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史书记载,这个“万恶的狂人”上台后对内以严刑峻法虐待百姓,对外妄图称霸整个辽东和朝鲜半岛,并对唐朝的盟友新罗王国发动侵略,还对唐朝使者的规劝置若罔闻(韩国史书却不这样认为)。身为东亚中亚盟主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对此狂妄之徒岂能坐视,他在兵部尚书李世勣的全力支持下力排众议决定亲征高句丽。为此唐太宗下令建造大船,准备粮草,侦察敌情,为战争做好一切准备。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书,宣布自己征讨高句丽是顺应民心讨伐叛逆(也就是“替天行道”),是万分正确绝对正义的,接着率领大军杀向辽东。
自从当上皇帝以来就再也没有亲自品尝战争滋味的唐太宗,又与久违的盔甲宝刀弓箭战马亲密接触了,他亲自担任这次军事行动的最高司令官,同时还任命李世勣和张亮为这次军事行动的前敌总指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步骑六万从陆路直趋辽东城(辽宁辽阳);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军四万战舰五百直趋平壤。
李世勣率领的大唐陆军乃进攻高句丽的主力,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辽水,又以雷霆万钧之势攻破了盖牟(今辽宁抚顺),很快杀到高句丽的军事重镇辽东城之下,这时唐太宗也亲自率军来到辽东城下,与李世勣共商攻城计策。
唐军将辽东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以抛石车、撞车对着城池不断猛砸。这唐军的抛车据说能将三百斤的大石头飞出一里之外,辽东的高句丽守军心里发憷,便在城上堆了很多木头组成“战斗堡垒”以防止飞石砸来。
李世勣指挥抛车手不断飞出巨石,把辽东城墙和城上的“木头堡垒”砸得稀烂,但高句丽守军修补能力极强,哪里砸烂了就修复哪里,搞得唐军连砸了十来天毫无进展。
高句丽守军的表现确实很猛,不过唐军的指挥官们也是智慧灵活的。李世民见“飞石砸”这招不太灵,便换了另一招“放火烧”——在一个大风狂吹的日子里,派出精兵点燃辽东城木质的西南城楼!
辽东城熊熊燃火光,高句丽守军救火忙!李世民和李世勣趁机指挥大军猛攻辽东城,先后被巨石和烈焰无情摧残的高句丽守军终于抵挡不住了,辽东城被唐军胜利攻克!
辽东一战,高句丽军被杀一万,被擒五万余,唐军获得粮食五十万石。李世民下令将辽东城改名辽州,纳入唐朝版图。
唐军拿下辽东后继续进军,杀到白岩城(辽阳东北)下。唐太宗和李世勣故技重施,又用抛石车、撞车对敌军进行摧残。
此战中,唐太宗亲自为中箭受伤的“番将”、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吮血,把个全军将士感动得涕泪交零。不管是真心也好作秀也罢,身为国家最高首脑兼全军总司令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绝对不易,也对激励将士起到了重大作用。
白岩城遭到唐军痛打,惹恼了另一个城池,它就是高句丽的乌骨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哥们遭难,不能见死不救,乌骨城毅然出兵一万多人马驰援白岩城!
得知高句丽援兵杀来,李世民和李世勣马上派出了唐军中著名的悍猛“番将”契苾何力(咱前面曾提到过这位老兄)率领八百劲骑前往截击!
这契苾何力果然表现惊人,只见他冲入敌军重围,狂砍乱刺,血花飞溅,结果被高句丽兵的长槊刺中腰部,身负重伤!
此时唐军中又杀出一员猛将薛万备,他挥舞长枪,冲入敌阵,杀散敌兵,拼死救出战友!然而契苾何力被救回营后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这位忠诚大唐的勇猛番将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召集兵马,再次杀入敌阵!高句丽军虽然人多,但面对如此恐怖的“超人”,实在难敌,最终被契苾何力杀得人仰马翻,唐军一直追奔数十里方才罢休!
白岩城的高句丽守军见援军惨败,自知难以固守,便开城投降了。李世民将白岩城改名岩州,纳入唐朝版图。
唐军的下一步行动是攻打“城险而兵精”的安市城(辽宁海城南营城子),这也是唐军征讨高句丽的最大会战!唐军和高句丽军都在安市城下集中了大量兵力,高句丽的北部都督高延寿和南部都督高惠真率领高句丽兵、靺鞨(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兵十五万摆开了四十里的大阵欲与唐军决战。
唐太宗登高观察了敌营后亲自部署了作战行动:
李世勣率领步骑一万五于安市城西岭,正面阻击;
长孙无忌率精兵一万一从山北穿峡谷绕到敌后;
唐太宗亲自率步骑四千登上北山,攻击敌军中部,同时约定各路兵马听到鼓角声后齐出奋击!
高延寿只看到李世勣一拨人马,认为唐军人少,大为得意,准备进攻。唐太宗一声令下,鼓角齐鸣旌旗招展,各路军马一齐杀出。高延寿大惊失色,想分兵抵抗无奈阵势已乱。
李世勣率领一万长枪兵组成阵势(正像上次攻打薛延陀那样)对高句丽军发动了猛攻,同时长孙无忌从后方杀来,唐太宗从山上杀来,高句丽军手忙脚乱人仰马翻全面崩溃。
按说这高句丽军遭到各路唐军迅猛群殴已经够倒霉的了,但更倒霉的是,唐军中突然杀出了一个白色盔甲腰悬两弓手舞长戟的超级猛人!
此君如天神一般狂飙猛进所向无敌,杀得高句丽军哭爹喊娘魂飞魄散。这惊人一幕也被唐太宗看在眼中,不由得暗暗称奇,唐太宗派人询问这白衣先锋者到底是谁。没多久,“薛仁贵”三个字灌入皇帝耳中!
这就是一代名将薛仁贵的初露锋芒,此后这位名将破契丹、败铁勒、灭高句丽、击吐蕃、战突厥……三箭定天山,壮士凯歌还,为唐帝国建立了赫赫战功,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这里不再多侃。
安市会战,高句丽惨败,被灭两万多,还有三万多投降。唐军获得战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领。屡屡为高句丽卖命与大唐为敌的靺鞨兵有三千三百人被唐军统统活埋以示警戒。
64. 外交官破天竺
安市会战,高句丽举国惊骇,很多城池守军都吓得弃城逃跑,以至于辽东城以北数百里再无人烟。
然而安市城内的守军依然发挥铁胆英雄的风格,继续死守城池顽强抗击,城内百姓也众志成城集体玩命。唐太宗和李世勣使出浑身解数轮番攻城,但终不能将其拿下,气得李世勣建议唐太宗说待到破城时一定要来个“安市大屠杀”(“请破之日,男子尽诛”)。到了九月,严寒降临(辽东地区冬天来得早),草枯水冻,粮食将尽,唐太宗颇为沮丧,只好下令班师回朝,从而结束了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之战。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历来批评为多,皆指责其穷兵黩武得不偿失劳民伤财,加上唐太宗本人对此也颇为郁闷(“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唐太宗军政生涯中的污点。其实客观而论,唐太宗此战攻克十城灭敌四万余人,己方战死两千余人,虽然没能达到战略目的(彻底征服高句丽),但也算不上惨重失败,最起码重创了高句丽的军事力量,为以后高宗时代彻底平灭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此后唐太宗始终对高句丽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耿耿于怀,恨不能除之而后快。公元647年,唐太宗发动了第二次东征高句丽之战,不过这次皇上没有御驾亲征,也没有和上次那样必欲将高句丽降伏,而是以不断骚扰折腾敌军的策略派出李世勣等将领对一些高句丽城池进行连烧带打,能整死多少就整死多少,打了一阵子再撤回来。唐太宗就是想以此方法来消耗高句丽的军事力量,待到时机成熟时再一举将其荡平。不过唐太宗生前并没有实现平灭高句丽的夙愿,这一重任后来由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胜利完成,而具体指挥作战、胜利攻克平壤的依然是高句丽的老对手——老谋深算的李世勣和神勇无双的薛仁贵。
虽然唐军在东边的高句丽折了些颜面,但在南边却取得大捷威名远播。大败的敌手是谁呢?答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这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并非李靖、李世勣、侯君集、薛仁贵那样的军事名将,而是一位外交官,他的名字叫王玄策。
话说这天竺国历史上统一的时候少分裂的时候多,唐太宗李世民精心打造大唐辉煌的同时,天竺也出了个雄才君主,他就是戒日王(606—647在位),此君经过多年东征西讨,几乎统一了整个天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南亚帝国。这位信仰佛教的君主和唐朝关系不错,他还隆重接待了“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唐僧玄奘。然而友好亲善的戒日王去世没多久,这天竺就变质了,他们在一个叫阿罗那顺的新君主的带领下悍然挑衅大唐。
公元648年,李世民派遣外交官王玄策率领三十人的使团出使天竺表示友好,然而狂极生疯的天竺王阿罗那顺竟然发兵对唐朝使团发动袭击,使团成员皆遭毒手,王玄策奋力脱险。
王玄策遭此耻辱心生大恨发誓定灭天竺。这位仁兄真个是历史罕见的孤胆英雄,他没有回国,而是跑到尼泊尔向尼泊尔国王借来了七千骑兵又从大唐的女婿——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手里弄到了千余骑兵,接着自任总指挥,率领这些“友情客串”的兵马对天竺发动了迅猛反击。
话说这天竺国的陆军部队和大唐差不多,也分为骑兵和步兵,不过它还比大唐陆军多了一个兵种——即象兵,大象可是他们的特产。看过前面亚历山大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打架史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波斯军队的大象兵貌似强悍,但还是被马其顿军队、阿拉伯军队打得一败涂地,而印度军队的大象上了战场后也和波斯军队的大象一样——郁闷地甩着鼻子,悲剧了……
王玄策以咱中国兵家的出色谋略指挥“西藏、尼泊尔联军”对着天竺军队连发三招——火烧、水淹、伏击!阿罗那顺的天竺兵马和大象们被揍得屁滚尿流叫苦不迭,王玄策斩首三千,俘获万余,天竺城池接连陷落。阿罗那顺欲哭无泪终被生擒,为他当初的脑残恶行付出了代价。王玄策押解着这名高级俘虏凯旋长安,唐太宗龙颜大悦,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印度这个国家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它好像有一个不长记性的特点。一千三百多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悍然发动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挑衅,结果印度军队又栽了……
外交官王玄策大破天竺,扬威异域,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尊敬和骄傲的英雄(虽然他的知名度并不高),但这位仁兄也间接导致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死亡。
从天竺归国时,王玄策带来了一个据说会神仙法术的“大忽悠”(天竺胡僧),这家伙蒙骗李世民说自己懂得长生之法,先前还曾嘲笑秦皇汉武迷信神仙的唐太宗竟然信了“大忽悠”的鬼话,令他修炼丹药。这“进口仙丹”炼成后李世民非常开心地服用,结果非但没能长寿,反而导致健康恶化,可怜可叹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聪明绝顶却阴沟翻船栽在了这上面。
公元649年5月,也就是阿拉伯牛人穆阿维叶(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建立者)率军夺取拜占庭帝国的海军基地塞浦路斯的那一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病逝,终年51岁,谥号文武圣皇帝,葬于陕西昭陵。太子李治(628—683)继位,即唐高宗,改元永徽。
唐太宗李世民走完了他辉煌激荡的一生,在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留下了“贞观之治”和“天可汗”的盛世威名。这位伟大的君主有缺点有弱点也有失误,但这些和他一生的伟大功业相比可谓微不足道。最起码他无愧于他的名字的涵义——“济世安民”。而作为军事家而言,他创造的一系列经典战例和他卓绝的用兵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中国人对他无比钦佩,西方人也对他极为推崇,称赞他是“杰出的勇士”、“天才的军人”。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的一百多年后,大唐帝国已辉煌不再,蛮夷惹事藩镇胡闹使得整个帝国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就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孙被折磨得茶饭不香的时候,在欧洲却冒出来一个和唐太宗李世民颇为相似的牛人帝王,此君对内富国强兵复兴文艺,对外东征西讨扫灭群敌,在欧洲建立了一个超级帝国。要论英明神武,此君不次于唐太宗,不过此君的文化水平却没法和唐太宗相比,而他帝国的文明程度也远不如大唐,相比写诗善书的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繁盛的大唐帝国,他和他的欧洲帝国就有些落后的野蛮人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