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运冠军的英姿
1.第一枚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
一个难忘的日子--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运会比赛开始了,伴随着射击赛场的枪声,奥运会历史上中国人获得的第一块金牌产生了,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了手枪慢射50米冠军。他也是这届大会获得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由 于大会组委会对中国运动员的实力估计不足,以至于在射击赛场没有准备好五星红旗,使颁奖仪式延迟了45分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许海峰颁奖,他说:“今天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一天。你们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我 为能亲自把这块金牌授给你们而感到荣幸。”
许海峰是安徽和县人,1957年出生,小时候就喜欢打弹弓,向往着当一名手拿钢枪的战士。高中毕业后他报名参军,体检合格,但因年龄尚小8个月,当地政府没让他去。他多么想让他父亲去替他说情啊!可父亲却说:“有本身靠自 己”。这句话深深记在他心里。1975年许海峰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螺百公社务农,他用积攒下的钱买了一支气枪,打枪成了他业余时间最大的乐趣。1974年秋,许海峰被招工回城,在新桥供销社当了一名营业员。他没有接受过射击方面的 专业训练,但他却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射击技术。他的射击特长被发现后,1982年入选安徽省射击队。1983年在第5届全国运动会的射击比赛中获得气手枪和自选手枪慢射两个项目的两枚银牌,他还参加过两次国际比赛 ,取得了大赛的经验。1984年27岁的许海峰作为中国代表队成员参加了第23届奥运会。比赛于7月29日上午9时开始,许海峰走上40号靶位,头两组他打了两个97环,第3组打了93环,打到半程,曾参加4次奥运会并获得冠军的瑞典老将斯 卡纳克尔仍然暂时领先,许海峰沉着冷静,稍微养神之后,继续较量。最后一枪发射之前,他的成绩和斯卡纳克尔不相上下,靶场上气氛十分紧张,许海峰将手中的枪4举4放,揪碎了人们的心。“啪!”子弹射出,10环!许海峰的总成 绩达到了566环,而斯卡纳克尔比他少一环,不得不退居亚军。中华民族长期期待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就这样诞生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陈先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与许海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队友王义夫获得第三名。许海峰和王义 夫站上领奖台,两面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声缓缓升起,展示着中国体育的崛起。
1986年许海峰又在第10届亚洲运动会上获自选手枪冠军,并以660环的成绩打破世界记录,还与队友合作夺得自选手枪团体金牌和气手枪个人金牌。同年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上又以662环的成绩,超过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世界记录。
1984年国家体委为许海峰颁发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和1986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退役后许海峰任中国射击队教练,他的弟子们也先后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颁奖台。
2.少年壮志的体操王子:李宁中国体操运动员李宁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和吊环3枚金牌,跳马银牌,全能铜牌,也是获得男子团体亚军的中国队成员。他获得了3金2银1铜,成为这届运动会获得奖 牌最多的运动员,他得的奖牌数约占中国代表团获得奖牌总数的1/5,世界不仅为重返奥运会的中国所取得的成绩而震惊,也为中国有如此优秀的运动员而叫好。
李宁1963年出生于广西柳州一个教师家庭,8岁时开始练习体操,10岁作为广西队成员参加全国少年体操比赛,获得自由体操冠军和双杠第4名,1977年在全国体操比赛中获得自由体操亚军,1980年获全国体操分区(成都)赛鞍马冠 军,全国体操锦标赛全能第3名。
1980底,李宁被时任国家体操队教练的张健慧眼识才选入国家集训队。李宁身体素质好,技术全面,力量大,体态匀称,动作优美,具有轻、飘、稳等独特的个人风格。1981年他在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自由体操冠军、鞍 马冠军、全能第6名,这标志着他走出国门,从全国冠军迈向世界冠军。特别是1982年,在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李宁一人独揽了7枚金牌中的6枚金牌--男子全能、自由体操、鞍马、跳马、吊环、单杠,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 ”,被誉为“体操王子”。从此,他便在世界体操赛场摘金夺银,频传捷报。1984年国际体操联合会公布的新难动作中,有以李宁名字命名的“李宁摆上”(吊环)和“李宁大回环”(双杠),反映了李宁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创新精神。奥 运会夺金之后,李宁又于1985年获世界锦标赛吊环冠军,1986年获得第7届世界杯赛的全能冠军,自由体操冠军和鞍马冠军。在他17年的体操生涯中,共获得国内外重大比赛的冠军106次,其中全国冠军92次,世界冠军14次。国际重大比 赛的这14枚金牌,确立了李宁在世界体坛的威信。1987年李宁被任命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这是亚洲当时唯一的一名运动员委员。1999年李宁被世界体育记者协会评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他的名字同拳王阿里、球王贝利、 飞人乔丹等25位体坛巨星一起登上世界体育之巅。
李宁平时在生活中是一个性格平和,与人为善,很容易与人相处的人,他面对媒体总是谦虚低调,面带微笑。
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李宁在最后一次比赛中意外失利,尽管他和往常一样带着微笑走下赛场,但回到首都机场时,他禁不住黯然神伤,悄声走过一条偏僻的通道。那年他26岁。1988年12月李宁在深圳体育馆举行了盛大的告 别晚会,正式宣布退役。
李宁的辉煌成绩受到国家的肯定和人民的称赞,他曾4次获得体育运动荣誉奖章,4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两次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杰出运动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退役后,李宁加盟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19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契机,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之先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李宁牌”被确定为中 国代表团专用颁奖装备,从而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外国提供服装的历史。经过10年的经营,李宁品牌已享誉世界,李宁又登上了人生第二个高峰。
3.东方女子第一剑:栾菊杰欧美运动员一向称霸击剑运动赛场,20世纪80年代,一位中国女子击剑运动员登上了剑坛世界冠军的宝座,她就是中国女子击剑队的运动健将栾菊杰。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栾菊 杰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首位获得击剑金牌的中国选手,也是首位在奥运剑坛上夺冠的亚洲选手。此前,1984年2月在世界击剑锦标赛上,栾菊杰也夺得女子花剑冠军,她被评为建国35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
栾菊杰是江苏省南京人,1958年出生,1973年入南京市业余体校,开始时练过田径和羽毛球,后改为击剑训练,1975年被选入江苏省队。1978年栾菊杰参加了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她不畏强手,以清新的姿态 挺身杖剑,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对阵,前三轮小组赛中,她打了14场,赢了12场,进入半决赛后,强手云集,比分很难相差悬殊,而栾菊杰却越战越勇,竟然以8∶1战胜了上届亚军蒂米特郎,人们为之震惊,法新社记者报道:“ 这是成立国际剑联以来亚洲第一个取得决赛权的选手。”决赛中,她被对手断剑刺中持剑臂,鲜血渗出了剑服,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比赛,并最终获得银牌。1981年在第36届世界击剑锦标赛上,她再次获得女子花剑亚军。在1983年举 行的国际女子花剑比赛中栾菊杰夺得冠军,成为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位在世界剑坛中夺取桂冠的人。
1984年的奥运会赛场上,栾菊杰在个人循环赛中以17胜2负的成绩排在首位,决赛中她与联邦德国的选手哈尼什对阵,一直占主动,以8∶3的战绩为祖国夺得了意义非凡的击剑金牌。同年,她还获得了世界锦标赛冠军,1985年又夺得 第1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在1986年第10届亚洲运动会上与队友一起获得女子花剑团体冠军。栾菊杰1979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1978年和1984年两次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退役后,栾菊杰移居加拿大,并随之应邀加入了埃德蒙多击剑俱乐部。从此之后,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培养学员上,她年年被评为优秀教练员,她还常参加全国比赛,曾4次夺得加拿大全国冠军。2000年奥运会资格赛在加拿大举行, 年已43岁的栾菊杰踏上剑道,居然打进前8名,取得代表加拿大队参赛的资格,她说,她要探索高龄选手如何重返奥运之路,不管是胜是负,就算“潇洒走一回”。她曾表示要在南京办一座剑馆,继续为击剑事业做贡献。
4.举重家族的“将门虎子”:陈伟强举重运动员为征服压力而流汗,为顶住重压而拼搏,奥运会举重台,是全世界大力士较量的场所。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举重运动员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和姚景运在连续四个级别的比 赛中都夺得冠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力量,其中,中国举重界陈氏家族的“将门虎子”陈伟强获得了60公斤级金牌。
陈伟强是广东东莞人,1958年出生于陈氏举重家族,自幼受长辈的影响喜欢举重,1972年进入广东体育馆业余体校,1974年入广东省举重队。陈伟强的三叔是我国著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陈镜开曾于1956年6月7日首次打破挺举世界 记录,此后又连续8次再破挺举世界记录,多次在世界大赛中夺冠。陈伟强的四叔陈满林在1966年新兴力量运动会挺举邀请赛上,首次打破推举(当时该项目尚未取消)世界记录。陈镜开的哥哥陈枝则一直在中国举重之乡--石龙镇体校任 总教练,培养了不少优秀运动员。陈伟强1976~1978年间,曾8次打破青少年2个级别的挺举、抓举和总成绩的世界记录。随着年龄的增长,1979年6月陈伟强又在上海创造了成年56公斤级挺举153公斤的世界记录。1980年陈伟强负伤了,迫 使训练难以进行,他在四叔陈满林的鼓励和帮助下,振奋精神,坚持训练。一年以后训练成绩逐渐恢复,1982年他又在第9届亚洲举重比赛中,以282.5公斤的成绩获得60公斤级总成绩冠军,创亚运会记录,并获抓举冠军。
在一个家族的两代人中,有4人从事举重事业,有3人多次荣获世界冠军,并都不只一次的打破世界记录。这件事不仅在中国体坛传为佳话,在世界举重界也属罕见。而在这一家族中,只有陈伟强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他以 282.5公斤的总成绩夺得桂冠。在1984年又获得世界举重锦标赛60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两枚金牌。陈伟强当年的教练赵华冠说:“我喜欢他的个性,按他的条件,也许不可能达到那个水平,但凭他的毅力,凭他不服输地拼搏,他做到了。 他是’强人‘,而强人是不惧怕任何压力的。”
陈伟强1979年获运动健将称号,获体育运动奖章,并入选全国最佳运动员。
陈伟强退役后,任国家举重队教练,继续为祖国的举重事业做贡献。
5.向世界高峰冲击的“跳马王”:楼云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体操运动员楼云,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跳马冠军,并获得自由体操银牌,也是体操团体亚军的主要成员。第24届奥运会上,楼云又蝉联跳马冠军。在他的体操生涯中共获得 40余次跳马冠军,包括多次获得跳马世界冠军,被世界体坛誉为“跳马王”。他使用的跳马动作“前手翻屈体前空翻转体540度”和“前手翻屈体前空翻180度”被国际体操联命名为“楼云1”,“楼云2”,他在自由体操中使用的“团身屈体 或直体空翻两周同时转体270度”被命名为“楼云空翻”。他同李宁、马燕红等人都是中国体操运动向世界高峰冲击的“先锋”队员。
楼云是浙江杭州人,1964年6月生,1973年入杭州业余体校,同年入浙江省体校,其间,进行了较系统正规的训练,1977年进入国家体操集训队。刚入国家队时,他才13岁,从杭州来到北京,开始独立地生活和训练,连棉袄、棉被都 要自己拆洗,训练时间也比原来增加了两倍,训练强度大,他必须按教练的安排从最基础的动作做起,反复进行,苦和累使他非常想家。他说如果家离得近一些的话,早就跑回家去了。多年的训练使他的技术全面发展,并具有弹跳力好 ,爆发力强,落地平稳,心理素质佳等特点,是典型的力量型选手,尤其擅长跳马。1981年楼云的膝盖内侧韧带摔断了,打了两个月的石膏,他绑着绷带去参加了东京国际体操邀请赛,他仍然获得了跳马和自由体操两项冠军。1982年和 1986年第9届、第10届亚运会上连续获跳马冠军,1983年第22届世界杯体操赛获男子团冠军、个人双杠冠军。1987年第24届世锦赛获得自由体操和跳马两项冠军。加之奥运会冠军,一系列的成绩显示出了楼云在世界跳马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楼云后来说,后悔退役太早了些,如果再晚些退役,也许还可以在第25届奥运会上再拿第三个跳马冠军。使他欣慰的是20多年后,“楼云跳”动作在世界大赛评分中,仍是以高难度动作记分。楼云不但技术高超,而且心理调控能力强 ,越是到紧张的时候,越能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在比赛中能够正常或超常发挥,这是一个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标志。
楼云是国际级运动健将,曾两次被评为世界体操优秀选手,曾两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1989年被评为建国40年来杰出运动员。
楼云退役后从商,并办了一些“楼云学校”“楼云俱乐部”。现在从事房产业,任北京市楼云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将体育概念引入房产,把建设“运动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差异,对体育器械 、设施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提供社区健身服务,他的公司所做的“荣丰2008运动社区”深受人们欢迎,销售火爆。他说:“我们都是体育运动的传播者,我们不仅要把体育本身植入社区,重要的是把运动员那种永不服输、永远进取的 精神植入现在投身的事业。给社区居民带来从事运动的兴趣,’人人拥有一块健康金牌‘不再是一种奢望。”
6.豪气冲天、为国争光:邓亚萍邓亚萍在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乒乓球女子单打和双打(与乔红)2块金牌,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再次夺乒乓球女子单打和双打(与乔红合作)金牌,邓亚萍不仅是奥运会史上唯 一一位蝉联两届乒乓球单打冠军的运动员,而且还是世界乒乓球史上唯一的奥运会4枚金牌获得者,她是国际级运动健将,在国际大赛中共为祖国夺得18个世界冠军,曾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最佳运动员。当选为第8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 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邓亚萍1973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父亲年轻时曾经是河南省队乒乓球队队员,因“十年动乱”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邓亚萍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喜欢乒乓球运动,5岁起就在郑州市文化宫接受训练,1983年进入郑州市乒乓球队。她 训练刻苦,勤于钻研,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1987年3月在东京第39届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女双冠军。1988年入选国家队,在张燮林教练指导下训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色:右手横握球拍,正反手进攻,力量大、速度快、落点 准、变化多;步伐灵活,气势凶猛,有一种无坚不摧的韧性和杀气。1989年她在第40届世锦赛上与队友乔红合作获女双冠军,1991年在日本千叶第41届世乒赛上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和双打(与乔红合作)冠军,被评为本届最佳运动员。国 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她颁发了奖牌。从此,萨翁与邓亚萍结成忘年交,在几个月后,邓亚萍获得第二届萨马兰奇杯国际乒乓球赛的冠军时,萨翁又一次为她颁奖。这一年11月,邓亚萍应邀到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并做了球 技表演,萨马兰奇对邓亚萍的技术十分赞赏,并表示在他家乡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上邓亚萍如果能夺冠,还将亲自为她颁奖。果然在这届奥运会上,邓亚萍又夺得双打和单打冠军,萨马兰奇特地赶到赛场亲自为她第三次授奖。 1991~1992年在世界杯乒乓球团体赛和双打比赛中,与队友合作获2次团体冠军、1次双打冠军。当邓亚萍在1993年世界乒乓球赛和1996年奥运会上再获冠军时候,萨马兰奇主席又第4次、第5次为她颁奖。
邓亚萍曾经一度打遍中外无敌手,世界排名第一,然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前两三个月里,她却输了四五场球,她暗下决心,加大训练强度,加班加点,别人已经休息,她还在训练馆里苦练。她曾在日记里写道:“人活着就是要活 一口气,为祖国荣誉就是要争一口气,气就是自信,越自信气越足,气足了就会变成气势,有了气势就会咬住对方,压倒对方。”有人对她说:“得了那么多世界冠军,干吗还那么玩命?”她却说:“每个冠军、每块金牌都有不同的意 义。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选手。”
1997年邓亚萍当选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之后,要到国际奥委会参加会议。根据规定,英语、法语为国际奥委会正式使用语言,这对于从未学过外语的邓亚萍来说,是多么大的困难啊!但她用夺取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面对 挑战,从头学起,在来不及学会“听”“说”英语的情况下,她硬是把发言稿的英语录音带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背,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竟然把发言稿以比较准确的发音背了下来。在会上她的发言,语惊四座,萨马兰奇夸她英语学得很 快。为适应国际奥委会的工作需要,邓亚萍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其间为北京申办奥运做了大量工作。
邓亚萍现任中国奥委会执行委员、国际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助理、2008年奥组委委员等职,正在为筹备2008年奥运会紧张地工作,同时还攻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主攻方向是奥林匹克品牌研究。她的经历证明了她曾说 过的话:“只要心中怀有坚定的信念,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目标都可以达到。”“人活着就要争一口气。”她为祖国争了气,为炎黄子孙争了气。
7.永不停步的“马路天使”:陈跃玲奥运会已经举行过20多届,在田径场上,产生过近千枚金牌,却没有一枚是属于中国人的。自1932年刘长春一人赴第10届奥运会参赛,到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整整60年,中国人的田径金 牌梦终于在一位天使般的姑娘陈跃玲身上实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在10千米竞走比赛中力战群雄夺得了冠军,成为中国人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这一突破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