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一部儒家资料杂编性质的书。《汉书·艺文志》称它是七十子后学所记。它记录了战国秦汉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论述,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史料,是研究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礼记》有两种本子,都是汉人辑录的。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现存三十九篇。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现存四十九篇,由于东汉郑玄给它作了注,唐孔颖达又作了疏,成了最通行的本子。
礼运(节选)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鉴赏】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篇》开头三章。
《礼记》中的“礼”原指《仪礼》,“记”则是对经文(《仪礼》)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就是阐明解释《仪礼》的作用和意义的,有资料性质,因此没有什么体例可言,实际上是一部儒家学说的杂编。它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也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极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东汉学者郑玄给《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礼记》才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到唐代时,《礼记》与《左传》一起取得了“大经”的地位。千百年来,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仪礼》,由一部杂编而上升为一部重要经典。
本文就是借孔子之口描绘出一幅大同世界的蓝图,这也是儒家宣传的理想社会。它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只要天下成为公共的了,那么天下就可以非常太平,人人安居乐业。这实际上表现的是理想化了的原始共产社会的局面和准则,是当时知识分子出于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复古思想,但它客观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广大人民的一种愿望,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千百年来,这种理想社会深深地印在人们头脑中,许多仁人志士常常扯起“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旗帜,作为反抗黑暗腐朽社会的号角,为理想社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可见其对人们思想影响之深。
在语言方面,文章辞气很足,一气贯注,犹如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极具慑服人的力量。在句式方面,大量采用排比和对偶,使文章波澜起伏,生气勃勃,富有战国游说之士的文风。
在论证方面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把“天下为公”与“天下为私”的不同标准相比较,以强烈的反差表现出作者对“大同”和“小康”优劣的鲜明态度和立场。但它表现的思想与儒家的传统观点不太一致,显而易见,这是融合了老庄哲学和《易经》精髓而形成的一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