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望,春夏轮交,金秋刚去,初冬又来,看神州大地,已是片絮纷飞,“白玉”烙染了。
正所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此间虽隐没了那圆月,却仍有思乡之人伫立槛外,睹物思乡。
三月二十那晚,自集镇一别,小墨染的祖父杨琼,祖母孔氏便随着逃难的人群奔到义县来了!一路走来,旅中多颠沛困苦,多亏了同乡卖豆腐的华元夫妇一路照料,才幸得无虞!
那华元生就一副清瘦模样,一张并不显大的脸上却嵌着一副高高的颧骨,活像一座凸起的山峰倒着放了,他嘴中的牙齿,虽然整洁有序,却偏于牙口处不安分地露出几颗来,听他笑时,那几颗牙倒是首先放出了口风,你在场时,倒不如观赏那几颗牙齿去,定别有一番风趣。
尽管如此,他走起路来却是步履稳健,急进如风,一眼望去,恰有一种侠骨风范。
华元之妻苏氏虽生得一副平凡模样,不工言辞,但在华元当初”筚路蓝缕,以启豆店“之时,也能日夜追随华元左右,同他一起苦心经营!这小两口当初在集镇做着豆腐生意,日子虽然过的平平淡淡,却也不至捉襟见肘,彼此之间也是十分恩爱甜蜜,到义县时,那苏氏也有了身孕。
到了义县,二老本来是打算在当地寻一家旅店歇脚,权作暂时避难之所,那华元夫妇却因集镇事件内心震恐,又加上集镇处本无多余家眷,便打算在此长住,做了那豆腐生意,不再回集镇去了。
过了几日,华元来到客栈,找到了那杨琼,面带喜色地对他说道:”杨老爷,今番到了这义县,就安心在这边住下吧,不要再想着回去了,我与内人在县南盘了一块地皮,还给老爷建了一个小肆,老爷可与夫人前往居住,顺便在那边做些茶水生意,我与内人亦在那边开了豆腐店,如此,在一起也有个照应,您看如何?“
杨琼见华远这般热情,感慰至致,又去房中找来孔氏,对着华元讲道:”这般却好,只是一则麻烦搅扰你夫妇二人,二则我们亦有归乡之念,这..........?“
华元一听杨琼这般说,赶紧解释道:”那集镇如何还回得?此番回去,岂不白白搭上性命?“
孔氏又上前说道:”自古以来,逢人远行,必以安土重迁为礼,今番是逃难到此,为何没了归心?况我那犬子与儿媳还在镇中,我更是放心不下!“
华元又道:”老夫人说的是,可是眼下还不知那候窦离开了集镇没有,如果贸然回去,恐怕.......老人家可先在此住下,待日后听得了消息,您与老爷再回去不迟啊!“
那杨琼夫妇见华元如此说,便答应了他。
说罢,杨琼便与孔氏回房去收拾行装,华元亦出了客栈外面,雇来一辆马车,至下午时分,三人才来到了义县之南。
杨琼夫妇下车一看,只见于道路里侧植有各式的柳树、杨树,榕树,树上亦栓着不少的马匹、骡驴,靠着最粗的那一棵柳树边陈着一排木房,每排木房的前边都有一个硕大的缺口,缺口之上放了一块案板——摆满了白白嫩嫩的豆腐,木房之前,更有一口古井,井中之水清澈碧澄,大可一眼直击井底,来往到此的旅客,伏暑天时,常于井中汲水解渴,久而久之,便在古井周围生出许多野草鲜花来。
那杨琼夫妇随着华元提了行李,走进店中,不由惊叹,店内纤尘全无,虽处车马喧嚣之中,却也极显清静雅致,旅店之中更有旅者,商人,农夫在此歇脚品茶。
苏氏此时正在店中忙活豆腐,见到杨琼二人到来,立刻洗净了手用身前的围裙擦干,迎上前去,接过了他二人手中的行李,并顺便给二老安排了住宿的地方,自己倒与华元去了另外一间木房之中住下了。
这二老在华元夫妇的帮衬下也在屋前开了一家茶铺,经过这许多日来,来往商客在华元的豆腐店吃过豆腐后,总要来到二老的茶铺品它许久的茶才肯离去,久而久之,二老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记忆之中,似乎没有了故乡的影子,更渐渐淡忘了那杨默、李氏。
转眼就到了初冬,天气变得凉飕飕的,砭人肌骨,冬月,苏氏也在县南产下了一名男婴,杨琼给他取名,唤作:”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