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经历了两朝皇帝就宣告灭亡了,但是,它的灭亡却换来了一个真正强大和繁荣的大唐王朝。唐朝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能称得上是强盛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在当时,中国的影响波及到了整个世界,天子之仪威慑八方。综观唐朝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稳定的治世阶段。
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回到公案台面上来的君臣们,战争策略已经不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重点,对于权力的斗争却又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却胜过刀光剑影,处于权力漩涡中心,谁也没有把握更不敢保证不被吞噬,不管是王侯或是将相。这个时期的冤案大多倾向于权力政治斗争方面的失意者。
隋唐虽有兴盛世也有沉冤待雪昭忠言逆耳罪铮铮铁骨冤
——高颎之冤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不久又迁升为大前疑。宣帝每次出巡,常命外戚杨坚留守京城,杨坚因此位望日隆。
北周宣帝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他恣情声乐,多聚美女,以实后宫。立了五个皇后。颁布《刑经圣制》,用法苛刻,外自群臣,内至宫女,被杖打、诛杀的人很多,以致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这种情况对杨坚夺取政权自然极为有利。
本来鲜卑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就依靠汉族士人的力量。杨坚系出弘农杨氏,是士族中的高门,拥有宗兵(杨氏私兵)多至三千人。他在政治上是有一番打算的,曾经对密友郭荣说过代君而立的话。他做定州总管的时候,庞晃就曾向他建议策反。杨坚觉得这样的时机虽然还没有到,但所结纳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有力的政治集团,高颎便是其中的重要人物。隋开国后,高颎成为第一任宰相,尽心辅佐文帝和后来的炀帝,却想不到最后竟因遭毁谤和猜忌而冤死。
武功赫赫助隋开国
高颎(?—607年),一名敏,字昭玄,渤海蓓(今河北景县)人。高颎年少聪明敏慧,有大器之才,略涉书史,尤其善擅长词令。17岁时,高颎被北周齐王宇文宪招纳做记室。北周武帝时,高颎袭家爵做武阳县伯,拜为内史上士,不久又升做下大夫。后来,高颎因在北周与北齐的战争中立有战功,拜开府。不久,高颎又跟随越王宇文盛在平息隰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隰县、永和、蒲县、大宁和孝义西南部地区)叛乱中立了功。
公元580年,周静帝宇文衍即位。静帝是个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不能亲理政事,外戚杨坚遂乘机总理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杨坚早就耳闻高颎精明强干,且通晓军事,足智多谋,于是派遣心腹杨惠去劝说高颎投靠自己。高颎欣然受之,因此,杨坚对高颎极为信任。
杨坚独揽朝政后,为夺取北周政权,对北周宗室进行排挤乃至杀戮,并在各州安插自己的亲信,从而引起北周宗室的不满。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六月,北周相州(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总管尉迟迥首先起兵,随之关东各地纷纷响应,除幽、并二州外,关东诸州几乎全部反叛,尉迟迥的军队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与此同时,郧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成都市)总管王谦相继在南面、西面起兵反叛。
在三方叛军中,以东方尉迟迥最强。杨坚决定先解决东路的尉迟迥,遂征发精兵,任命老将韦孝宽为元帅。当韦孝宽来到武陟(今河南武陟)时,尉迟迥也派其子尉迟惇率十万大军南下到沁水东的武陟,两军隔沁水对峙。这时,有人密告杨坚,说尉迟迥已用金钱收买了前线将领。杨坚担心前线将领倒戈兵变,想派他的心腹老臣崔仲方去前线监军,崔仲方借口父亲在山东不肯去。杨坚又欲派心腹刘防、郑译前往,二人也均无去意。在朝廷诸将畏惧不敢受命平叛的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杨坚便命高颎为监军,统一指挥各部队。
高颎到前线后,决定先发制人,在沁水上架桥对尉迟惇展开了攻势。尉迟惇觉察出高颎的用意,在沁水上游建造了火筏顺流而下焚桥。高颎料到此计,便在架桥的同时,在桥的上游处修筑了大量“土狗”(在水中积土,做成前尖后宽、前高后低、形状像坐着的狗的防御工事)。结果,尉迟惇放下的火筏全部被“土狗”挡住。
尉迟惇见一计不成,便布阵二十里,指挥军队假装后撤,企图在高颎的军队渡河时,出其不意地发动突然袭击。高颎将计就计,乘其后撤之机,挥军抢占河滩阵地,在军队全部渡过河后,高颎命令把桥烧掉,以绝士卒反顾之心。这样,高颎军的士卒奋勇向前,大败尉迟惇,使其十万大军非死即降。高颎乘胜进军,粉碎了尉迟迥的反扑,共歼敌军十四万人,逼得尉迟迥自杀,并擒获尉迟惇等,取得了平叛的胜利,稳定了局势,为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颎班师,得封义宁县公,迁丞相府司马。
杨坚篡权后,高颎任尚书左仆射、纳言,被封渤海郡公,朝廷诸命官的权势及被信任程度没有能与之相比的。高颎不是图功好利的人,执意传位于苏威,杨坚批准了高颎的请求。不久,由于突厥屡屡入侵,骚扰边民,杨坚又恢复了高颎原来的官职,并任命高颎为左卫大将军,镇守边关。高颎在抗击突厥过程中战功显赫,杨坚对高颎大加赏赐,任命高颎为新都大监。同时,当时的一些规章制度也皆出自高颎之手。杨坚信任高颎,进而又提擢高颎为左领军大将军。
杨坚于公元581年废掉周静帝自立后,积极准备,酝酿统一。高颎在隋统一过程中竭尽全力,为隋朝统一中国立下了卓越功勋。
文治斐然居功不骄
杨坚建隋后,高颎被任命为隋朝的第一任宰相。针对当时户口隐漏、人口依附私家的现象,高颎创制了有名的“输籍法”。隋建立之初,曾在全国大规模检括户口,使一百六十多万人重新被编入户籍。但高颎认为,单单检括户口是不够的,政府虽然每年按定额征收租调,但军事的调发,徭役、差役的征用,都与户籍有关。因此,地方官吏随意划定户籍,成为检括户口的一大障碍。为了使农民比较愿意离开豪强,做国家的编民,高颎建议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籍的标准,叫做“输籍定样”,颁布至各州县,每年元月五日,由县令派人到乡村,以三百家到五百家组成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籍,写成定簿。这就是著名的“输籍法”。“输籍法”实行后,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民,五六年间,户口数由五百万户激增至七百万户。国家税收随之增加,很快使天下粮仓无不盈积。高颎创制的“输籍法”,在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力、巩固新王朝的统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高颎的才干出众,功勋卓著,杨坚对高颎颇为尊重和信任,这反倒引起一些人的恼恨和妒忌。如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在隋文帝杨坚面前进高颎的谗言。他们弄巧成拙,都被隋文帝罢了官。再如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子同奏高颎,把水旱不调归罪于高颎,两个人也被隋文帝削职为民。
高颎的夫人得了病,隋文帝亲临探望,这在一般大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虽然这样,高颎仍是小心谦逊,不敢居功自傲。隋文帝杨坚曾与高颎和贺若弼谈论平灭陈国之事,高颎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又在蒋山苦战破敌。臣乃是一名文吏,又怎么敢与大将军论功呢!”
高颎在隋文帝杨坚篡位过程中立下卓越功勋,为隋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巩固这一新王朝出力献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全才之人,也避免不了一连串的贬谪。
忠直敢言冤死帝手
隋文帝杨坚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性多猜忌、不敢信任大臣的帝王。所以,他对高颎也不能始终如一地给予信任。隋文帝与高颎的关系,是封建制度下君与臣的关系,也即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种家天下的统治机构是丝毫不容许外姓人即其他大臣所参与染指的,而高颎恰恰冒犯了隋文帝的“圈里人”。首先是他不同意废皇太子杨勇而立杨广,由此触怒了隋文帝及杨广的生母独孤皇后,进而又得罪了幼太子杨谅。之后,一再与篡位的淫暴之君杨广的思想相忤并逐步被疏远、贬迁。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小人的落井下石,谗言、构陷相加,一步步地将高颎送上了断头台。即便是对于因篡位而当上皇帝的隋文帝杨坚来说,更加深忌自己的大臣拥有重权,用自己的手段来对付自己,这也是隋文帝时刻提防的。
在隋灭陈时,晋王杨广领兵,高颎为元帅长史。在占领陈都建康后,俘虏了陈后主及其众嫔妃。淫乱的杨广欲收纳陈后主的宠姬张丽华,高颎劝说:“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并下令杀了张丽华。杨广因此十分恼恨高颎。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因善使伎俩,博得了杨坚的喜欢。杨坚有意废长子杨勇而立杨广为皇太子,为此事问于高颎。高颎说:“长幼有序,怎么可以废呢?”独孤皇后因此怀恨在心,想暗中除去高颎。当高颎夫人死后,独孤皇后劝说隋文帝杨坚给高颎再娶,而高颎未听隋文帝之言。在高颎的一个妾生了孩子后,独孤皇后又进谗言说高颎的不是,于是文帝开始疏远高颎。
杨坚想讨伐辽东,高颎上谏认为不可。杨坚不但没有听从,却反让高颎做元帅长史,跟随汉王杨谅征伐辽东。因遇大雨,很多士兵染上疾病死去,出师不利还朝。独孤皇后又在杨坚面前搬弄是非,又因汉王杨谅年少,杨坚把军中一切事物交给高颎。高颎秉公办事,对于杨谅所言不当者多不采用。杨谅对此怀恨在心,归朝后哭着对独孤皇后说:“儿幸免被高颎所杀。”杨坚闻听后,偏听偏信,更加对高颎不满。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处死,而高颎因此也受到牵连。杨坚此时已有除掉高颎之意,便想利用此事定高颎的罪。后因大臣保举,高颎才免遭杀身之祸,只被罢去了宰相职务。然而,杨坚的宽容态度只不过是一时的而已。
高颎免相,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势利小人趁机落井下石。高颎身边的人检举高颎:“其子表仁对高颍说:‘司马仲达称病不上朝,所以得天下。您今天遇到这种情况,又岂知不是一件好事呢?’”杨坚闻听大怒,下令将高颎囚禁在内史省并审问高颎。更有人添油加醋,请斩高颎。只是因为杨坚怕连杀大臣引起朝臣不满才未杀高颎,但又进一步把高颎削职为民。
当年高颎做仆射时,高颎母亲曾告诫过他为官要慎重,因此,高颎经常怕发生祸变,并曾几次辞官不做。此时,高颎被削职为民,反而觉得心慰,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祸患了。
杨坚死后,杨广继承了皇位,又起用高颎为太常卿。杨广与高颎在平灭陈朝时,就因陈后主宠姬张丽华一事已结下怨恨。杨广即位后,更加荒淫无度,致使朝政日非,民不聊生。高颎险死于杨坚之手,杨广就更是荒淫无度、贪暴无常之君。高颎真是伴君如伴虎,在劫难逃了。
杨广即位不久,就下诏搜集已被灭的周、齐等国乐伎以供自己娱乐。高颎上奏:“此乐已经废除很久了,现在如果复用,恐怕一些无识之徒弃本逐末,互相教习”。对如此忠谏之言,炀帝反倒很不高兴。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巡视北部边塞。隋炀帝一行到达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南的黄河对岸)时,为了向突厥显示自己的威风,隋炀帝令宇文恺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且十分豪华的行宫,大宴突厥启民可汗及北部各族酋长贵族且恩礼过厚。对此,高颎认为过于奢华,没有这样做的必要。高颎屡屡直言,毫不避讳,一宗宗、一事事,本为隋王朝的时事着想,实为炀帝昏庸、国势江河日下担忧。然而,炀帝忠言逆耳。所以,高颎的忠谏反为自己的死出具了罪名。公元607年,隋炀帝以“谤讪朝政”的罪名,诏杀了高颎,高颎诸子也被迁徙戍边。一代功臣,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就这样死于非命。
高颎死后不久,短命的隋王朝也很快被农民起义的汹涌巨浪所吞没了。
高颎是隋朝的第一任宰相,在隋王朝开国创业、统一南北、安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唐太宗在和他的大臣房玄龄等人议政时曾说:“高颎为隋相,公平识治体,隋之兴亡系颎之存没。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贤相也。”唐太宗把高颎和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时期的蜀汉贤能宰相诸葛亮并列,并且认为隋朝的兴亡与高颎的在位、去职和被杀紧密相连,并要他的大臣向高颎这样的“贤相”学习,足见高颎其人在号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了。
开国老功臣晚年丧妇手
——长孙无忌之冤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陷长安后,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不敢北还的隋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掌握大权。次年三月,隋相宇文化及杀隋炀帝,李渊亦废杨侑,自立为帝,国号唐,建元武德,仍以长安为国都。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建成、元吉,唐高祖被迫立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传位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贤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贞观盛世”的局面,这与他善用贤能是分不开的,长孙无忌就是太宗时期任用贤能的典型。
然而,长孙无忌在唐朝担任了三十余年的宰相,同时还是当朝显赫的外戚,曾为唐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竟以一个不着边际“谋反”罪名而结束。
尽忠事君劳苦功高
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他的祖先姓拓跋,是北魏王朝的宗室,因其家族人“功最居多”,又为宗室之长,改姓为长孙。长孙无忌的祖父是北周的高官,父亲是隋朝的将军。出生于这样一个贵族家庭,长孙无忌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聪明过人,所以学识非常渊博。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少年时期的好朋友。太原起兵不久,长孙无忌就参加了李渊父子的军队,并以其杰出的政治才干,渐任重要职务。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9年),他是李世民秦王府的重要谋士。当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要害死秦王李世民的紧要关头,是长孙无忌建议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一举灭掉建成和元吉两股势力,使李世民当上了太子并“监国”。两个月后,即公元626年8月,高祖李渊退位,世民登上皇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封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齐国公。不久,又晋升他为宰相。太宗因长孙无忌为“佐命元勋”,又是至亲(长孙无忌的胞妹是太宗的长孙皇后),所以对他格外信任和器重,可以随时出入太宗的寝宫议事。享此殊荣者,大臣中只有长孙无忌一人。一次长孙无忌偶尔疏忽,身戴佩剑进入太宗寝宫,如果是别人,论罪当斩,可对他也不加罪,只是轻罚了一些金银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