应如何掌握进退的规则。
1.遇弱示强当你碰到了实力较弱的对手,那么就要显露你比他“强”的一面,这并不是为了让他来顺从你或满足你的虚荣心,而是弱者普遍存有的一种心态,谁都不甘愿一上场就做弱者,因此他会在周围寻找对手较量,以此证明他也是一个“强者”,你若在弱者面前也示弱,正好引爆对方的杀机,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
示强则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不过,这里的示强是预防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
若你判断错误,碰上一个“遇强示强”的对手,那你不是输得很难看吗?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随地以变化的心态看待人和事,做好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的心理准备。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
使自己永远掌握主动权,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遇弱示强”似乎与老子的思想很不相符,其实不然,因为老子所说的大国与小国实力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这里“遇弱示强”之法就是要你先确立自己大国的身份,当对方承认你是大国之后,对方自然对你就没有攻击之心,而此时你对他再谦让一些,他自然视你为依靠,你因此而充分掌握了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强者。
2.遇强示弱如果你碰到了一个有实力的强者,那么,你不必为了面子而与他争强,争斗结果你有可能毁了自己。
因此不妨示弱来化解对方的戒心。
以强欺弱,胜之不武,大部分的强者是不做的。
但也有一些具有侵略性的强者有欺负弱者的习惯。
因此示弱也有让对方摸不清你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的有效性,一旦他攻击失败,他便不可能再动手,而你便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反转两者态势,他再也不敢随便动你。
至于要不要反击,你要慎重考虑,因为反击时你也会有损伤,这个利害是要加以权衡的。
何况还没有到一定要反击的程度,生存才是主要目的。
人生道路上,事情顺利时就要进,不顺利时则要退,智者正是在这种进退中抓住机会,促成人生飞跃的。
8.明退暗进:一招制胜的成功秘诀人世间,有许多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
不论在什么时候,明智的人都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如果能给自己留下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在退中进,不失为一种上策。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得知樊哙有谋反之心。
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周勃奉命出发。
在路上,陈平私下对周勃说:“樊哙是主上的故交,且是至戚。
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听了何人谗言,忽有此举。
一旦主上气消,或许后悔;兼有吕后从旁搬弄,难免归罪你我二人。
依我之见,你我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谋之士,连张良也服你。
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陈、周二人来到樊哙军中,命人筑起一台,宣樊哙接旨。
樊哙并无多虑,独自赶来接诏。
不料,台后突然转出大将周勃,喝令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
樊哙正要分辩,陈平忙走至樊哙身边耳语几句,樊哙方始无言,任由陈平押返京师。
行至中途,汉帝刘邦便已病故。
陈平暗自庆幸先前未斩樊哙,否则怎么向吕后交代。
原来,当时的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权争激烈,以皇后吕雉为代表的外戚吕氏,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
汉高祖刘邦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世。
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存在下来,然后才能谈到其他方面。
陈平之所以不杀吕后的妹夫樊哙,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那时汉帝棺木尚未安葬,陈平一到宫中,伏在灵前且哭且拜,几乎晕了过去。
果然不出陈平所料,吕后一见陈平来到,急忙从帏中走出,怒询樊哙的下落。
陈平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边拭泪边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仅将樊侯押解来都,听侯主上亲裁。”吕后一听陈平未斩樊哙,心中顿喜,即将怒容收起。
又见陈平涕泪交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便嘉奖道:“忠诚如君,举世罕有,现在嗣主年少,处处需人指导,先帝临终,曾言君才可用,敢烦君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释忧。”陈平一再叩首谢恩,真的不回家,而去随伴惠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