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八月,莫斯科派兵600人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
第二年正月,托尔布津再次侵占雅克萨,并在城里重筑炮台,再建军械库和防御工事,企图长久盘踞雅克萨城。1686年二月,康熙皇帝接到奏报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准备充足,率军再次驱除沙俄侵略军。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运输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朝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凡一二人越界捕猎或盗窃,立即械系,送回本国处罚,凡数十人结伙,持械越界、杀人掠夺者,捕拿送回本国,处以死刑;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尼布楚条约》议定边界过界往来互市;订约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犯。俄国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应全部迁回本土。《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曾用满文、汉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了界碑。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一个条约。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次雅克萨战役的规模都是相当小的,俄军从来没有超过800人,而清军一度达到6千人。和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一样,雅克萨之战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就是八至十倍压倒数量的中国军队长期围困少数凭借火器、堡垒的欧洲近代化军队。在1686年的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俄军被围困、封锁长达一年,以至于无法补给维生素C而大批人得了坏血症。这南北的两次收复行动中中国军队实际上都是艰难取胜的。这种艰难,暴露了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而沙俄,则已初露军事近代化的苗头。
这次战争,以康熙之胜结束,但这场并世英主之争才刚开始。由此,双方都开始内部政权的改革。只是,康熙的改革使中国的封建制在走向灭亡的道路上出现了回光返照式的最后繁荣,彼得大帝则结束了沙俄的野蛮,使之向文明富强发展,为多年后沙俄向资本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42、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朝赴俄谈判代表团前往楚库柏兴,遇蒙古厄鲁特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中途受阻而回,致使双方谈判拖延了一年。
康熙初年,准噶尔部领袖僧格被异母哥哥车臣劫杀,车臣拥立僧格之子索诺木阿拉布坦为领袖。噶尔丹是僧格的同母弟弟,当时正在西藏当喇嘛,闻听部落政变,急忙离藏返回。康熙十二年(1673年),噶尔丹起兵屠杀驱逐了所有兄长,又杀死索诺木阿拉布坦,自己做了准噶尔汗。他一改父兄之策,积极派人出使沙俄,与沙俄勾结,企图以沙俄为靠山吞并蒙古各部。
在沙俄支持下,噶尔丹又勾结西藏的上层人物偷袭和硕特部,杀死和硕特部领袖达颜汗,占其领土,兼并青海,威服西藏。随后又吞并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部,统一了厄鲁特蒙古(即漠西蒙古)。接着,噶尔丹率兵南越天山,攻降了天山南路的回部。噶尔丹在中国西部地区称雄后,便东进攻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
漠北蒙古喀尔喀内部又分成三部:车臣汗居东部,土谢图汗居中部,札萨克图汗居西部。三部并立,统名喀尔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土谢图汗俘杀札萨克图汗,夺其妻妾,引起三部内讧,互相攻击。这时已经称雄西部的噶尔丹,乘喀尔喀三部内讧之机发动进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突然向东袭击,喀尔喀大乱,正前往楚库柏兴的清朝谈判团被迫返回。喀尔喀部弃帐奔退,死者相枕。在这种情况下,躲避噶尔丹的去路有两条:一是北投俄国,二是南奔清朝。亲俄势力主张投俄,但活佛哲布尊丹巴力主奔清。他说:“我辈受天朝慈恩最重,不可投入俄罗斯。俄罗斯向来不信佛,衣冠风俗也与我们不同,他们会把我辈视为异类,我们受人歧视,绝非久安之计。不如全部内徙,投诚大清皇帝,可求万年之福。”于是几十万喀尔喀蒙古南迁,请求清朝救助。康熙命地方政府赈济粮食,安置牧地放牧,同时责令噶尔丹退兵。
战胜喀尔喀后,噶尔丹的地盘已经囊括了漠西和漠北的广大区域,就自以为成了成吉思汗第二,不可一世地要南向与康熙争衡。他多次派人与沙俄联系,并不断进攻内蒙各部并要求清朝交出活佛哲布尊丹巴和土谢图汗,声称要长期“征讨”下去,不擒活佛誓不罢休。康熙二十九年(1960年)六月,噶尔丹率数万叛军向内蒙进犯,在距北京北方仅九百里的乌珠穆沁地区屠杀抢掠,京师震动,居民皆慌,店铺关闭,米价上涨。但康熙并不惊慌。他已在位近三十年,历经除鳌拜、平三藩、击沙俄等多次重大军事斗争,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况且当时国内安定,力量强盛,完全不必畏惧噶尔丹的边部叛乱。他的立足点是调停安抚为主,能不用兵则不用兵。但鉴于噶尔丹气焰嚣张,只能靠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于是召群臣集议,决定亲征,平息叛乱,以巩固西北边疆。
同年六月,清军兵分两路,康熙亲临关外,统一指挥。噶尔丹由乌珠穆沁向内深入,到达距京师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康熙命令两军立即开赴乌兰布通,会战噶尔丹。八月,清军到达乌兰布通。噶尔丹依林阻水,以逸待劳,将数万骑兵列阵山下,又把一万骆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盖上湿毛毡,环列如栅,士兵在箱垛间隙放箭发枪,或施钩矛,称为驼城。清军隔河列阵,先用火器攻敌中坚,炮声震天动地,许多骆驼在炮火下毙命,很快就攻破驼城。清军步兵首先从正面冲锋,骑兵随后绕至侧翼发动攻击,噶尔丹大败。他派喇嘛到清军阵前卑辞乞和,自己则连夜拔营逃遁,一路饥疲死亡,仅有数千人回到了科布多。清兵追之不及,只好班师回京。这是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
次年五月,康熙来到内蒙多伦会盟漠北蒙古喀尔喀各部。这次会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各部团结,巩固边防。当漠北蒙古喀尔喀各部王公大臣们穿过气势庞大、军容威严的兵阵来到御帐前时,康熙首先严厉斥责了土谢图和哲布尊丹巴的罪过,让他们一一认罪,表示态度,然后宣布免罪,举行了一个促进各部团结的宴会。第二天,举行了盛大阅兵,康熙身穿甲胄,各旗号令严明,喀尔喀三部首领佩服得五体投地,再次表示团结一致,与清朝同心同德抵御边患。阅兵以后,康熙将喀尔喀部众分编为三十旗,仍为左中右三部回归故地,并且继续保留了各部首领的汗号。从此漠北喀尔喀蒙古与漠南蒙古相同,在清朝统辖下继续开发和建设边区。
噶尔丹败逃后,一面向康熙认罪,表示不再东犯,一面在科布多养精蓄锐。科布多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又开始嚣张起来。他继续屡次上书索要土谢图和哲布尊丹巴,以此为借口继续挑衅。他还暗中派人引诱内蒙各部,要他们背叛清朝归附自己,科尔沁部把他的间谍活动报告给了康熙。康熙觉得乌兰布通一战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坐失良机让他逃走,很是遗憾,总想再把他引来一战,根除后患。听了科尔沁部的汇报,就密谕科尔沁部回书,诈称叛清,为噶尔丹东进做内应,诱其深入。而清军则准备调兵马粮草以逸待劳,拟分三路围歼,一举消灭噶尔丹。噶尔丹果然中计,率三万骑兵沿克鲁伦河而来。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皇太子留守京师,康熙亲率中路大军出征,命将军萨布素率东三省及科尔沁兵从东路出击,大将军费扬古会同甘肃提督孙思克引陕甘宁夏兵从西路包抄。中路大军进入沙漠,车辆难行,于是留下大炮,用骆驼马匹驮子母炮前进。每次扎营,康熙都要亲自巡视,目睹兵士扎营完毕,然后才进帐休息。队伍行军七十余日,五月逼近敌境,沿途遇雨,马困人疲,又传来了俄罗斯派援军支持噶尔丹的消息,群臣有的建议回师,有的主张停止前进,等待西路军。康熙概不同意,反命队伍加速前进,直趋克鲁伦河,并亲手绘制地图,指示方略,又派出使者向噶尔丹下战书。噶尔丹不信康熙亲自率军突然来到大漠,登上山巅望,见清军兵营林立,威严如山,营中耸起皇帝专用的黄龙旗,内环幔城,外绕网城,才知道康熙果然到了。他大惊失色,急命拔营撤奔。翌日,清军来到克鲁伦河南岸,北岸敌军已经空无一帐。克鲁伦河起于漠北车臣部西界,东北靠近黑龙江,横亘瀚海两千里,乃内外蒙古的天然界河。康熙原以为噶尔丹必定扼河拒战,所以亲率中路正面进攻,部署东西两路袭其腹背,不料噶尔丹闻风丧胆,尚未交锋就逃之夭夭。他派兵搜索附近地区,亲率前锋深入追击,连追三日,一直追到拖诺山(今外蒙温都尔汗西南)。噶尔丹西逃,东路大军自然不会遇到敌人,于是康熙传命将中路军粮草西运,支援西路军。噶尔丹逃至昭莫多(今乌兰巴托东南)时,遇到了西路军的阻击。大将军费扬古遵照康熙所授方略,骑兵一律下马步战,闻到号角声才一律上马,给予敌人意外冲击。甘肃提督孙思克率绿营兵据守山顶,大同总兵康调元率满汉旗兵在西面沿河布阵。敌人猛冲防线,官军据险死守,弩铳迭发,配合藤牌。双方鏖斗,都很顽强,人人如怒虎,林木皆震动。费扬古俯观战局,遥见敌阵后方人马安静,判断为辎重妇女,便部署两队骑兵,一队横冲敌阵,一队乘机袭击辎重,山上绿营兵奋呼下山,配合夹击。噶尔丹军阵大乱,败溃而逃。清军追击三十余里,几乎全歼敌军。噶尔丹的妻子可敦阿努也死在了乱军之中。可敦阿努是员十分骁勇的女将。她披铜甲,佩弓矢,跨下骑着一只形似骆驼的西域怪兽,手下全是精锐骑兵,作起战来所向披靡,这次却被清军的大炮击毙了。噶尔丹狼狈逃窜,身边仅剩了数十骑人。康熙接到捷报,亲自撰文铭功,让人刻在了拖诺山和昭莫多山上,命令犒赏西路凯旋大军。这是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
噶尔丹两次东犯失败,精锐尽丧,新疆回部与青海和硕特部相继叛离,伊犁旧地也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据,自阿尔泰山以西皆非其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康熙派人招降,噶尔丹倔强不听,铁心与清朝为敌。康熙认为留下噶尔丹勾结沙俄,终为大清之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又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他在同年二月率兵渡过黄河,来到宁夏,命费扬古、萨布素等统兵深入,誓擒噶尔丹。噶尔丹见大军逼来,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西归伊犁,但根据地已失,策妄阿拉布坦正在途中埋伏,要把他活捉献给清朝;他想南投西藏,清兵已经断绝交通,无路可去。与其束手就擒,不如自行了结,于是便在这年三月三十日饮药自杀了。策妄阿拉布坦把他的骸骨和一个女儿献给了清朝,噶尔丹的部下也尽降清军,西北地区持续了二十余年的噶尔丹叛乱终于被平息。
康熙十分重视清朝的边疆巩固。为了确定黄河源头在大清辽阔版图中的准确位置,分析其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在平定噶尔丹之后,他曾派侍卫拉锡等人在历代基础上再探河源。中国领土辽阔,河山广博,河源地区群山起伏,泉泽交错,亿万溪流有的发自高岭,有的潜于地下,历来难于确考最本之源,拉锡的短期考察,也仅是蜻蜓点水而已。不过,这次河源考察却表现了康熙对西部地区的重视。
康熙平定噶尔丹,给西部边疆的巩固打下了良好基础。噶尔丹之后,尽管西部边疆仍有叛乱发生,但到乾隆时期已经趋于稳定。康熙平三藩之乱巩固了南部边疆,雅克萨之战巩固了东北边疆,三征噶尔丹又为北部和西部边疆的巩固打下良好基础,不愧是一位遏制西方侵略势力东进、巩固中国疆域的杰出皇帝。在康熙的基础上,后来清朝把全国划分为25个省级行政区,包括直隶等十八个省区,盛京等五个将军辖区以及西藏、西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边疆区域多设将军管辖,东北边区是黑龙江将军,漠北边区是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边区则设伊犁将军。清朝前期疆域西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北邻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括南海诸岛。
43、曹雪芹写《红楼梦》
乾隆年间,在京城流传着一本小说,名叫《红楼梦》。起初,人们还弄不清作者是谁,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写书的作者叫曹雪芹。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他的曾祖曹玺(xǐ)曾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后,其子曹(yóng)、曹俯(fǔ)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曹家遭受到一系列打击。曹俯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俯下狱治罪。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一贫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并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