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晚清求富之路误入国进民退歧途
■年度事件:轮船招商局成立
19世纪70年代,晚清自强运动深化,到了“求富”层面。其标志性事件则是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轮船招商局是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其官督商办,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采股份制,也多为后世称道。
但是,恰恰是“官督商办”这一产权模糊的体制,使得招商局民间资本最终无法逃脱被官僚体系吞没的命运,上演了一场晚清版的“国进民退”。
逝:沙船业主王永盛的穷途末路
1862年夏天,上海沙船业□□王永盛陷入了烦恼之中,他的一名船工刚刚吞下毒药,跳水自杀。这位素以厚道而饱受赞誉的船老板,因为此事而陷入了汹涌的道德审判当中,“为富不仁”成了他的代名词。
但王永盛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
沙船运输业在道光、咸丰年间一度空前繁荣。自北往南输运大豆,自南往北输送漕粮,月余往返一趟,一艘沙船一年可以往返七八次,获利颇丰。上海港最盛之时,有沙船五千艘,水手十万余人。
但自1842年《南京条约》及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中国诸多港口对外开放,西方轮船的涌入,迅速将中国传统的沙船客货运输业逼到了溃灭的地步。无论是速度、载重、安全性,还是价格,传统的沙船都不是西洋货轮的对手。不过四五年光景,上海港的沙船已锐减至四五百只。黄浦滩上搁浅着成千的木船,任凭风吹日晒,自然朽腐。
王永盛的船队也毫不例外地一路颓败下去。没了生意,还接连沉没了几条大船。自杀的那个水手,几个月没有活干,家里揭不开锅,又有病在身,欠了几十两银子的债。王永盛早上心情恶劣,吼了水手一顿,孰料他转身就寻了短见。
其他的船主们也都和王永盛一样绝望。硬件、软件都无法与洋商抗衡,只好期待官府出面交涉。船主们聚在一起议论,一致推举王永盛带头去向官府呈文,恳求官府与洋人交涉,将大豆、漕粮的生意划归中国沙船专营,外商不得插手。
呈文里的一段话打动了时任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呈文里说,如果沙船业破产,不仅仅是十余万船工失业的问题,还可能激起民变,进而朝廷的漕粮运输线也可能被破坏。李鸿章将呈文转给总理衙门,极力推动此事,但却在英国公使威妥玛处碰了钉子。威妥玛当场拒绝,声称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须全部由清政府负责。
事情不了了之,作为“安抚”,清廷减免了沙船三成的“助饷银”和三成的“捕盗银”,但终究是杯水车薪,仅靠朝廷的漕粮运费一项维持整个沙船业早已力不从心。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两年后,欧亚海底电缆远东段铺设到了上海,更多的西洋商轮涌入中国,沙船业的境况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