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心往好处想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句话说,上帝为你关闭了这扇窗,一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门。命运对我们都是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有痛苦也有快乐,就看你自己的心态。
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病入膏肓、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
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亡,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地度过剩下的时间呢?”
妇人一开始显得十分恼火,一个面对死亡的人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平静下来,“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说完这话,她似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所以在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
心往好处想,不论在何时,不论对何事,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人可以没有名利、金钱,但必须拥有美好的心情。没有美好的心情,人生也就失去了快乐的色彩。
最在意的往往是心灵的箍咒
最在意的,是心灵的箍咒。万事适可而止,过火了反而是一种束缚。
几年前,小张以500万元在台中买了一间公寓。三年后他因工作迁居,想把房子卖掉,但是当时房地产价格下跌,他的公寓(加装潢)只能卖到400万元。他舍不得卖,结果到现在不但价格跌得更低,还得继续付贷款和管理费。
我们一般人似乎都是这样,只记得买进价,而不管它的市价。在股票买卖中也经常看到类似的例子。某位经纪人就很生动地形容所谓的“证券买卖”,他说:“很容易,也很有趣,证券好比一根点燃的火柴,很快地传来传去,最后拿到手的人被灼伤了,痛得大声哀号。”这也就是证券交易所里喧嚷吵闹的原因。
有位股市大亨,在接受记者访问时道出了他的秘诀:“股票一跌,就要准备卖;股票涨,反而要抱牢,一直到行情反转才脱手。”几年下来,他获利相当丰厚。反观一般人,似乎恰好相反,总是瞻前顾后再三考虑,忍痛断头杀出的人不多,结果往往成为“最后的跳船者”,亦即“被套牢的最后一只老鼠”。
说此,并不是教人们如何去买卖股票,而是提醒人们“心里越在意的东西越应放下”这个智慧。就像妈妈爱孩子,太在意、太想拥为己有,痛苦就由此产生。当孩子外出,就担心他的安危;孩子长大结婚,又管东管西,结果往往和媳妇产生矛盾,造成家庭不和。如果学会放下、不计较,许多无谓的痛苦自然可免。人心之不安,源于妄念执著太多、贪欲过重;因为有所求必有所得,有所得必有所失;得失之间,内心忐忑,心岂能安宁。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你每放弃一个“执著”的事物时,心灵就感到再次的“解脱”。正如一位年长的印第安人所说,能把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东西丢掉,生命必可焕然一新。有哪一件事物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放弃它,你就会获得“解脱”。
最在意的事物往往就是心灵的箍咒。万事适可而止,过火了反而是一种束缚。能令生命焕然一新的时机,往往在你放下了最在意的事情之后。
拥有乐观,就拥有了一切生存的大智慧
在痛苦和悲哀中陷得太深。你将难以承受。放下它们,奇迹才会降临,人才能得到解脱。
人生不是形式,也不是过程,而是一道方程式。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而解题的方法却因人而异。如果你拥有了乐观,你就拥有了一切生存的大智慧。
有一位年轻的会计师叫松岛,他的性格非常开朗,思维也很活跃。并且,其业余生活十分丰富,真可谓是人生多姿多彩,令人羡慕。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一次事故中,松岛不幸折断了三根肋骨,并且肺部也被刺穿。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治疗,医生宣布:松岛的伤势完全没有好转的趋势。在经过多次郑重思考后,松岛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平躺在病床上,无事可做,胡思乱想,致使自己过度苦恼,是身体无法康复的主要原因。
于是,松岛便催促医生将他移到隔壁一个被称为“乡下俱乐部”的病房。在这里,松岛对桥牌和油画发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尝试雕刻肥皂和木头,使自己每天都十分忙碌、十分充实,没有时间为自己的伤势烦恼。
三个月后,松岛的伤势竟然大有好转。医生们都惊奇不已,觉得松岛创造了奇迹。
其实医学上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病人的意志对于治疗病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灾祸来临,整天忧伤不已,不但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还只会使事情的发展越来越糟。适当参加一些活动或者关注一下其他事物,分散心思和注意力,保持轻松的心情,才是上策。
在痛苦和悲哀中陷得太深,你将难以承受。放下它们,奇迹才会降临,人才能得到解脱。
进得来也要出得去
进得来出得去才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一头栽下去”是很多人恋爱时都要经历的过程。但是你可知道,很多事情都和爱情一样能让你深深陷进去。譬如,工作就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在这个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里,产生了无数对工作狂热的人。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整日把自己压缩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中。每天只要睁开眼睛,就有一大堆工作要做。你如果想判定这个人是不是“工作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假。因为有很多工作狂最讨厌节日,尤其是放长假。对他们而言,长假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只要一闲下来,他们就会闷得发慌,恨不得赶紧逃回办公室里。
其实,工作狂不单单指做事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据心理研究人员分析,具有工作狂特质的人大都是目标导向的完美主义者。一切以原则为重,他们企图从工作中获得主宰权、成就感与满足感,任由生活完全受工作支配。他们相信只有工作才是一切意义的所在,活动、人际关系对他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
从第一天工作开始,某外企大区经理泰德心里就只有一个目标——自己在30岁的时候能挣得一个好位置。由于急于表现自己,他几乎是玩了命地工作。别人要求100分,他非要做到120分不可,总是超过别人的预期。
那段时间,泰德整个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不论吃饭、走路、睡觉,几乎都在想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过问。对他而言,下班回家只不过是转换到另一个工作场所而已。
拼命工作的结果不仅使他与家庭产生了距离,更是与员工形成了对立的局面。而他自己,其实过得也并不快乐,常常感觉处在心力交瘁的状态。
当时,泰德不认为自己有错,而是觉得自己做得理所当然;反而责怪别人不知体谅,不肯全力配合。不过,慢慢地他发现,纵然自己使尽了全力,也还是追不到自己想要的。
35岁以后,泰德才开始领悟,自己以前处处把工作成就放在第一位,没有想到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虽然,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别人,但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追求虚荣的心理。
泰德不否认“人应该努力工作”,但是,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应该舍弃均衡的生活,否则就称不上“完整”的人生。泰德的领悟是这样的:工作既要进得来,还要出得去。只有进得来才能把工作做好,而只有出得去才能均衡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
重新调整生活之后,泰德发现比较喜欢现在的自己,爱家、爱小孩,还有自己热衷的嗜好。他没想到这些过去自己所不屑、认为会浪费时间的事物,现在却让他得到非常大的满足。对于工作,他还是很努力,至于结果,一切随缘。
说得真好,工作即要进得来,还要出得去。只有进得来才能把工作做好,而只有出得去才能均衡生活。其实,有一些事情和工作是一样的道理,进得来出得去才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只看自己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
世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的拥有,当下的快乐和幸福。
她站在台上,不时地挥舞着她的双手;她仰着头,脖子伸得好长好长,与她尖尖的下巴扯成一条直线;她的嘴张着,眼睛眯成一条线,诡谲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偶然她口中也会小声低语,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基本上她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但是,她的听力很好,只要对方猜中,或说出她的意见,她就会乐得大叫一声,伸出右手用两个指头指着你,或者拍着手,歪歪斜斜地向你走来,送给你一张用她的画制作的明信片。
她就是黄美廉,一位自小就染患脑性麻痹的病人。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活在肢体不便带来的困扰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可是这个坚强的女孩迎向一切不可能,最终以惊人的毅力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现在,她正在进行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
“请问黄博士,”一个学生小声地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都没有怨恨吗?”
“我怎么看自己?”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她写时用力极猛,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微微一笑,继续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上帝这么爱我!
五、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六、我有只可爱的猫!
七、还有……
八、……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人敢讲话。她回过头来定定地看着大家。再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热烈的掌声由学生群中响起,她斜着身子站在台上,自信的笑容从嘴角荡漾开来,她的眼睛眯得更小了,在她的脸上,你可以看到一种永远也不能被击败的傲然。
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没有的。你能做到吗?世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的拥有,当下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