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平开始大刀阔斧施政了。
开平2年,因为皇上的大婚、周怡慧的出嫁,朝廷的整顿,以及大清洗带来的恐慌,周世平一直在维持朝政步入正轨,如今,该有所动作了。
周世平是辅政大臣、尚书令,大周之发展,周世平有着不可推卸之责任。
周世平脑海里一直盘旋着大周之发展大纲,这是他考虑很久的事情了,总体来说,就是5件事情,一是发展商贸,二是重视农业,三是兴修水利,四是整顿军务,五是完善交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商贸和重视农业。
周世平的发展纲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认识,周世平结合了前世的许多认知,如今的时代,人们普遍没有认识到商贸的重要作用,在中原,商贾的地位低下,一直是奸诈、背信弃义之代表,寻常百姓眼中的商人,唯利是图,不讲信义。周世平不是这么认识的,大周要想富裕,要想称霸天下,不可或缺的是发展商贸,在发展商贸的基础上,集聚大量的钱财,反过来发展农业,壮大军队,只要有钱了,什么事情都好办。
大周的农业水平低下,各处都是拼命种粮食,不管气候、土地是否适宜,也难怪,肚子吃不饱,哪里还有心思种其他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周世平不这么看,南方,也就是大周原来占据的南方,适宜种水稻,而且是两季水稻,那么,完全可以将南方的多余粮食运送到北方和中原其他地方,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可以种经济作物,只要有商人前来交易,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也就是说,周世平心里的农业,是规划农业。
完善交通和兴修水利,都离不开钱财的支持,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和中原其他地方,交通不好,根本谈不上,而其他地方今后种植的经济作物,亦要依靠好的交通运输出去,至于水利,更是不用说,大周幅员辽阔,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兴修水利,可以帮助百姓战胜许多的自然灾害。
整顿军务,是最后一环,经济发展了,国家富裕了,就要称霸,就要征战,就要搜刮资源,这是规律,周世平不会违背,什么不称霸,那不过是实力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所说的客气话。如今就是有这个好处,实力强了,尽管去开疆裂土。周世平一直盯着吐蕃、突厥、回纥,这些地方,本来应该属于中原,大周朝廷一定要征服他们,将其作为一个省。
治大国如烹小鲜,周世平不会妄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周世平输不起。如今的中原,依旧是满目疮痍,除了大周原来统治的南方好一些,很多地方,百姓依旧在死亡线上挣扎,衣不裹体、食不果腹,所以,最为要紧的,还是发展农业和抚恤百姓。
为了让百姓恢复生气,周世平下定了决心,他咬牙做出了一个震动朝廷的决定:免除原大夏、大辽统治区域19省一年的粮食赋税,同时严厉各地官吏,不准违背,不准巧立名目加重百姓负担,有违背者,一经查实,不问缘由,一律先罢官、后处置。
中原商贾的户籍一直不统一,原来大周通知的南方,因为周世平的关系,已经取消了对商贾的贬斥和偏见,商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在其他地方,商贾的地位依旧低下,受到了种种限制,比如说,原大辽朝廷规定,商贾之子女,没有官府之准许,不准参加科举,原大夏朝廷规定,商贾子女,原则上子承父业,世代经商。
周世平快刀斩乱麻,废除所有对商贾的不平等待遇,士农工商中,除了士有一些优待,其余的尽皆平等。
尽管周世平动作不大,可是,引发的震动依旧出乎意料,特别是士绅,反映很是强烈,历朝历代,商贾都是贱民,如今,大周朝解放商人,他们很抵触。
包括部分朝廷大臣,他们认为,自古以来,商人皆以奸诈着称,改变商人之地位,可能会对社会之安稳、民间之风气造成很坏的影响。
时代限制人的认知,周世平不感到奇怪,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来自民间和朝廷的反对声音,悉数被周世平压制住了。
时间不多了,皇上还有两年时间便要亲政了,周世平必须排除一切阻扰,在两年时间里面,将一系列观点、认知灌输到朝廷大臣的心中,周世平要用事实说话。周世平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繁荣的商贸一定会让朝廷中所有人闭嘴。
周世平知道,仅仅说商贸是没有用处的,关键是老百姓要有购买力,没有钱,什么都是白说,所以,周世平咬牙免除了很多地方一年的赋税,对于商贸,周世平没有客气,制定的依旧是10税1的政策。
周世平的第一把火,烧在了粮食上面。
粮食,历来是宝贵的东西,如今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和前世相比,一亩耕地,一年能够产出300斤粮食,就算是非常不错了,就是南方能够种植两季稻谷的地方,一年产量不过是500斤。这个事情,周世平无法解决,毕竟,这个时代,没有袁隆平这样的高人。
有些不适宜种粮食的地方,产量甚至不足100斤,也就是说,辛辛苦苦一年,收获的粮食少的可怜,可是,百姓依旧是种粮食。
周世平明白,依靠号召的办法是行不通的,百姓肯定是要种粮食的,市场决定一切,商贸交易决定一切。
穿越的周世平想到了前世的一个办法:订单农业。也就是说,商人提前向老百姓下订单,甚至可以提前预付一些钱财,待到作物丰收之后,再行收购,当然,提前要和百姓商议好价格。现在的百姓,是非常纯朴的,起码,比周世平所处的前世好多了,什么原因,周世平不想去探究。
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是,如今的朝廷管天管地,什么都可以管,而且,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官府要求商人出面,一定没有什么问题,具体的作步骤,可以交给商会去办理。周世平马上想到了穆家。
穆天波已经搬到了京城,穆家的生意做大了,遍布中原,而且,原来属于大夏的地方,至今还是穆家垄断,当然,朝廷重臣,比如说周世平等,每年获取的孝敬亦不是小数目。
周世平考虑,这件事情,还是穆家来做,但是,其中的利润,朝廷要分一部分,穆家在商界已经是巨无霸,不能让穆家无限制庞大下去。
穆天波和朝廷开始了谈判,这是周世平的说法,周世平没有出面,具体事情,由户部去处理,周世平的要求很简单,穆家按照朝廷的要求做到位,今年的订单农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收购粮食,只能在中原交易,而且要控制价格,二是收购棉花,北方很多地方适宜种棉花,做好这两件事情的基础上,要鼓励农民种果树,果树的周期长,所以,穆家要提前着手,水果是不愁销路的,如今,水果是稀罕物品,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够享用。
朝廷和穆家的谈判历时20余日。
最终,穆家答应了朝廷所提的全部要求,如今,些许的银钱在穆家家主穆天波的眼睛里不算什么,主要是和朝廷处好关系。
春耕尚未开始,穆家已经忙开了,今年的事情很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朝廷的要求很高,而且事情很新鲜,订单农业,穆家从来没有听说,亦没有见过,虽然作办法简单,可深入进去之后,其中需要研究的地方不少。不过,穆家毕竟在商贸上滚打多年,很快熟悉订单农业。
大周许多的百姓不敢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直到穆家的商人和其他商人上门,找到百姓,订购棉花,北方的大部分百姓看见了白花花的银子,才相信是真的。
现在不需要官府去催促了,北方种粮食的百姓很少了,许多的人家收到了商人的定金,签署了协议,而且,这些商人离开之前,一再保证,有多少棉花都要。还有部分商人四处考察之后,和有些百姓签署了收购鲜果的协议。
在南方,穆家独立承担了粮食收购和运输的任务,北方的百姓种植棉花和其他适宜生长的农作物,手里有钱财,可以买粮食吃。
周世平明白,为了订单农业,穆家付出了很多,订单农业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作为商人的一方,必须是实力雄厚,先期要付出很多的钱财。
商贾很是踊跃,一旦他们明白了订单农业是朝廷的意思,几乎所有商人都响应,因为朝廷为商人做了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商人地位大幅度提高,现在,朝廷有要求,正是他们回报朝廷的时候。
周世平的订单农业之举,收到了异乎寻常的效果,中原大地,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再是所有的农户都种粮食,有的种棉花,有的种蔬菜,有的种树,因为有商人提前预定了,不少的农户找到商人,要求签署协议。
朝廷大臣对周世平佩服之至,他们想不到,周世平居然想出这样的办法,各省、府、州、县衙门不需要下去催促,百姓积极性高涨,最为主要的,是农民手里有了钱财,可以购买粮食等物资,商贸交易开始繁荣,中原各地,都是商贾忙碌的身影。商贸交易多了,官府自然可以征收赋税,于是,各地的官府,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商贾和商会的身上。
办完这些事情,周世平暂时不动了,其余几件事情不能心急,必须在商贸高度发展,朝廷有了银子之后,才能够考虑其余的事情。
开平3年,周世平在忙碌中度过,从8月开始,粮食收割,9月底,棉花成熟,除了原来大周所属的9省上缴赋税,其余的都是免去了一年的赋税,今年大体上风调雨顺,百姓都丰收了。
各省不断向朝廷报喜,大都是丰收的消息。
商贸赋税是实实在在的,朝廷和穆家年初达成协议后,各地官府不干涉商人的具体行为,只是负责征收赋税,很多地方衙门发觉了一件事情,商贸发展了,收取的赋税,远远高于其他收入。年初,尚书省曾经下发敕书,意思是各地收取的商贸赋税,8成上缴户部,2成自行使用,加上盐铁经营的利润,各地官府尝到了甜头,当然,越是富裕的地方,官府的钱财越多。这件事情,周世平亦无法避免。
贫富不均的情况永远存在,地方经济有好有坏,十个指头都不是一般齐。
不过,这种情况还是引发了一些议论,富裕地方的官吏,收入高些,因为那些多出来的银两,朝廷准许官吏增加个人收入,穷的地方,收入肯定少些,其中的差距甚至达到了10倍以上。
开平3年12月,各地上缴户部的银两收齐,户部的统计数据出来了,收入白银8000万两。要知道,这个数字,是免除了19个省一年的赋税,若是悉数收齐,大周户部收入将超过1亿两白银,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朝廷中早没有了反对的声音,白花花的银子和铁的事实,让所有人都闭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