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阶仙仗列千官,满砌名花七宝栏;
夜半金炉添兽炭,琼楼高处不胜寒。
长裾窄袖羽衣轻,宝串围胸照眼明;
曲奏霓裳同按拍,鸾歌凤舞到蓬瀛。
如果不看标题《四月二十三日英国君主请赴宴舞宫饮宴》,谁能看得出这是遥远的伦敦宫廷宴会?
这是一种极为奇怪的逻辑。考察团去西方,本该是去“求异”,寻找中国没有的技术、制度、文化以为我用;结果斌椿老大人却极为强势地将对西方的描述“中国化”甚至“清廷化”。
与这种将西方“清廷化”的描述相伴随的,是斌椿老大人爆棚的个人英雄主义满足感。几乎此行所有诗作里都弥漫这种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满足感,屡以“萧萧易水一去不返”来赞颂自己的“壮举”,说自己“虽乏眉山麟凤表,敢云蛮貉动文章”、“簪花亲劳杜兰香,下笔倾倒诸侯王”。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最后发展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回国时道经埃及,瘟疫爆发,海关怀疑致病源来自欧洲,不许他们下火车停留,老大人激情爆发,遂作诗一首:
爱人行政抱病癍,补救心诚疾自安;
我是人间医国手,囊中救世有灵丹。
斌椿老大人展示给我们的,不是近代西方的□□政治、科学主义和功利精神,而是中国士大夫的诗性品格、闲情逸趣和自我塑造的英雄形象。他努力观察西方的结果,是只看到了自己。在近代中国的转型历程中,斌椿老大人不是个案,他实际上是众多传统士大夫们的一个典型代表。唯有传统士大夫真正实现了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晚清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才可能成功。
少年张德彝首次记述避孕套,并对其大加批判
所幸的是,同行的少年张德彝为我们留下了他眼中的另一个西方世界。
张德彝是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第一批译员,随斌椿考察团出访归来后一度担任过光绪皇帝的英文教师。和老年人的视角不同,十九岁的张德彝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一、城市印象极佳。
张称赞英国伦敦“道路平坦,园林茂盛,街巷整齐,市镇繁盛”,德国柏林“一路楼房之闳丽,道路之平坦,俨若法京巴黎”,法国巴黎则“楼阁华美,人物繁盛,轮车铁道,玉石琼莹……较他国都邑,又胜一筹”。张还注意到了西方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如公园、排水系统、公共厕所等。
二、对西方科技充满好奇。
张的游记里记述最多的,是各国科技进步的产物,如电梯、火车、地铁、轮船、自行车、“铁裁缝”(脚踏式缝纫机)、“制火宝机”(灭火器)、收割机、升降机等。其发明的“自行车”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参观英国议会议事。
张德彝是第一个对西方的政治体制作记载的中国人。
在英国议事厅时,张德彝见识了议会□□议事的情形;他还在英国法庭旁听,为其判决体制所折服,认为与晚清中国盛行的刑讯体制大相径庭。他对法国议会制度及其组成称赞说:“法国国政,其权不归统领而归国会:分为两堂,曰上公堂、下公堂。”其实就是上议院、下议院,并详细记述了议员们的□□推举的流程。对于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张描述说,“虽非□□,仍有上、下议院,与英国同”,决策则仍须遵循□□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