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法国和印度的决定,环保组织愤怒了。绿色和平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谴责法国的行为是非法的:“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法国政府没有排除这条船的污染,就连法国自己的环保标准都无法达到,更不用说国际标准了”。该组织负责反对“克莱蒙梭”号进入印度活动的发言人拉玛帕蒂·库马尔说:“法国反复试图逃避其对于‘克莱蒙梭’号的责任。法国在对于处理石棉的标准基本上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他们却不愿为安全拆除‘克莱蒙梭’号的石棉投入资金,而是试图欺骗印度政府,并把他们的有毒废弃物扔给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这绝对是应该遭到谴责的,绝对不应该是一个公认的文明国家应该持有的态度。”
当法国地中海海事管理负责人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任何人试图游说埃及相信这条船是危险物体而不让其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话,都是在撒谎。”
到底是有毒还是无毒?到底谁在撒谎?所有的争议都来源于石棉。这种阻燃材料,在20世纪60到70年代广泛使用于建筑中,但近年来却由于被发现可能致癌而受到法国的高度关注。建成于1961年的“克莱蒙梭”号就使用了大量石棉。不过对目前这艘军舰上到底还遗留有多少石棉,各方的说法差异很大。
尽管法国方面表示,已经采取了所有必要的预防措施来保证这条船不造成污染,但环保组织和媒体援引负责该船第一阶段有毒物质拆除工作的公司负责人说,“克莱蒙梭”号上可能还有500~1000吨石棉没有拆除。反对者则严厉抨击法国将有毒废品送往发展中国家的行为。
绿色和平组织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法国政府同意召回“克莱蒙梭”号,并且在其离开欧洲前彻底拆除所有有毒物质。第二,只要船上的石棉没有得到彻底净化,印度政府有权拒绝其进入印度国境。第三,在《巴塞尔公约》规定没有得到履行的情况下,埃及政府应该坚持其对于巴塞尔公约的承诺,拒绝“克莱蒙梭号”进入埃及或者经过苏伊士运河朝着印度前进。
来自“地狱”的回应
尽管绿色和平组织提出了这些要求,甚至还在法国进行了一场法律诉讼,却没有成功。即使“克莱蒙梭”号仍在埃及受阻,法国的态度也没有改变。法国国防部发言人让·弗朗索瓦·比罗后来曾再次明确态度:“‘克莱蒙’梭号将继续其在国际水域的旅程。”不过,即使能顺利通过苏伊士运河,也不一定能顺利地进行它的销毁之旅。印度最高法院控制有毒废品委员会公布过一份报告,指出“克莱蒙梭”号在有毒废物净化方面违反了《巴塞尔公约》。该委员会主席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说,基于该委员会得到的材料,“无法鼓励授权该船进入印度”。
巴塞尔公约
《巴塞尔公约》全名《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公约》。1989年3月22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1992年5月正式生效。已有10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公约,中国于1990年3月22日在该公约上签字。
1995年《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禁止发达国家以最终处置为目的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危险废料,并规定发达国家在1997年年底以前停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用于回收利用的危险废料。
就在各方强烈要求销毁“毒船”的时候,承担销毁“克莱蒙梭”号任务的印度阿朗轮船销毁厂当局心态却十分复杂。在接受了销毁法国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的生意以后,印度批评人士就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轮船销毁厂称为“印度对地狱的回应”。船厂的官员有些无奈地说,船厂非常需要这份合同,因为轮船销毁生意正由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的竞争陷入低迷时期。古吉拉特邦海事局首席工程师对法新社说:“‘克莱蒙梭’号的到来将为船厂带来生机,过去三年的生意都不大好。”
“戴高乐”级航空母舰
为了取代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传统动力航空母舰“福煦”号与其姐妹舰“克里蒙梭”号,法国早在70年代中期时就已开始规划下一代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但“戴高乐”号的龙骨实际上却是在1989年4月才在布雷斯特海军造船厂中安放起建。在最开始规划时,该舰原本是被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依照法国海军旗舰命名的传统,命名为“黎塞留”号,以此承继二次大战时的战舰“黎塞留”号。但在1989年开始建造时,又被命名为“戴高乐”号。
世界上航速最低的航空母舰
该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隶属于法国海军,是法国历史上拥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舰,也是唯一一艘目前正在服役的航空母舰,更是法国海军的旗舰。不过,“戴高乐”号航母的实际重量竟然比当初设计时整整超重了10%,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航速达不到标准,仅仅27节的航速就让它夺得了“世界航速最低的航空母舰”桂冠。不过“戴高乐”级航母拥有最新的造船技术、成熟的核动力装置、增强的防护措施和完善的甲板,其作战能力仅次于美国的大型核动力航母,在世界海军中名列第二。
光鲜外表与财务黑洞
该舰从船体到飞行甲板间,有一个双层舰底和8层甲板,由纵横舱壁隔开,形成2200个隔间的整体式箱型结构,舰体水下部分采用多层或双层结构,具有高度的抗沉性和抗水下爆炸能力。为了减少船体的随波摇晃与偏航,在舰体外安装两对“自动减摇鳍”、一对“稳定舵”,并在舰体内安装一组可快速调整的压载系统,形成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稳定系统,大大提高了航行的稳定性,使操纵舰载机的作战功能显著增加。
“戴高乐”航母采用安全、可靠、高效的动力装置K15型原子反应堆,其性能优良、结构紧凑。节省了传统动力装置所需的储油舱,增加了舰载机的飞行作战时间,在降低了使用费用的同时也提高了续航力。
据说,“戴高乐”号的总研制费用至少为712亿法郎(约为138亿美元)以上。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导致国家的财政困难,原计划1996年服役的“戴高乐”号只得一再延误,直到1994年6月才完工下水,就连服役时间也往后延至1999年。但之后由于又陆续发现了核反应堆强度不足、斜向飞行甲板长度不足等问题,最终到了2001年6月18日“戴高乐”号才正式服役,比预计时间足足晚了5年,进度不断延误所造成的损失也成了法国财政上一个难以弥补的黑洞。
夏尔·戴高乐
夏尔·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将军、政治家。二战后担任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40年法国战败后,戴高乐在英国组织了“自由法国运动”并发表了著名的电台讲话,号召法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这一讲话在历史上标志着法国抗击纳粹侵略的开始。
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的“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揭晓,电视观众评选戴高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当今世界海军威力最大的海上“巨无霸”,是美国海军独家拥有的多用途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所有这个级别的舰艇都是以核动力推进的。可以说“尼米兹”级是当代航空母舰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载机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级航空母舰,是继“企业一”号核航母之后,美国第二代核动力航空母舰。首制舰“尼米兹”号于1975年服役。
当今世界的海上“巨无霸”
“尼米兹”级所搭载的作战机型配备根据作战任务性质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可搭载不同用途的舰载飞机对敌方飞机、船只、潜艇和陆地目标发动攻击,并保护海上舰队。以它为核心的战斗群通常由4~6艘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和补给舰只构成。
美国海军能得到“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核动力航母之父”美称的里科维尔上将的努力。为了提高美军在冷战中的霸主地位,他在国会授权委员会上成功地抓住了核动力航母的优越性,使其在1967年获准拨款。
“尼米兹”级舰同以前的航母一样,按照自身发展的要求,选择了不利于阻力的肥大船型,且增加了长度和宽度。这种变化一是受港口和船坞水深条件的限制,二是扩大了飞行甲板的面积,更有利于起跑与降落。从排水量来说,“尼米兹”级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后几艘完工的满载排水量已达到10万吨。在“布什”号完工后这10艘船的总排水量几乎达到100万吨。1998年,“尼米兹”号成为美国第一艘在服役多年后,回厂添加推进用核原料的航空母舰(核反应堆加一次燃料可工作13~15年),整个过程用了33个月。
强大的防卫系统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自身也有强大的防卫体系,包括导弹、火炮、电子对抗系统、“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由雷达导航的“海麻雀”导弹属短-中程导弹,可攻击飞机和截击敌方的巡航导弹。它的近程火炮系统有自动搜索和瞄准雷达,20毫米近程火炮系统每分钟能发射3000发以上炮弹,能有效地防御敌方飞机和导弹的近程攻击。一般情况下,舰上备有供其人员消耗90天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美国海军现有大约11艘动力航母,其中“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10艘,“乔治·H·W·布什”号是最后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新一代“福特”级核动力航母也在建造之中。
“乔治·H·W·布什”号
“乔治·H·W·布什”号是“尼米兹”级航母中最后也是最先进的一艘。该舰全长332米,船体吃水线以上大约有20层楼高,能运载将近6000名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最多可搭载百架战机。尤其是在动力上,舰上两个核反应堆可供军舰连续工作20年而不需要添加燃料。
“乔治·H·W·布什”号造价62亿美元,被人们称为梦中的“尼米兹”终结者。
“基辅”级航空母舰
1970年开工的“基辅”号航母,其设计目的是为苏联海军提供编队战斗机形式的空中防护,而“基辅”号是该级航母的首舰。
打通航空母舰的发展之路
在超级大国时代,苏联曾经拥有过全世界第二的强大海军,能与美国海军在世界各大洋中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在航空母舰这一项上,苏联却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这一差距直到苏联解体时也没有弥补上。看来,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俄罗斯也无法在短时间拥有与美国匹敌的航空母舰。
与美国海军相比,苏联在航母发展史上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直到1967年才出现了“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但这是个“四不像”,不知道究竟是直升机还是航母。又经过几年努力,苏联在70年代中期终于拥有了使用垂直起降飞机的“基辅”级战术航空巡洋舰或载机重型巡洋舰(苏联自称),它是苏联的第二代航空母舰,极具苏联特色。它有重型巡洋舰一样的装备,对护航舰艇的依赖性较少,苏联自称其为“重型载机巡洋舰”或“重型反潜巡洋舰”。该级舰共有4艘,它们是“基辅”号、“明斯克”号、“新罗西斯克”号和“戈尔什科夫”号。
随着“基辅”级的出现,苏联才算是初步走上了发展航空母舰的正路。
一张“国家名片”
由于苏联的解体,“基辅”号于1994年提前退役,2000年,“基辅”号作为废金属被拍卖。对于“基辅”号的命运,俄罗斯国内一片叹息。2000年8月,在美国、印度等九个买家中,中方竞买成功,将“基辅”号拖至天津国际游乐港,修复原貌,使它从军事残骸变身为和平与生态的乐园。
它不仅仅是航母
1970年,“基辅”号航母开工,1975年服役。1978~1984年间,另3艘“基辅”级航母先后服役:“明斯克”号(1978年)、“诺沃罗西斯克”号(1982年)和“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1984年)。
与美国航母单纯装载飞机和必要的防御武器不同,苏联的“基辅”级航母除了飞机还装备了大量射程达300海里的SS-N-12反舰导弹,具有巡洋舰一样的水上打击能力。因此,西方称“基辅”级是一艘介于航母与巡洋舰之间的一种过渡舰型,是“鸟中的蝙蝠”。在苏联1991年解体及此后俄罗斯海军日趋衰弱的情况下,上述4艘航母都退出了俄罗斯海军现役。作为苏联“基辅”级航母的首制舰“基辅”号航母,虽然在它的历史上没有参加过任何战役,但在服役期间曾出访印度、朝鲜和阿尔及利亚等国,被喻为“水晶理想”、“国家名片”,一度是苏联海军的象征。
从历史来看,“基辅”号是苏联计划经济巨大优越性发挥的产物。它不仅是航母,而且具备单兵作战的进攻体系,这种经济的设计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在贫困的境况中,与西方抗衡的以一敌众的实际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