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的领导们忙追问其中的缘由,这位消费者说:“你看看你们的广告,倒洗衣粉要倒那么长时间,衣服是洗得干净,但要用那么多洗衣粉,算计起来更不划算。”
听到这番话,销售经理赶快把广告找来,算了一下展示产品部分中倒洗衣粉的时间,一共3秒钟,而其他品牌的洗衣粉,广告中倒洗衣粉的时间仅为1.5秒。
在广告上这么细小的一点疏忽,对汰渍洗衣粉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细节就像魔鬼,你稍不注意,它就会大肆破坏你的形象。
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对于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都要了解得非常透彻,数据应该非常准确,事实也应该非常真实,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完成宏伟的目标。
美国绝大部分企业家会知道一些十分精确的数字:比如全国平均每人每天吃几个汉堡包、几个鸡蛋。之所以要了解的这么清楚,是因为他们想确保细节上多方面的优势,不给竞争者可乘之机,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漏洞。
只要保证产品在一比一的竞争中获胜,那么整个市场的绝对优势就形成了,而这些恰恰是市场拓展的精髓所在:要打败对手,唯有做到比对手更细!国际名牌POLO皮包凭着“一英寸之间一定缝满八针”的细致规格,20多年立于不败之地。
类似的以细节取胜的经营之道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例如,很多餐厅准备了专供儿童使用的“baby椅”,客人吃完螃蟹后滚烫的姜茶便端送到其手中;商场在晚上关门前会播放诸如《回家》之类的音乐,让客人在萨克斯的情调中把轻松带回家……
在这么多例子中,把细节服务做到极致的是诺顿百货公司,这家由8家服装专卖店组成的百货公司,靠的就是细节服务取胜而不是削价赢利的竞争策略。诺顿百货公司的细节化服务有:
替要参加重要会议的顾客熨平衬衫;
为试衣间忙着试穿衣服的顾客准备饮食;
替顾客到别家商店购买他们找不到的货品,然后打7折卖给顾客;
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替顾客暖车;
有时甚至会替顾客支付交通违章的罚款。
诺顿公司的总裁约翰先生在服务的细节上起到了带头作用,在高峰时间他从不占用可以多容纳一位顾客的电梯,而是从楼梯走上走下。
在诺顿百货公司的细致服务下,大批的忠实顾客都喜欢把自己称之为“诺家帮”,诺顿百货公司也因此长盛不衰。
细节是魔鬼也是天使,做事情就是做细节,任何细微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成大事”或者“乱大谋”的决定性因素。
小事情与大责任
在工作中,如果不把小疏忽当回事,做事不注重细节,就会铸成大错。古人云:“患积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必成大患。”众所周知,蚂蚁窝和千里长的大堤相比可以说细小得微不足道,但是,就因为这小得不起眼的蚂蚁窝,就有可能使大堤崩溃,造成洪灾,这说明小疏忽会酿成大祸。
有研究证明:每起严重的安全事故的背后是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这些轻微事故、未遂先兆和事故隐患只要稍加留意就可发现。但若在细节上疏忽大意,事故与损失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大危机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小危机组成的。
关于小疏忽存在着这样的不等式:100-1≠99,100-1=0.1%的错误将导致100%的失败。
对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工作中无小事的理念已经在长久的职业生涯中磨炼成一种思维习惯。“职场中,99分的努力+1分的疏忽=失败。”要想工作做的成功,你必须首先知道工作中的“每个小事情”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后果。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曾犯过大大小小的失误。这些失误有可能就是错写一个字,错填一个数据,一次误判,或者是少做、漏做了某项工作。不管这些失误是大是小,我们都不能忽略,都应严肃对待。一次小的失误,虽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但却会引起别人对我们工作能力的怀疑,从而降低个人或者部门在别人心目中的可信度。一次大的失误,则可能无法补救,从而导致一次质量事故,引起客户的投诉,甚至影响到公司的信誉。
因此从每件小事情做起,首先对你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积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加深体会,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所以,一个职场成功的人只有熟悉工作中的每个关键细节,才能在整个工作中从容地把握住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以控制着整个工作运行的方向。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甚至是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物,常常抱着不足挂齿、微不足道的态度。其实不然,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和元素,正是工作中的命脉之穴。
有这样一个故事:
国王查理三世准备拼死一战,里奇蒙德伯爵亨利带领的军队正迎面扑来,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查理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打点儿铁片。”“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儿时间砸出两个。”“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你能不能凑合?”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结实。”“能不能挂住?”马夫问。“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俩头上的。”
两军交上了锋,查理国王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冲啊,冲啊!”他喊着,率领部队冲向敌阵。远远地,他看见战场另一头自己的几个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查理策马扬鞭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转头继续战斗。
他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翻在地上。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马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敌人的军队包围了上来。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自顾不暇。不一会儿,敌军俘获了查理,战斗结束了。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所有的损失都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
一个国家的灭亡,追根究底竟然是因为缺一个马蹄的钉子,而这小小的失误却引起了全局的巨大变化。
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担负了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责任。工作中也是,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许会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存,因此,千万不可忽视小事情,小事情里也有大责任。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人们都有这样一种思想,只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意把小事做好的人太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真正所谓的大事实在太少,比如,一台拖拉机,有五六千个零部件,要几十个工厂进行生产协作;一辆福特牌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
因此,多数人所做的工作还只是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它们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一个不愿做小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曾告诫人们: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加藤信三是日本狮王牙刷公司的员工,有一次,加藤为了赶去上班,刷牙时急急忙忙,没想到牙龈出血。他为此大为恼火,上班的路上仍是非常气愤。
回到公司,他意识到这是牙刷一个很大的缺陷,就向几个要好的伙伴提及此事,并相约一同设法解决刷牙容易伤及牙龈的问题。
他们想了不少解决刷牙造成牙龈出血的办法,如把牙刷毛改为柔软的狸毛;刷牙前先用热水把牙刷泡软;多用些牙膏;放慢刷牙速度等等,但效果均不太理想,后来他们进一步仔细检查牙刷毛,在放大镜底下,发现刷毛顶端并不是尖的,而是四方形的。加藤想:“把它改成圆形的不就行了!”于是他们着手改进牙刷。
经过实验取得成效后,加藤正式向公司提出了改变牙刷毛形状的建议,公司领导看后,也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建议,欣然把全部牙刷毛的顶端改成了圆形。改进后的狮王牌牙刷在广告媒介的作用下,销路极好,销量直线上升,最后占到了全国同类产品的40%左右,加藤也由普通职员晋升为科长,十几年后成为公司的董事长。
牙刷不好用,在我们看来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所以很少有人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机遇也就从身边溜走了。而加藤不仅发现了这个小问题,而且对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使自己和所在的公司都取得了成功。
宁波的东港大酒店为了方便顾客,将洗衣单设计得非常合理。男士、女士的洗衣单分别放置,湿洗是紫色的,干洗是草绿色的,熨衣是天蓝色的,免得客人拿错。
哈尔滨香格里拉饭店的洗衣服务单上写着:亲爱的顾客,在您临睡以前可以将您要洗的衣服交给我们,您醒来后就可以收到干净而整洁的衣服,不必为此多付任何加急费用,您可以通知我们在以下任意时段送回衣服,早上5点到5点半、5点半到6点、6点到6点半、6点半到7点、7点到7点半、7点半到8点、8点到8点半、8点半到9点和9点到9点半。
这些人性化的服务都是在细节上为客人着想,为客户服务。
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地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并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企业管理中我信奉这么一句话:每天只抓好一件事等于抓好了一批事,因为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了一件事会连带着把周围的一批事都带动起来。在企业中,有时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却起着关乎全局的作用。一些看似平淡的小细节,却反映着大问题。
1997年,《海尔人》记者在刚搬进海尔园一个月的洗衣机公司,发现三楼女洗手间的卫生纸盒被加了一把锁,问清洁工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员工素质太低,不加锁,纸就被人拿跑了!”于是记者发表文章《谁来“砸开”这把“锁”》,文章分析道:这一锁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员工观念、素质亟待提高。上锁,这很简单,但这锁能提高员工素质吗?卫生纸可以锁,其他问题呢?二是因为管理者头脑中有一把“锁”:放弃了最艰苦的工作——教育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没有把教育人当做“长期作战”的战略来部署。文章希望管理者能从头脑中“砸开”禁锢自己思路的这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