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书是胡适的朋友。他自小就爱读书,爱收书。读书越多,兴趣越广,找书收藏书越多。他以找书为乐。确实,好书如知音,可遇而不可求,除了机缘,还要有选择的眼光。其好坏真伪,都费推敲。这个功夫,在读书、找书中养成。
胡适得到《红楼梦》甲戌本,进而考证《红楼梦》,开新“红学”之风;胡适得到《儒林外史》相关资料,进而考证出吴敬梓相关情况。说明找到好书,就找到了好材料。过程中有苦更有乐。为占有更多资料,胡适认为不妨以“杂货铺”的态度收书。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他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人如此,做学问如此,读书、藏书亦如此。这个信仰他坚持了一生,他本人受益无穷,也影响了无数人。
【链接】
胡适高价购得《红楼梦》“甲戌本”
1927年5月,胡适从海外旅行回到上海。
不久,他便接到一封信,说有一部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愿意转让给他。
来函云:
兹启者,敝处有旧藏原抄《脂砚斋批红楼》,唯只存十六回,计四大本。因闻先生最喜《红楼梦》,为此函询,如合尊意,祈示知,当将原书送阅。手此。即请
适之先生道安
胡星垣拜启五月二十二日
胡适认为,这本书没什么价值,未加理会。结果,藏书人竟然自己找上门来,径直把书送到胡适和徐志摩开的新月书店。胡适拿过书,仔细看后,大喜过望,此时才相信此书的确是珍本,是迄今最古的《石头记》抄本,于是高价买下。
这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书中有“至脂砚斋甲戌钞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之批语,故被称为“甲戌本”。此书是早期的录本之一,其底本是甲戌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问世的。此本仅存16回(第1~8回、13~16回、25~28回),原来分装为八册,后合并为四册。半页12行,行18字。由书上的“子重”等图章和第28回后刘铨福等人跋语,说明此本曾为刘铨福等人所藏。
胡适得到这一“孤本秘籍”之后,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小心翼翼,秘不示人,而是很快让它“晓行天下”。他致信钱玄同报喜讯,然后进行初步研究,在《新月》杂志发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介绍此书,说明它对“红学”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此书是最早的《红楼梦》抄本,最接近于曹雪芹原稿。而其中的脂砚斋评语,对考证曹雪芹的家世和生死年月,具有重要价值。
胡适此文,开新“红学”研究之风,成为《红楼梦》研究的开拓性之作。之后的“红学”大家周汝昌、俞平伯等人,都深受此本影响。胡适的行为,使新“红学”研究走向蓬勃,很快成为20世纪的三大“显学”之一。
4.读书当如金字塔——怎样读书
【题解】
本文是胡适1925年10月23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原载于1925年11月6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收入《怎样读书》,1935年一心书局出版。
黄炎培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等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倡导、推行、研究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为推广职业教育,1918年5月15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决定创办一所试验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1918年6月15日,中华职业学校奠基,9月8日开学。首任校长(学校主任)为顾树森(顾荫亨),继任者有黄伯焦、潘仰尧、姚颂馨、赵师复、杨卫玉、贾观仁、江恒源、贾季英、王怀冰、金一新、庞翔勋等。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本着“尽实验之功能,勉为社会打开新路”的原则,成为当时国内外都有影响的“最富有试验性的学校”。学校开自由、民主等风气之先,1919年该校学生曾积极参加著名的五四运动,很多名师大家都曾来到这所学校演讲。如1919年5月,美国著名教育家、“实验主义”哲学家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杜威,应他的学生胡适和蒋梦麟等人邀请来华讲学。他首站到上海后,于5月6日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演讲,胡适等人陪同并作翻译。抗战时期,冯玉祥、杜重远等人也曾来校演讲。
1925年10月,胡适在上海养病期间,在政治大学及中国公学讲中国哲学。10月25日他受邀请来到中华职业学校演讲。即本文。
【原文】
“读书”这个题,似乎很平常,也很容易。然而我却觉得这个题目很不好讲。据我所知,“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
(一)要读何书
关于这个问题,《京报副刊》上已经登上了许多时候的“青年必读书”;但是这个问题,殊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所以我不讲这一类的问题。
(二)读书的功用
从前有人作《读书乐》,说什么“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我们不说这些话了。要说,读书是求智识,智识就是权力,这此话都是大家会说的,所以我也不必讲。
(二)读书的方法
我今天是想根据个人所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我的第一句话是很平常的,就是说,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现在先说什么叫“精”。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二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读书一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就拿它来说一说。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这句话起初看去似乎很容易,其实很不容易读中国书时,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不放过。近人费许多功夫在校勘学上,都因占人忽略一笔一画而已。读外国书要把A ,B ,C ,D,……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所以说这是很难的。如有人翻译英文,把port看作pork,把oats看作oaks,于是葡萄酒一变而为猪肉,小草变成了大树。说起来这种例子很多,这都是眼睛不精细的结果。书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细认字,就不必读书,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巨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能烂熟背得出来。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朽,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国书如此,外国书更要如此。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是,方才能明白的。读好的小说尚且要如此,何况读关于思想学问的书呢?
心到是每章每句甸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须要有几个条件:
(一)字典,辞典,参考书等等工具要完备。这几样工具虽不能办到,也当到图书馆去看。我个人的意见是奉劝大家,当衣服,卖田地,至少要置备一点好的工具。比如买一本韦氏大字典,胜于请几个先生。这种先生终身跟着你,终身享受不尽。
(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识,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构造,方才懂得它的意义。
(三)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方能了解。不可但看字面。一个字往往有许多意义,读者容易上当。例如turn这字:
作外动字解有十五解,
作内动字解有十二解,
作名词解有二十六解,
共五十四解,而成语不算。
又如Strike:
作外动字解有三十一解,
作内动字解有十六解,
作名词解有十八解,
共六十五解。
又如go字最容易了,然而这个字:
作内动字解有二十二解,
作外动字解有三解,
作名词解有九解,
共三十四解。
以上是英文字须要加以考究的例。英文字典是完备的;但是某一字在某一句究竟用第几个意义呢?这就非比较上十文,或贯串全篇,不能懂。
中文较英文更难,现在举几个例:
祭文中第一句“维某年月日”之“维”字,究作何解?字典上说它是虚字。《诗经》里“维”字有二百多,必需细细比较研究,然后知道这个字有种种意义。
又《诗经》之“于”字,“之子于归”、“凤凰于飞”等句,“于”字究作何解?非仔细考究是不懂的。又“言”字人人知道,但在《诗经》中就发生问题,必须比较,然后知“言”字为联接字。诸如此例甚多。中国古书很难读,古字典又不适用,非是用比较归纳的研究方法,我们如何懂得呢?
总之,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但没有进益。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宋儒程颐说:“学原于思。”
这样看起来,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难了。
现在要说手到。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
例如:
(1)标点分段,是要动手的。
(2)翻查字典及参考书,是要动手的。
(3)做读书札记,是要动手的。札记又可分四类:
(a)抄录备忘。
(b)作提要,节要。
(c)自己记心得。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
(d)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
手到的功用。我常说: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少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进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我可以举一例。你也会说“进化”,他也会谈“进化”,但你对于“进化”这个观念的见解未必是很正确的,未必是很清楚的;也许只是一种“道听途说”,也许只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这种知识算不得知识,更算不得是“你的”知识。假使你听了我句话,不服气,今晚回去就去遍翻各种书籍,仔细研究进化论的科学上的根据;假使你翻了几天书之后,发愤动手,把你研究所得写成一篇读书札记;假使你真动手写这么一篇《我为什么相信进化论?》的札记列举了:
(一)生物学上的证据。
(二)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三)比较胚胎学上的证据。
(四)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五)考古学上的证据。
(六)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证据。
到这个时候,你所有关于“进化论”的知识,经过了一番组织安排,经过了自己的去取叙述,这时候这些知识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所以我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
至于动手标点,动手翻字典,动手查书,都是极要紧的读书秘诀,诸位千万不要轻轻放过。内中自己动手翻书一项万不得尤为要紧。我记得前几年我曾劝顾领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当初我知道他的生活困难,希望他标点一部书付印,卖几个钱。那部书是很薄的一本,我以为他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标点完了。那知顾先生一去半年,还不曾交卷。原来他于每条引的书,都去翻查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注明原书卷第,注明删节之处。他动手半年之后,来对我说,《古今伪书考》不必付印了,他现在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丛书,叫作“辨伪从刊”。我很赞成他这个计划,训他去动手。他动手了一两年之后,更进步了,又超过那“辨伪丛刊”的讨划了,他要自己创作了。他前年以来,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字;他眼前的成绩早已超过崔述了,更不要说姚际恒了。顾先生将来在中国史学界的贡献一定不可限量,但我们要知道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工夫勤而且精。我们可以说,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第二要讲什么叫“博”。
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也主张这个意思,所以说读书第一要精,第二要博。我们主张“博”有两个意识: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
第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
在座的人,大多数是戴眼镜的诸位为什么要戴眼镜?岂不是因为戴了眼镜,从前看不见的,现在看得见了;从前很小的,现在看得很大了;从前看不分明的,现在看得清楚分明了?王荆公说得最好:
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答曾子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