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五年(654年)初,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婴,唐高宗视她如掌上明珠。有一天,王皇后独自前来探望女婴,等王皇后离去以后,武则天发现女婴已死。唐高宗得知后大怒,立即下令追查凶手。侍奉的宫女都说王皇后刚刚离开此地,武则天痛哭流涕,乘机也历数对皇后的种种不满。唐高宗听后深信不疑,认定女婴为王皇后所害,顿生废后之心,同时也想借废王皇后打击权臣。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在李绩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以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十一月初,武则天又派人将正被囚禁的废后王氏和萧淑妃各打一百棍,并割去手、足,投入酒瓮之中,还气愤不过地说:“让这两个泼妇的骨头醉死酒中。”王、萧二人在酒瓮中哭喊了几天几夜,才气绝而死。武则天以后又捏造罪名,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反对武则天的大臣都被贬或被杀,一个不剩。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上了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代理朝政。但武则天生性霸道,所以每当做决定时,高宗总要受制于她。高宗为此非常不满,于是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则天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则天就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了上官仪身上。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从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必在帘后操纵,天下大权完全归武后掌握,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武后决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从命,所以,朝廷内外都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是为唐中宗。武则天则被尊为皇太后。公元684年2月,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又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改国号为周。
她不让睿宗参与政事,一切皆由自己专断,在睿宗这块皇帝招牌的掩护下,开始做种种改朝换代的准备工作。她首先改洛阳为神都,作为以后新王朝的国都。三省六部的官司、官名均进行了改动,以此来造成一种改朝换代的气氛和女主临天下的迹象。又立武氏七庙,追尊武氏祖宗五代为王。武则天的诸位哥哥已死,侄子武承嗣承袭了其父周国公的爵位,升到礼部尚书官至三品。武三思则官至兵部尚书。
正当武则天向李唐社稷节节进逼之际,徐敬业以匡复中宗李显作号召,在扬州举兵反叛。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出了气壮山河的《为徐敬业讨武(zhào)叫檄》。檄文声讨武则天“杀子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包藏祸心,窃窥神器”,“一(póu)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读着这气势磅礴的檄文,武则天的怒气竟然烟消云散,问到“谁为之,”对曰“骆宾王”,武则天感叹:“宰相怎能没发现这个人才?”武则天派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武后逼迫李氏诸王自杀,亲信等均被诛杀。自此,再也没有人敢起兵反对武则天。
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在她的男宠薛怀义督修的万象神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睿宗李旦、太子李成器(睿宗长子)排在她的后面。这无疑是在昭示天下,江山谁主的格局已明确确立。同时,又是对朝臣的一次试探,看看还有谁不服从她这个女皇的统治。文武百官一齐向她朝贺,恭听她的政训,然后是大宴群臣。没有一个大臣公开起来反对。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公卿百官及帝室宗亲,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人齐集宫阙,上表劝进。睿宗有了三个哥哥的教训,不敢和母亲争皇位,也上表请赐姓武氏,让出皇位。
面对这“万民拥戴”、“天下归心”的壮观场面,武则天不由得心花怒放。近40年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终于使自己的皇帝儿子、李唐宗室、文武公卿、四海百姓、天下男儿通通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接着,武则天大赦(shè)天下,改唐朝为周朝,自称为圣神皇帝,以睿宗李旦为太子,赐姓武,以皇太子李成器为皇孙。中国历史上以女人开基的武周王朝终于诞生了。
武则天称帝,武氏一家顿时鸡犬升天,侄子武承嗣晋升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则天的从侄武攸宁为建昌王,其他从侄皆为郡王,诸姑姊皆为长公主。天下武姓全部免徭役。李唐江山,转眼间变成了武氏的天下。
然而,武则天以女性崛起,毕竟与中国的传统礼法格格不入,那些文武百官作为堂堂大丈夫听命于女主也总觉得不自在。因此,朝廷内外普遍潜在着一种反武心理。因此,女主临天下的武则天也有不少难题。反对她的人不光是政敌,还有对她忠心耿耿的亲信。她的酷吏政策,不光要打击政敌,还要忍痛割爱,除掉自己的亲信,稍一犹豫退让,就会功亏一篑(kuì)。她不得不为巩固自己的帝位,继续实行残酷的恐怖统治。
但是,武则天毕竟是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她虽然放手让酷吏们陷害政敌,却又在司法机构中保留了狄仁杰、徐有功、李日知等公正执法的官吏。尽管这些人屡遭陷害,但总是受到武则天的亲自保护,旋贬旋复,倚为股肱。这种平衡术是武则天的杰作,对政局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690—705年),实际统治中国45年(660—705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创造了显赫的政绩,架起了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桥梁。
首先,武则天破格选拔人才,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科举制。
她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以示慎重。又设置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才。为了选拔真正的治国贤才,她还创立了一个自举制度,允许官员和百姓自己举荐自己,请求升官或做官。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或者诛杀,务取真才实学。
其次,在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她把社会生产放在首位,时刻注意“劝农桑,薄赋徭”。在她执政期间,全国各地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外,武则天还有力地巩固了祖国的边疆。继唐太宗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之后,公元702年,武则天又在天山以北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公元692年,派武威道行军总管王孝杰带兵击败吐蕃,夺回安西四镇。强盛的唐帝国在女皇的统治下,继续保持了大一统的雄风。
武则天称帝之后,确立皇储的问题马上尖锐地摆在这位女皇的面前。自禹传子,家天下以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度,一直是一代王朝政权延续的基本形式。作为一个女性建立的武氏王朝,确立什么人为皇位继承人,这可给武则天出了一个千古难题。
起初,武则天的确想做一个传统制度的叛逆者,使武周王朝永远成为武姓的天下。起用武氏子侄为宰相,臣下有功也赐给武姓。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弟更是跃跃欲试,投机钻营,梦想继承姑母的基业。可是后来,武则天在狄仁杰和李昭德等人的影响下,又向她亲手打破的旧传统上回归。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梦到大鹦鹉两翼皆折,是怎么回事?”狄仁杰趁机奏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指的是两位皇子。如果陛下能重视两位皇子,那两翼一定能重振风采。”从此,武则天再没了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不久,便派人把庐陵王李显及妻子接回乐都洛阳。当年,太子李旦固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以李旦为相王。庐陵王的复立,也正是武则天的悲剧所在。它为拥唐派官员的政变活动树起了一面旗帜。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谋划下发动了兵变。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zuò)等在张柬之的指挥下,迎出中宗李显,攻下玄武门,直奔武则天下榻的长生院。其党羽被一网打尽。武则天被迫传位于中宗李显,徙居上阳宫。唐中宗重新坐上了阔别18年的皇位,仍改国号为唐,重立李唐宗庙社稷。武则天被迫退位,中宗仍尊其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已是风烛残年的武则天经过这次惊吓和打击,再也挺不起生活的勇气。
当年十一月,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动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武则天,终于带着一生的功业与遗憾,凄惨地离开人世。她颠倒阴阳,主宰乾坤,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礼教进行了极大地嘲讽和勇敢的挑战。但她又感叹世道的狭窄和传统势力的不可抗拒。临终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爽的亲属皆赦之。这位中国封建礼教的巾帼斗士,最后还是在封建礼教面前摘下冕旒(miǎnliú),低下头来。
16、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公元713年12月,唐玄宗李隆基改元开元。
即位的当年,玄宗决定任用被贬逐的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兼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三任宰相,都兼兵部尚书,对边庭屯戍哨所和士马器械了如指掌。每次玄宗问及政事,他都应答如流。在姚崇的辅佐下,紊乱的朝政开始走上正轨。
当时还有一位宰相名叫宋。宋很注意选拔人才,令百官各司其职。他刑赏无私,敢于犯颜直谏,连唐玄宗也很敬惮(dàn)。姚、宋二人相继为相。姚崇机动灵活,应变成务;宋坚持原则,守法持正。二人忠心辅佐朝政,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贞观时称“房杜”,开元时称“姚宋”。另外,其他宰相如张嘉贞、张说、杜暹(xiān)、韩休、张九龄等,都各有所长,组成了一个前后相继而又稳定的领导核心。唐玄宗本人也时刻注意励精图治,严格遵守姚崇的十条建议。开元二年(714年),为改变当时的奢靡之风,下诏将皇帝服御和金银器玩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开元后期,刚正不阿的韩休与顺从旨意的萧嵩同为宰相。玄宗每次宴乐游猎,总是不安地问左右:“韩休知道不?”话没说完,韩休的谏疏已到。有一次,玄宗对着镜子默然不乐。左右说:“自韩休为相,陛下日渐消瘦,怎么不罢免他!”玄宗叹气说:“我虽然看上去瘦了,但天下必肥。萧嵩奏事顺从旨意,但事后我寝食不安;韩休犯颜力争,过后我却心里踏实。我用韩休不是为我自己,是为社稷呀!”开元年间,玄宗和他的大臣们率先裁减冗官,加强吏治,革新政治。
针对武则天以来放手招官,官吏冗滥的现象,玄宗首先一举裁汰冗官数千人,精简了官僚机构,节约了开支。贞观年间,皇帝与宰相议事,允许史官和谏官参加。武则天当政时,许敬宗、李义府为相,朝政不敢公开,取消了这个制度。开元五年(717年),重新恢复。政有过失,谏官可以匡正;君臣善恶,史官可以书之史册。唐玄宗还注意县令的选择,县令上任前,亲自召见,面授机宜。在职县令要实行严格的考核。
自武周、中宗以来,全国各地都广修佛寺,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佛寺的僧尼满得装不下。开元二年,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一次还俗者就有一万多人。同年,又下令严禁建造新寺,铸造佛像,抄写佛经。禁止百官之家与僧尼、道士交际。
开元年间,唐玄宗任昭文官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储无量共同组织搜集整理和编书事务。仅开元九年编成的《群书四录》就有48169卷之多。唐玄宗精晓音乐。唐朝的雅俗之乐,皆归太常管理。开元二年,唐玄宗设左右教坊专门教以俗乐。又选乐工数百人,亲自在梨园传授法曲,称作“皇帝梨园弟子”,有力地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兴盛。唐玄宗还注意延揽天下名流学者。著名天文学家张遂(僧一行)拒绝与武三思合作,隐居嵩山当了和尚。唐玄宗把他请到长安,创制出著名的《大衍历》,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
唐玄宗在位前期,不仅文治政绩卓著,武功也赫然可记。
玄宗即位前,唐朝边境已是狼烟四起,危机四伏的局面。他一即位就迅速重新恢复了安北都护府,统一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
尽管如此,唐玄宗还是深感唐朝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的弊端。原来,唐初仍实行宇文泰以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许多府兵失去土地而逃亡,到玄宗时府兵兵源已逐渐枯竭。能够征调的府兵也因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而素质下降。
宰相张说文武兼备,出将入相,曾多次率军立功边境,十分熟悉府兵的积弊。开元十年(722年),他建议玄宗招募壮士以充宿卫,玄宗下令实行,得到精兵13万。这些被雇佣来的职业兵长期服役,称作“长从宿卫”或“扩骑”。后来,玄宗又将此制推行到全国,募兵制代替了以前的府兵制。雇佣兵可吸收社会上的失业丁口,各地民丁也免去了戍边之苦,可以安心从事生产。玄宗招募的军队,多是各地的精勇,又加强了军事训练,使战斗力大大提高。
玄宗即位之初,军马严重不足,只剩下24万匹。玄宗任用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大力饲养军马。到开元十三年(725年),增至43万多匹。在兵强马壮的情况下,玄宗开始着手解决西域问题。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派碛(qì)西节度使盖嘉运出兵攻打碎叶城(前苏联托克马克附近)。唐军兵精将勇,一战擒获突厥可汗吐火仙,收复了沦丧37年的碎叶镇,威震西陲。到天宝六年玄宗又派高仙芝为行营节都使,统帅万骑出击依附吐蕃的西域小勃律王(在今克什米尔以北)。这次,他率军深入万里,一举击败吐蕃,俘虏了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遣送长安。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田、疏勒)节度使。接着,高仙芝又大破中亚一带的石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献捷京师。经此一战,唐朝国威大振,中亚一带的大食等72国都遣使通好。丝绸之路重新畅通无阻,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