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一提到韭菜,大家就联想起平时家里用来炒鸡蛋用的韭菜,平常无奇。然而,在我国的3万多种植物中,有一种韭菜却是稀有物种,它的发现是重大突破,之后的消失却也让科学家们百般无奈,近年来重现江湖的它更是占据了大小植物刊类的头条。它的名称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无比自豪的名字——中华,这也体现着它的价值和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它的名字就是中华水韭。
如果仅仅从外形上看,一根根绿色的植株长在泥土里,稀有的中华水韭和平时我们吃的韭菜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当你靠近仔细一看,却发现该水韭的条形叶呈三菱形。极其相近的外观,也许会让我们觉得它们是属于同一品种,但是深入了解水韭后,你会发现你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依靠孢子繁殖的中华水韭属于蕨类植物,而一般生活中的韭菜却是高等种子植物,两者的繁殖方式大相径庭。
中华水韭为中国特有种,珍贵稀有,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经第四纪冰川后残存下来的孑遗植物——中华水韭,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依靠孢子繁殖,在分类上被列为似蕨类(小型蕨类),因此它在系统演化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它还是一种沼泽指示植物。
中华水韭所属的水韭属是水韭科中的孑遗属,分类上属似蕨类,它对研究蕨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随着人类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追求高质量的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其中包括水生环境的破坏,这就导致了依赖水生环境生存的水韭属植物,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及其种群数量日趋减少,濒临灭绝。其中,高寒水韭、云贵水韭和中华水韭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中华水韭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虽然是经历了第四纪冰川后残存的一种孑遗植物,但是它被发现的时间却还不到一百年。1922年6月的一天,一位外籍专家于南京前湖边发现了稀有的中华水韭,这在植物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位外籍专家还采集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份中华水韭,并发表在了《美洲蕨类植物》刊物上,这一消息的公布轰动了世界。中华水韭少之又少,所以很难见到其踪影,上次在南京地区发现它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植物专家于玄武湖和前湖发现过,再在后来的植物普查中,中华水韭再也没有现身过。
如今,这种濒危物种又重回南京,“隐居”在中山植物园的小苗圃里。据了解,我国共有3万多种植物,而列入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目录的却只有30种,其中只有4种是蕨类植物,中华水韭就是这四种蕨类植物中的一种。
说到中华水韭的回归,不得不提四年前的一件事。四年前,中山植物园的专家们在浙江一处偏僻的山区里无意间发现了中华水韭,后来有一株就被如获至宝般采了回来,培养在小苗圃里,担心其存活和繁殖问题的专家们没有向外透露这一消息。谁知,这株顽强的小植物竟然活了下来,看起来与野生的一样娇贵无比。最令人振奋的是,经过专家们的观察,这株水韭已经落下孢子,而孢子叶发育出了小苗,专家们打算等水韭繁衍到一定规模,就把它们送回它被人发现的地方———前湖,而初步估计得要两年的时间。不再提心吊胆的科学家,终于可以将这一消息对外公布了。
中华水韭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它们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来,南京的水质越来越不健康。
2008年,发生在湖南的一起新闻事件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就是在宁乡县喻家坳乡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华水韭”。在地球上隐居了几亿年的“植物活化石”中华水韭群落在湖南被发现了。而这次新闻之所以具有轰动性,是因为发现它的并不是专家学者,只是一个在读大二的宁乡青年学生。
家住宁乡县喻家坳乡神武村黄金塘组的欧志国,是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二的学生。家住农村的他平时就爱“寻花问草”,一有空就去农田、池塘和山上搜寻各色植物,也许正是因为他对植物的这种热情又或者是他对专业知识的熟识,造就了其对珍贵稀有植物中华水韭的发现。
2008年暑假的一天,喜欢“寻花问草”的欧志国,来到了离家200米左右的水塘边,开始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突然,几株形态奇特的植物进入了他的视野并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植物虽然有蕨类的特征,但嫩绿的叶子又更像韭菜。欧志国发现,这奇特的“韭菜”叶基部像勺子一样凹陷,里面还有孢子囊,出于专业敏感,他判断这“韭菜”非同寻常。
2009年4月,一直困惑不解的欧志国采了七八株样本带回了学校,在其和专业资料上的图片进行对比之后,他初步判定,这就是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华水韭。
同年6月,旱灾降临湖南,担心所发现的这些神秘“韭菜”遭遇不测的欧志国,开始上网发帖,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这种植物,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不久,帖子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周亚东看到。6月底,周亚东赶到宁乡采集了一些标本带回学校鉴定。随后,武大生科院的刘星博士和周亚东提取了样本的DNA,进行了分子鉴定。经过分析鉴定证实,欧志国所发现的植物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华水韭。
然而最终由于旱灾严重,水塘里的中华水韭生长面积由原来的400多平方米只剩下不到100平方米,生长面积减少了四分之三。
这一发现让植物学家们欣喜,但是作为已经拥有几亿年生存历史最原始的拟蕨类植物——中华蕨来说,它的生存现状依然让人们担心不已。我们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速度能够超过其灭亡速度,让其对于蕨类的系统演化和东亚植物系的重要价值体现出来,长存于人们的视线中。
知识小贴士:
中华水韭又名华水韭,为多年生沼泽草本植物。植株一般高在15厘米至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呈2瓣-3瓣;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长15厘米-30厘米,宽1厘米-2毫米。中华水韭与一般的韭菜不同,它属于似蕨类植物,并不是依靠种子进行繁殖,而是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其孢子囊呈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3毫米,具白色膜质盖。大孢子囊常生于外围叶片基的向轴面,内有少数白色粒状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于内部叶片基部的向轴面,内有多数灰色粉末状的两面形小孢子。
中华水韭多生长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浅水池塘边、山沟淤泥中和沼泽地,适于温和湿润、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而较寒冷的亚热带气候。从地域上来看,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分布较多,但是随着人口的膨胀、经济的发展,开荒造田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华水韭的生长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已濒临灭绝,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中华水韭所属的水韭属是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孑遗属,在分类上被列为拟蕨类,即小型叶蕨类。由于它既不同于其他成员如石松等,也不同于其叶长而成线形,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的种类,所以它在系统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万佛山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水韭分布较多的保护区。2008年4月9日,该风景区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于该县著名丹霞地貌旅游景区——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七星山景区山间沼泽地内,发现了一片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华水韭群落。这是继该风景名胜区内万佛山三十六湾和将军岩山间沼泽地发现有中华水韭后的另一分布。目前,国内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中华水韭分布区就位于此,在该风景名胜区内,中华水韭的分布已达30多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