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作,我们要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要做就做得更好,否则就不做。”要坚持全力以赴追求完美,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尽力去克服。当你把事情做到最好以后,你就会发现,你付出的所有辛苦都会得到回报。
标准是最低的要求
按标准做事是做好工作的最起码要求,如果你一贯都不能坚持标准和质量,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做事,做得一般就自认为可以了。放松标准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我们的客户就会感觉越来越不好,他们或者有怨言,或者离我们而去。失去了衣食父母,我们也就失去了事业的土壤。
西蒙在一家企业做副总经理。他是一个非常热爱工作的人,他说他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乐趣。因为对工作认真,他每天都有成堆的事情要做,这个要思考,那个要琢磨。他有一句口头禅:由我负责的事就必须做好,不准出差错。
他的朋友罗尔劝他,有些事完全可以分派给属下去做,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西蒙也想这么做,让自己放松放松,但是一到工作时就忘了。他说如果完全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做,他总是担心下属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最后把事情做砸了,或者结果达不到他想要的程度。所以即使是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了,西蒙仍要不停地督促。
其实,拥有这样心态的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只要是自己经手的事情都要达到这个标准,不容许出差错。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要达到一个标准,甚至要求下属也要达到这一标准。
一家家具销售公司的经理吩咐三个员工去做同一件事:去供货商那里调查一下家具的数量、价格和品质。
第一个员工五分钟后就回来了,他并没有亲自去调查,而是向下属打听了一下供货商的情况就回来做汇报。三十分钟后,第二个员工回来汇报。他亲自到供货商那里了解家具的数量、价格和品质。第三个员工九十分钟后才回来汇报,原来他不但亲自到供货商那里了解了家具的数量、价格和品质,而且根据公司的采购需求,将供货商那里最有价值的商品做了详细记录,并且和供货商的销售经理取得了联系。在返回途中,他还去了另外两家供货商那里了解家具的商业信息,将三家供货商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比较,制定出了最佳购买方案。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个员工:第一个员工敷衍了事,草率应付;而第二个员工充其量只能算是被动听命;真正尽职尽责地工作的只有第三个人。
如果你想做一个成功的值得老板信任的员工,你就必须尽量追求精确和完美。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去做。要知道,你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你就会在那里看到成绩,只要你的努力是持之以恒的。
标准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智慧和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标准是做任何事情的最低要求,优秀的员工总是坚持自己或公司的做事标准,他们时刻要求自己遵循公司的信条和做事准则,始终不渝。
追求卓越是永恒的目标
在公司中,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做得已经足够好了,真的是这样吗?你真的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吗?你真的已经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了吗?
造物主赋予我们每个人一种突出的才能,也许你有管理的才能、绘画的天赋、写作的悟性、思考的资质等等。无论你的特长是什么,都不要把自己藏起来,你应该积极地把你的才能发掘出来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面对激烈的竞争,你应该不断地超越平庸,追求完美,你需要制订一个高于他人的标准:不推脱、不敷衍、尽全力。这样的人是一种异常优秀的人,他们不仅会做别人要求他们做的,而且会出人意料地做得非常完美。
兰迪·劳伦斯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可他以前只是一名推销员。他奋起的源泉是他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象十倍以上的力量。在这句话的激励之下,他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发现自己错过了许多可以和顾客成交的机会。
于是,他制定了严格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到每一天的工作当中。两个月后,他回过头看看自己的进展,发现业绩已经增加了两倍。数年以后,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在更大的舞台上检验着这句话。
只知抱怨老板的态度,却不反省自己的能力,不追求卓越,是不会在工作中享有荣誉的。如果你回头来看,就会很惊讶地发现,以前你没有受到重用,是因为你没有追求卓越。实际上,你的老板是很有眼光的,关键看你怎样要求自己,把自己定位在什么水平。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得到重用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让你的老板觉得你是不可取代的,一定要从内心决定做第一。这样在你的意识中才会有信心做到完美,你的个性也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那些自甘沉沦,不追求卓越,懒得提高自己能力的员工是不会有所进步的。而你的工作水平没有提高和进步,你的上司也绝不会给你升职和奖励。
追求卓越像是一块坚强厚重的磨石,它会砥砺你,把你的工作带到最完美的境界。也许你永远达不到十全十美,但是,只要你是在不停地追求,你就不会在起点原地踏步。
把追求卓越作为你永恒的目标,你才能超越别人,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你才能够比别人更快地成功。
竭尽全力追求完美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否做什么都力求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对于老板来说,这样的员工才是最有价值的员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发生了分歧,因为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事实上,通过努力,降落伞的合格率已经提高到99.9%了,但军方要求达到100%,因为如果只达到99.9%,就意味着每1000个跳伞士兵中会有1个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而送命。但是,降落伞商则认为提高到99.9%就够好的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根本不可能达到100%的合格率。军方在交涉不成功后,改变了质量检查办法。他们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上往下跳。
这时,厂商才意识到100%合格率的重要性。奇迹很快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一下子达到了100%。
即使你真的觉得做得不错了,也不要宣称做得够好的了。与其说“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还不如说“我做得还不够完美”。完美只是一种境界,而不够完美就是接近完美。
无论客户、上司还是老板,真正存心挑剔的时候并不多,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是迫于某种需要。客户担心产品出问题;上司怕工作质量影响业绩;老板则更是追于市场的巨大压力才严格要求,因为他从来都无法对市场说:“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你降低要求吧!”市场是无情的,有时可能只比竞争对手稍逊一点点,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永远追求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更是一条道路,通向创造完美品质的道路。精益求精是创新,是持续改善,是关注细节。
许多员工做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现上看,他们也很努力、敬业,但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
沃尔玛主要经营的是各种“百姓商品”,除了低价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这就是提供“可能的最佳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管理规则。有的规则近乎达到了苛刻也是完美的程度。比如,要求职员保证做到,“当顾客走到距离你十英尺的范围内时,要温和地看着他的眼睛,向他打招呼并亲切地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对顾客微笑时“露出八颗牙齿”,因为露出八颗牙齿微笑让人感到最真诚、最亲切,也最好看。“十英尺态度”和“八颗牙微笑”体现了沃尔玛服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一家大型机构雄伟的建筑上,有句很让人感动的格言。那句格言是:“在此,一切都追求尽善尽美。”如果每个人都能采用这一格言,遵循这一格言,决定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竭尽全力,以求得尽善尽美的结果,那么人类的福祉不知要增进多少。
皮克斯是一个凡事力求尽善尽美的人。上学时,他每次考试都能拿到年级第一;工作后,他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尽管这样,皮克斯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有些地方还可以再改进一些。
皮克斯凡事力尽完美的态度引起了总裁的注意,他问皮克斯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严格。皮克斯说:“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的潜能挖掘出来。”后来,皮克斯成了总裁的秘书。
作为一名员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全力以赴,追求完美,能做到这一点,才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
做事尽善尽美,不但能够使你迅速进步,并且还将大大地影响你的性格、品行和自尊心。任何人如果要瞧得起自己,就非得秉持这种精神去做事不可。
追求品质零缺陷
“差不多就好”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抱有的一种心态,而“零缺陷”则意味着我们每一次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最高要求。“零缺陷”是克劳士比最先提出的思想,他要求员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零缺陷”的思想是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积极心态,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唯一途径,也是一个人提高个人能力和公司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整体功能,弘扬公司企业文化的契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只有追求产品的“零缺陷”,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建立顾客利益至上的思想,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这就要求任何公司产品的质量都不允许出现半点瑕疵,对产品的品质追求“零缺陷”。因为“差不多就好”,对产品质量进行妥协,都可能对顾客造成百分之百的损失,而这对企业信誉造成的损失则是巨大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电视机、电冰箱等商品时所用的挑剔眼光,就是“零缺陷”的眼光,就是“零缺陷”的标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零缺陷”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检查我们的工作呢?只有将“零缺陷”的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精细的工作作风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走出“差不多就行”、“马马虎虎”的思想和工作误区。
实际上,“零缺陷”表达的是一种决不向任何不符合最高要求的做法妥协的决心。它要求人们努力工作,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达到“零缺陷”的境界。推行“零缺陷”管理思想是欧美企业界当前的一项日常工作,他们追求的产品质量标准都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为了实现“零缺陷”,组织或个人必须符合顾客要求,预防缺陷产生,保证交付一次合格,因为“零缺陷”是预防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过程是在过程结束后,缺陷已经产生,而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出。检验只能反映事情的发生,是事后把关,不能产生质量。而预防则可防止某些缺陷发生,只有预防,才能产生质量。尽管预防要发生一些费用,但整体上仍是较便宜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