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构建下属对自己的信念和信心的基本手段是自我冒险和自我牺牲。为此,领导干部必须对下属的需要了如指掌,切实关心的是下属的利益,以自己的个人冒险和个人牺牲来为下属树立行为规范,使下属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一般说来,领导干部为了实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所冒的个人风险越大,所做出的个人牺牲越多,下属对领导干部的信赖程度越高。
四 用富有特色的语言体现号召力与感染力
领导干部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不仅通过他的表率作用、他的工作业绩展现出来,更主要的是要通过他的语言来准确地传递出来。要提高自己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领导干部首先应学会自如地驾驭语言,成功地与人交流。只有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有条有理的语言才能说服别人;只有把话说得明白,说得有特色,才能达到鼓动士气、激励人心的目的。
1.准确遣词,言简意赅
领导干部要想使语言富有特色,首先要学会准确地遣词造句。只有用词精当、富有号召力的精彩言辞,才能够激发情绪、振奋意志,充分显示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
同样一句话,良言妙语能叫人笑,能治人心病,能带给人希望;若是污言秽语则会使人哭,会刺伤人的心,使人失望。个中差别在于话语中的词语用得好还是不好。每句话中所用的“词语”可以让别人了解讲话人的心迹和愿望。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词语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人们,并唤起民众全心跟随,从而塑造出今天的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的确,用好了词语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动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极具感召力的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使他们誓要推翻长久以来压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
美国一位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二百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的,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美国金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正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民心涣散,经济萧条。这时,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结果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苦的时期,打破了希特勒军队所向无敌的神话。那个人就是已故英国政治家、前首相丘吉尔。
在领导工作中选择使用积极性的词语,最能振奋人们的情绪。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留意所用的词语,以致错失唾手可得的大好机会。因此我们务必重视使用字眼的重要性。
2.语不厌精,字字珠玑
领导者的讲话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语言一定要简洁、精练,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误事,浪费时间。
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领导者讲话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用文绉绉、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大众曾对某些领导机关开长会的不良作风很有看法,还送其一个雅号“马拉松会议”。开会前议题不明确,开会时中心不突出,议论问题不着边际,仿佛不长篇大论就显示不了领导水平似的。这样的会议往往效果极差。
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
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首推1793年华盛顿的演说,仅135个字。
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十个句子,他的演讲重点突出,一气呵成。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
语言除应简洁、精练外,还应通俗易懂,否则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闹笑话。口头语言通过耳朵传人大脑。因语词有同音异义,一音多义等,如用词晦涩难懂的话,势必影响听的效果,而且听众文化素养有很大差别,应该“就低不就高”。所以对广大群众讲话,更应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有较大的差异,有的领导干部在讲话中过多地使用书面语,而不是口语,也使人听了很不舒服。这样的讲话自然是失败的。其失败原因在于,不讲究语言的实际效果,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华美。
用讲话者和听者双方都习惯、共同感兴趣的“大白话”来表达,有时反而更容易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若追求华丽新奇,过分雕琢,听者就会认为这是在炫耀文采,从而对讲话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话说得再漂亮也不会有什么力量。所以,使用语言要像鲁迅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语言的使用有颇为精妙的见解:“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领导干部应当把追求语言的简洁精练、通俗易懂作为讲话的基本功,不断地加强训练和学习。
3.驾驭语气,引人入胜
领导干部要有效地使用有声语言,离不开语气的运用和驾驭。领导干部在任何场合下讲话,不但要注意遣词造句,更要注意用怎样的语气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
驾驭语气是十分复杂的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掌握语气的特点语气包含思想感情、声音形式两方面内容,而思想感情、声音形式又都是以语句为基本单位的。因此,语气的概念又表述为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气表达所必须依据的支持物。语言有表意、表情、表志的作用,语气相应也分为这三种:
①表意语气。表意语气指的是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陈述、疑问、祈求、命令、感叹、催促、建议、商量、呼应等。这种语气词或独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或用于整个句子末尾。指明事实,提请对方注意,用“啊、呢、咯、嗯”等;催促、请求用“啊、吧”;质问、责备用“吗”,如与副词“难道”搭配,语气更为强烈;说理一般用“嘛”和“呗”;招呼、应呼用“喂”;揣测用“吧”。
②表情语气。表情语气是谈话中表现的感情,如赞叹、惊讶、不满、兴奋、轻松、讽刺、呵斥、警告等。赞叹用“呵、喷”,句中常有“多”
字搭配;惊讶用叹词“啊、哎、哟、咦”;叹息用“唉”;制止、警告用“嘘、啊”;醒悟用“哦”;鄙视用“呸”等等。
③表志语气。表志语气,就是对自己的说话内容表示某种态度,如肯定、不肯定、否定、强调、委婉、和缓等。肯定用“得了(是)……的”;缓和用“啊、吧”,语气显得平淡,不生硬;夸张用“呢、着呢”。
(2)改变不良的习惯语势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某种语言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的习惯语势,因此要尽早克服那些不符合语气要求的习惯语势。
有的领导干部讲话声音变化很大,总是一开口声音很高、很强,到后来越说越低、越弱,句尾的几个字几乎听不到。这种头重脚轻的语势使语意念混,容易造成听话人的疲劳感。有的人讲话,总是带有一种“官腔”,任意拖长音,声音下滑,造成某种命令、指示的意味。有的人讲话,则喜欢在句尾几个字上用力,使末一个字短促,语力足,给人以强烈感、武断感,容易让人不舒服。
把握语气主要是做到句首的起点要参差不一,句腹的流动要起伏不定,句尾的落点要错落有致,这样就能使语气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正确地运用语势,就会对每句话的表达从语意上给以具体把握。这种把握是驾驭语气的基本内容。
(3)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气领导讲话语言的表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考虑场合、对象、时机等因素,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不同环境和不同对象的语言交流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语气的多种形式,做到适时而发。
①因地而异。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流速度,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紧凑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场合不同,应运用不同的语气。在谈话的场合和演讲的场合、论辩的场合和对话的场合、严肃的场合和轻松的场合、安静的场合和嘈杂的场合等,都要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语气。
②因时而异。同样一句话,在不同时候说,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会产生正确有效的效果。
③因人而异。驾驭语气最重要的一条是语气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话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语气适应于听话者,才能同向引发,如,是喜悦的会引发出对方的喜悦之情,是愤怒的会引发出对方的愤怒之意;语气不适应于听话者,则会异向引发,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等等。
判断说话语气的依据是一个领导干部内心的潜意识。语气是有声语言的最重要的表达技巧。掌握了丰富、贴切的语气,才能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不时对通话人产生正效应,从而赢得鼓动人心、感召大众的成功。
4. 妙用自嘲,摆脱尴尬
自嘲指的是自我嘲讽或自我解嘲,它是语言艺术中的一种较高境界。领导干部在一定的场合抓住时机妙用自嘲,可以制造出欢愉的气氛,有时还能使自己摆脱困境。
领导者处于难堪境地时,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轻松的话,便可活跃气氛,摆脱窘境,消除难堪。
有一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会,主宾是有名的乌戴特将军。在敬酒时年轻的士兵不慎将酒洒到了将军光亮的秃头上,士兵吓得要命,将军也有点难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时将军略一镇定,面对发抖的士兵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将军一句自嘲的俏皮话,帮年轻士兵解了围,也让自己摆脱了困境。
这便是一种自嘲。这轻松愉快的自嘲,既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幽默,同时又表现了乌戴特高度的自信。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一次在宴席上向梅兰芳敬酒时说:“梅先生,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
在这里,张大干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自嘲地将自己喻为“小人”,顿时活跃了宴会气氛。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到加拿大进行了国事访问。在这场外交刚开始的时候,里根的讲话不断被反美示威的群众所打断。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显得很不自在,里根却笑着对他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一席幽默的话,顿时使特鲁多眉开眼笑,同时也使里根很顺利地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在这里,里根就是采用了自嘲的方式,坦率地承认自己在国内的“遭遇”,不仅使特鲁多减少了心理负担,同时给抗议者一种暗示:他们的活动与里根在国内所见到的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因此使他们失去抗议的激情,从而使里根的讲话得以顺利进行。
马克·吐温有一次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十分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办法。
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量,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
幽默大师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火车开得实在太慢了。”
火车开得很慢确是事实,但绝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
这里便是将慢的程度进行了无限制的夸张,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使用自嘲一方面要看准对象;另一方面还要抓住时机。发挥自嘲也需要“素材”,比如场合、情景等,这些就像我们所说的“机遇”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灵活把握。如果仅为自嘲而幽默,就会显得生硬、不合时宜、不伦不类,不但不能成为沟通中的“润滑剂”,反而还可能增加沟通的“摩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