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桥镇是个小镇,距哈尔滨二十五公里。这是一个古镇,但镇上没有什么交易,却是一街的酒馆酒楼。
三桥镇归宾县管辖,清初的时候宾县也叫苇子沟,后来又改叫三桥县。《宾县县志》载:苇子沟北九里有三桥,三桥是福地。康熙四年设驿站。驿站官为七品,叫侯富渠。侯富渠之父为关内涿州人,任过知州。知州大人只有一子富渠,这富渠乃纨绔子弟,常给家父惹是生非,十六岁竟吃烟土,家父就将他的腿打折了,腿接上以后,其父向朝廷一从三品詹事使了银子,便将侯富渠打发到关东的三桥镇,做了驿站的七品官吏。
一般驿站的官吏大都是九品,他却是七品,和县令不分高下,所以苇子沟县令也不敢惹他。
侯富渠到了关东改掉了吃烟土的毛病,却仍然嘴刁,他本来是驿站的官吏,却统管着三桥镇。
三桥镇原是骡马大市,兼有粮食、药材生意。一街的骡马粪味,还有生药材的苦味,这就让侯富渠感到十分不悦。便一纸告示贴在三桥镇最大的一座桥栏上,限月余将骡马大市及药材生意全部撤除,为悯民生,三桥镇一里石头街两侧可开酒楼饭馆,也可卖油盐酱醋。
三桥镇的人不知这侯富渠的来头,生意该做还做,街上仍有马粪味和药材味,侯富渠就使了许多银子从乡下招来许多护街的壮丁,这些家丁不光是为了侯富渠看家护院,还每人背上斜插一把月牙大刀,先在骡马大市一阵乱砍,翌日清晨,骡马大市就无影无踪了。卖药材家的几家掌柜见其阵势,知道好歹,便撤了摊子。
三桥镇沉寂了一个多月后,十几家饭馆就相继开张了。每个饭馆开张,侯富渠便第一个进饭馆做食客。他不白吃,离开饭店前他要扔给掌柜十两银子,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可买一头活猪和五斗白米。侯富渠的举动让三桥镇的人们斟酌不出善恶来。后来才渐渐明白这侯富渠是个馋货,后来人们也叫他侯大吃。
侯富渠到三桥镇的时候,虽说是携家眷,却只是两个人。他的老婆是个瘦小的女人,既不会做针线也不会做饭,后来这个小女人雇来了两个丫鬟,这两个丫鬟都是乡村的孩子,上不得大厨,做出的饭菜也不适口,而三桥镇一条长街却也见不到一家像样的馆子,于是他就想让三桥镇变成酒馆一条街。再后来三桥镇复又热闹起来,石头街两旁饭馆酒楼一个接一个地开张了,有蒋家酱大货、黑锅大菜、大芝子臭鱼馆、冯家九大碗、刘家上刑饺子……
若干年又若干年,三桥镇成了名副其实的酒馆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你看不到海鲜,更看不到满汉全席,饭馆里的菜更不分什么南北,如果你进了某一家饭店向老板点粤菜和鲁菜,老板会一愣说:没有粤菜,有炒韭菜,也没有鲁菜,有浇汁肘子肉。正因为如此,对在都市里生活很乏味、胃肠已经油腻的贵族们来说,到三桥镇吃饭能吃出粗野的味道,所以石头街上总是停着一溜长长的轿车。
三桥镇饭馆的掌柜们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意,原来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既不增加也不削减,让食客们感到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当家菜,或者叫私房菜。
三桥镇已经老了。其实三桥镇上的人们不喜欢这个镇子面貌一新,在这街面上你看不到楼房,都是青砖鱼鳞瓦的大房子,房檐子上的飞檐能让人看出沧桑。百年以前,这里的房子都是江边的洋草苫的,三桥镇上的饭店酒馆院子里也都竖起了五花八门的旗,大门也都横吊着桦木牌匾,镂刻的大字。
镇上牌匾上的字都出自一个人之手,是三桥镇东甄家私塾先生甄九如的行草。
三桥镇想不出名也很难,一出名就延续了上百年。现在在三桥镇仍然能嗅到百年以前的菜香味,这里后来出了五家名气更大的饭馆。这些饭馆是正宗的乡野粗俗店家。
蒋家酱大货
某一年(之所以说是某一年,是因为具体哪一年有些说不清楚,三桥镇的老店店主有的说是民国初年,有的说是清朝末年),三桥镇来了一个河北人,房主叫蒋百顺,他不经营饭菜,开的是蒋家酱炖大货,一口大锅支在当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冒着热气,这些大货是猪头肉、羊头肉、牛头肉,猪蹄子、羊蹄子、牛蹄子。大锅里除了这些大货,是很稠的豆瓣酱,还有生人难以看出来的佐料,羊肉和牛肉是应该有膻味的,但一放进大锅里煮,膻味没了,满街飘的都是酱香。
镇长侯子顺(侯富渠重孙)家里的餐桌上从来就没有少过蒋家的酱大货。在这街上蒋百顺的生意最好,门面最讲究,尤其他家的青砖瓦房更让人眼馋,于是镇上的酒店渐渐地扒掉草房,盖上了青砖鱼鳞瓦的大房子,不到十年的工夫,这三桥镇石头街的两边就都是青砖瓦房了。说蒋家的门市讲究,还有两个标志性的物件:一是院子里竖起一根七八米高的松木杆子,杆子上飘着一面白布、红边旗帜,上面有两个字:蒋酱。大门不是那种光秃秃的砖瓦,还悬吊着一块桦木牌匾,上面镂刻着镶金大字:蒋家酱大货。
蒋百顺虽是直隶人,却一口京腔,让人觉得疑惑。在三桥镇蒋百顺的模样长得也与众不同,大头、宽额、阔嘴、一双鱼眼。蒋百顺的祖上什么模样不详,三桥镇上的老店号掌柜只隐隐约约地记得蒋百顺的祖上大高个,身子细长。当年蒋百顺来三桥镇时才三十多岁,他的父亲整天油渍麻花的,脸总像没洗净。到了蒋百顺主厨的时候才让蒋家酱大货讲究锅头灶脑,蒋百顺也整天穿着藏蓝色的大褂,大褂上没有油渍。
蒋百顺做人很卑微,也许他不是本地人,做事就格外小心谨慎。本镇上的人到他的酱炖大货来买酱货,他都要多给二两,秤砣在秤杆上向下打滑。镇上的店家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必去随份子,遇到白事,还能陪死者的亲人一块儿哭。这就让人非常感动。
当年三桥镇和东边的拐子山有交情。拐子山有一匪伙,这匪伙不是小打小闹,光喽啰小匪就有几百号人,每个喽啰小匪身上都有两种兵器:后背上插着一把月牙大刀,怀里都抱着一杆火铳,脖子上吊着一皮袋子火药。有一年,江北的绿营兵到山上剿匪,几进几退,死伤惨重,此后,再也没有哪路营军到山上去剿匪。
山匪的大瓢把子叫侯书堂,当年中过举人,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文章,在山上做匪首也与众不同,他的匪们下山有几个不伤:穷人不伤、残疾人不伤、和尚不伤、医家不伤、女人孩童老人不伤。
山下的人称他为义匪。
这义匪不是那种凶神恶煞,总是一身杭绸长袍马褂,鹿皮的西瓜帽,帽顶上嵌着一颗绿色玛瑙。他不抽大烟,也不酗酒,匪做得很儒雅。
侯书堂有两大嗜好:好吃,喜欢逛窑子。三桥镇没有窑子,怕脏了一街的馆子,侯书堂就到江北去逛窑子。有人看见侯书堂逛窑子衣服襟里吊着一块洋人的怀表,拄着楠木龙头拐杖。进了窑子,见到他中意的女人总是客气地说道,多多包涵,多多包涵。侯书堂在窑子里的人缘极好,其实每次和女人在一起云雨之后,并没有见他掏多少银子,但窑女们都不怪罪,照样对他暖暖的。
再说吃。三桥镇对侯书堂来说那就是天堂,他把三桥镇上所有的馆子都吃遍了,他最喜欢吃的是蒋家酱大货和大芝子臭鱼。有一天,他到三桥镇上打食,吃完大芝子臭鱼和蒋家酱大货,就对两个店家说道,给我往山上送十锅大芝子臭鱼,一锅蒋家酱大货,银子照付。
侯书堂到三桥镇来,每个店家都把他当大爷伺候,只要侯书堂一进馆子,店掌柜马上出来迎接,店小二会把店里最好吃的东西和最好的酒端上来。吃完以后侯书堂总是拿出九文钱,放在桌子上,嘴里振振有词,天下数乃为九,给你九文钱,让你的馆子久久发财。当年的镇长叫侯少莆,听说侯书堂下山打食,要给山上的弟兄香一香嘴巴,就讨了一锅大芝子臭鱼和一锅蒋家酱大货,到这两家,说道,往后侯书堂会是咱们的依靠,这两锅菜由衙门付了,另送上五十坛子赵家烧锅酒。
山上的侯书堂在三桥镇要了大芝子臭鱼和蒋家酱大货,让这两家店一下子火爆起来。三桥镇上的店家们都不小视这两个馆子。但这两个馆子都不张扬,不炫耀,原来在镇上怎么样开店还怎么开。蒋百顺在给三桥镇上的人称酱货时仍然要多出二两来。三桥镇上的人都和睦相处,相互之间也不挤对,但他们认为是好事,也抢着去做。三桥镇的十多个馆子都轮着番地到山上送各自的好吃物,侯书堂就对侯少莆说,往后三桥镇不管出多大的事,只要派个人来,我侯书堂会让山上的所有兄弟都下山。
又若干年过去了,三桥镇果然出了事。这年应该是一九三七年,日本开拓团来了,后来镇上又驻扎了关东军,开拓团在江南江北开始圈地,侯书堂山上的人并没有什么举动,但后来日本关东军让三桥镇的每个馆子向他们交白米十石,镇上的人都对日本关东军不抵抗,但也不捐献,这就惹怒了关东军。为了保证三桥镇的店家必须出十石米,他们就动了杀机,他们先把秦家鹿肉包子的掌柜秦守德给砍了,又把郭家炸粘货的掌柜郭风山在树上吊死了。
日本人在三桥镇太残忍,镇长侯栋梁就到山上请兵。此时侯书堂还健在,已经六十七岁了,但仍然体魄健壮,头脑清醒,他骑着一匹俄罗斯布琼尼马,手握四尺双锋长剑,领着山上的兄弟们下山与关东军对决,关东军在三桥镇驻防二百多人,但他们有长枪短炮。侯书堂在山上苦读兵书,知道如何与这关东军对决,就选择了一个雨天漆黑的夜晚向日本关东军的驻扎地发起进攻,不到一个钟头,镇上的关东军全被侯书堂山上的兄弟消灭掉了。
这不是一件小事,哈尔滨关东军总部又派来十辆军车,车上有钢炮和握着长枪的关东军。他们把拐子山团团围住,然后,向山上进发。山上的侯书堂见日本军人多势众,就躲藏起来。为了侯书堂的人不被饿死,镇上的人就打扮成砍柴的、采药的,将食品送到侯书堂藏匿的山洞里,但还是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在三桥镇把所有馆子的掌柜都抓了起来。因为最早发现的是蒋家酱大货的掌柜蒋百顺,日本人就让蒋百顺带路到山上去围剿侯书堂。蒋百顺不去,日本人就在蒋家酱大货门前把蒋百顺给枪毙了。
后来日本关东军撤了,因为江北的巴彦县发生了战事,这些关东军去增援。此后,没有大批的关东军到这里来,将驻防的兵营设在了江北许家屯。
蒋百顺死了,他是为了三桥镇上的人死的,也是为山上的侯书堂死的。侯书堂派人送来了一百两银子作为抚恤金。三桥镇也不会没有举动,先是开了一个黑丧会,又开了一个红善会。黑丧会是哀悼,红善会是对蒋百顺歌功颂德。这时甄先生的后人甄国旺说道,黑丧会、红善会都是浮表之事,现在有个天大的事情该如何去办?蒋家酱大货几代人都是传男不传女,大家都知道,蒋百顺有四个闺女,没有儿子,这蒋家酱大货当如何袭承。一店掌柜说,可以从他的女婿中挑选一位。又一掌柜说,蒋百顺的大女婿在直隶开楠木家具店,生意比蒋家酱大货好,他怎么会到这里来做这等生意。二女婿在国学师范学校是教书先生,更不能到这里来。三女婿是大手艺人,在京都珠宝行做玉雕绝活。四女婿更不行,是个瘸子,手里端半碗水走起路来都直洒。又一掌柜说,还有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认一个蒋百顺的干儿子,让他撑起门面。
甄先生说,这倒是一个好主意,但他的干儿子不能在三桥镇找,要离这远点。首先,这人的品行要好,不求大德,却求忠厚。还有,认定蒋百顺的干儿子一定要改姓氏,他叫什么名由我来取。
甄先生的主意被大家认可。这不是一件难事,三个月以后,蒋百顺死后认定的干儿子进了三桥镇。名字也被甄先生起好了,叫蒋继成。人来三桥镇了,却动不了厨,甄先生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这刚诞生的蒋继成不知蒋家酱大货的佐料秘笈是什么。无奈,镇长侯栋梁(此时驿站已取消,改叫镇)又召集掌柜们商议此事。岂料蒋家酱大货的配方早被人知道了,知道配方的人竟然是大芝子臭鱼馆的掌柜,也是大芝子臭鱼馆的第九代传人陈保江。
陈保江小时候很聪明,他也很喜欢吃蒋家酱大货,某一天,他到蒋家想要吃酱羊头肉,可是兜里没钱,就对蒋家掌柜说道,大叔,因为我十天不吃蒋家的酱大货,我这嘴就发干,严重的时候还头疼,我到你这来讨一口酱大货却没有钱,不过我知道你这酱大货里放的是什么酱料,如果我说对了,你就赏我一块酱羊头。蒋百顺就问,都是什么酱料?陈保江倒背如流,说道,要将豆瓣酱炒熟再放入烧酒和山椒,放入大铁锅时要有桂皮、八角等十一味佐料,还有一味重要的佐料,那就是新鲜的苞米瓤子……这就是蒋家酱大货的全部佐料。蒋百顺笑了,难得你聪明绝顶,你这算做偷艺,我不管它,毕竟大芝子臭鱼和我这配料无关。你说得对,我的酱大货佐料一共三十三味,你说了三十二味,剩下的一味如果我不告诉你,就总觉得你这聪明中还有缺憾,最后下的一味我告诉你,那就是老甜菜熬出的糖稀。
现在的陈保江已经六十多岁,他和已故的蒋百顺也算是有交情。他把这三十三味佐料就告诉给了蒋继成。蒋继成就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
蒋继成把蒋家酱大货调理得有滋有味,也不知他又往锅里扔了什么佐料,就使蒋家酱大货更有滋有味,吃了还让人上瘾。那天,陈保江又去蒋家酱大货那里,吃了一块牛舌头,觉得味道确实胜了蒋百顺一筹,不过陈保江一脸的愠怒,说道,我知道你接手的酱大货滋味更稠了,人吃了也上瘾了,不过我要忠告你一句,无论蒋百顺的酱大货多么诱人,但他老人家以大德经商,不像你,又加了其他东西。
蒋继成难堪地问道,大叔,此话怎讲?
陈保江说,你的佐料里添加了让人犯大忌的东西,那就是罂粟壳子,也叫大烟葫芦。大烟葫芦会伤及身子,你千万不能伤天害理!
蒋继成又扑通一声跪下说,大叔的嘴刁,眼也透亮,往后我一定要记住大叔的话,以大德经商。说完就给陈保江磕了三个响头。
蒋家酱大货在三桥镇还是站住了脚,既没有失去蒋家的大货秘笈,也没失去经商的大德。后来蒋继成找到甄先生,请他题一楹联,并将他前段日子有失大德的事如实跟他说了。甄先生对蒋继成连连称赞,一楹联挥笔而就——
大货小货做人应该是好货
大德小德经商且不能缺德
甄先生的楹联通俗易懂,三桥镇上的人觉得这楹联很金贵,就都请甄先生临摹一遍悬在店家的醒目之处。
又若干年过去,三桥镇一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原来半里长街变成了二里长街,馆子也越来越有土腥味,许麻子炸山龙(山龙即是林蛙),老高家饸饹面馆(即荞麦压成的面条),江瘦子蘸糖麻花,杨大嘴烤驴马烂(驴马烂是指驴马的下边的部件)……
三桥镇不是一域风景,是城里人或贵族的天堂。这些老店铺把一条街熏香了,连不远处的拐子山也罩上了香气。后来甄先生(甄家第十一代孙)甄浊流写出了一部奇书《三桥镇腹韵》,书中序言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