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爱过简单的生活
生活未必都要轰轰烈烈,云霞青松作我伴,一壶浊酒青淡心。
梭罗有一句名言感人至深:简单点儿,再简单点儿!他发现,当生活上的需要简化到最低限度时,生活反而更加充实。因为他已经无须为了满足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而使心神分散。
简单地做人,简单地生活,想想也没什么不好。金钱、功名、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当然是一种人生。但能在灯红酒绿、推杯换盏、斤斤计较、欲望和诱惑之外,不依附权势,不贪求金钱,心静如水,无怨无争,拥有一份简单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很惬意的人生吗?毕竟,你用不着挖空心思去追逐名利,用不着留意别人看你的眼神,没有锁链的心灵,快乐而自由,随心所欲,该哭就哭,想笑就笑,虽不能活得出人头地、风风光光,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生活未必都要轰轰烈烈,“云霞青松作我伴,一壶浊酒青淡心”,这种意境不是也很清静自然,像清澈的溪流一样富于诗意吗?生活在简单中自有简单的美好,这是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晋代的陶渊明似乎早已明了其中的真意,所以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简单的生活其实是很迷人的:窗外云淡风轻,屋内香茶萦绕,一束插在牛奶瓶里的漂亮水仙,穿透洁净的耀眼阳光,美丽地开放着;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你又来到了年轻时的山坡,放飞着童年时的风筝;落日的余晖之中,你静静地享受着夕阳下清心寡欲的快乐……简单是美,是一种高品位的美。简单是一种美,是一种朴实且散发着灵魂香味的美。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简单就是快乐。
别让心灵家园荒芜
我们往往在山间海崖追寻青鸟,却不知青鸟就在窗前。
总有人说,这是一个匆忙的年代。是啊,现代人太忙,干什么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人们忙升官,孩子们忙升学,青年人忙充电,老年人忙爬山,男人忙,女人忙……真是举国上下一片忙。如果时间的列车突然急刹车,忙得不可开交的人们突然一下了闲了下来,许多人会有一种如同晕车般的感觉,那就是内心空虚。
有句话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的处境证明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正确的,在整日不得闲的时候,我们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快乐。
我们在整天忙着赚钱,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住在装饰得如同皇宫般金碧辉煌的钢筋水泥结构中,各种娱乐设备应有尽有,却总感到丢失了点什么,总感到心里特别空虚,总感到生活如同一潭死水一样没有生气,如同没放盐的饭菜一样没有滋味。我们只顾着经营身体赖以寄存的有形的家,却把心灵的家园荒芜了——我们把心丢了。而心是人的主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惟一身份证明。马牛是没有心的,它们奔波劳碌,方才换得一把粮草,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粮草而活。如果人的行为离开心的正确指导,如果人的心灵家园荒芜,仅为了衣食而奔波,那么与动物又有何差别呢?
于是乎有人到处寻找自己丢失多时的心,寻找昔日的感动与激情。有人去歌厅、迪厅寻找,有人到酒场上寻找,甚至有人动用高科技手段到网上找。可最终都一无所获。一味在物质世界里寻求无异于缘木求鱼,一味在名声、权力、财富、享乐中寻觅,只能使心灵更加荒芜。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整天吃山珍海味、生猛海鲜,却不如天天背着窝头爬山的老年人活得充实,为什么自己两口子穿戴都是名牌,却不如穿粗戴俗的老年人夫妻恩爱,过得有滋味。其实,老年人生活充实而富有激情也没有什么秘方。正如他们所说“我亦无他,惟心细耳”。如果我们真能和老年人一样闲暇时种竹浇花,下班后夫妻双双牵手把家还,饭后到公园中散散步,我们也能像以前一样感到充实,感到有激情,感到生活的乐趣,也能找回自己丢失的心。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快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用心体味罢了。
其实,生活中的情调要靠自己去创造,与其苦苦地追寻,不如先细心体会眼前实在的快乐。乐趣并不在远处,就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我们往往在山间海崖追寻青鸟,却不知青鸟就在窗前。
遇事不钻牛角尖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坦然,心也坦然。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答案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一些诸如只知拉门进屋,不知推门的错误。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有时遇事爱钻牛角尖,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却闹出笑话来。
大家都知道《吕氏春秋》里记载的那个刻舟求剑的故事,其实它说的就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像那把剑,环境的大船已经变了,而我们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都能变坏事为好事。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天气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他便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他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他发大财而回。
第一个人不懂变通,一味钻牛角尖。第二个人则不然,他会变通一下,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关于皮鞋的由来,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早期没有鞋子穿,人们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某一个国家,有一个太监把国王的所有房间全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感觉双脚非常舒服。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觉舒服。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只要用牛皮把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感到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要在生活中学会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变通能让我们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坦然,心也坦然。
点燃心中的圣火
人人心中都有一盆圣火,一旦点燃,便会令人感觉到生命的庄严与可爱。
有一个不幸的小女孩,因为臂部长了东西而做了截肢手术,但伤口被感染,病情持续恶化,医生说她最多活不过两年。
孩子的母亲得知孩子没救时,也伤痛欲绝,决心让孩子快乐地走完最后的人生。孩子不能动弹,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喝水都得有人喂,大小便也得有人帮忙,做母亲的最初也是尽心尽责,但半年后,母亲有点不耐烦了。母亲是个基督徒,她便祷告要上帝带走孩子,开始时还避着孩子,悄悄地暗中祷告,后来就在孩子枕边进行了。
孩子从知道祷告内容的那一天起,就再也不理她了,并且精神越来越萎靡,吃得越来越少,终于在一天夜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医生说,其实这个孩子至少还可以再活半年,但是,母亲的祷告断绝了她生的希望。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小说写的是两个盲人,一老一小,老的是师傅,小的是徒弟,他们成年在群山中流浪,靠给山民说书换得微薄的三餐。
老盲人的柳琴底部藏有一张神奇的药方,是他的师傅亲手为他放进去的。那时他还年轻,眼睛忽然失明了,痛苦地想结束生命,这时遇上了师傅。师傅把藏药方的柳琴交给他说:“去弹唱吧,等弹破1000根琴弦,用这1000根断弦做药引,按药方抓齐药,就可以把你的眼睛治好了。”
从那以后。把眼睛治好就成了老盲人的人生信仰,弹断1000根琴弦成了老盲人的人生目标。
老盲人走啊走,弹啊弹,肩头的断弦越来越多,额头的白发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自己也由健壮英挺的少年变成驼背的老人了。但他心中的希望从来没有破灭,他多么渴望再看一眼明媚多姿的世界啊。
第1000根弦终于弹断了,老盲人背着一捆断弦,扶着柳琴来到药铺。药铺老板取出药方后立刻感到惊异了,老盲人再三催促读一下,他小声地说:“这,这上面什么也没写,只是白纸一张。”
老盲人的身体在顷刻间倒下去,在一瞬间,他明白了师傅的苦心,也明白自己见不到明天的日出了。但是,不能死在这里,他想起了小盲人。
深夜的时候,他已经在小盲人身边了。他默默地打开了小盲人的琴,默默地把那张白纸放进去,最后缓缓地说:“不是1000根,而是1200根,是我记错了。我没有时间弹到了,现在把药方给你,等你弹断第1200根弦的时候,按药方抓齐药,就可以把你的眼睛治好了。”
第二天黎明时分,老盲人就死了。不过,小盲人开始专心为1200根琴弦而奋斗了。
老盲人传给小盲人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盆火,一盆圣火。这圣火中蕴藏着生的希望和生的力量。
人人心中都有一盆圣火,一旦点燃,便会令人感觉到生命的庄严与可爱,从而使人平静地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创造更丰富的个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