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玲觉得反正都干了一个多月了,干到两个月再发工资也可以接受。
两个月后,公司走入轨道,基本稳定了下来,王经理又去人才市场上招进了一批新人。新人上班后,王经理非常主动地把两个月的工资发给了她们。
余晓玲一看,她们的工资全变成了300元。余晓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问经理这是怎么回事,经理说她们六个人全都是以实习名义来到单位的,也没签协议,实习生本来是没工资的,但公司考虑到她们干得那么辛苦,所以才给每个人发300元的工资。
余晓玲她们这时才明白过来:公司根本就没有聘用她们的诚意,只是由于公司刚建立,要找几个廉价劳动力罢了。大家协议也没签,多说无用,只好愤愤不平地离开了公司。
类似余晓玲所遇到的试用陷阱,很多的求职者已是见怪不怪,甚至认为这已经是求职过程中的必然经历。求职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雇主和求职者本应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在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下,对于众多的求职者来说,求职过程一帆风顺是少之又少,很多的求职者在一轮、两轮、三轮的面试中惨遭淘汰,自信心不仅倍受打击,而且是身心疲惫。不少求职者渴望能够得到雇主给的一个“试用”机会。再说一个岗位的竞争少的几十人,多的上百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单位让求职者去试用,就算是假试用真实习,很多求职者也是愿意去的。
一位求职者这样说:“面试时,我往往是连薪水问题都不敢贸然提出,总担心会给公司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从内心来讲,我也知道这里面很可能就埋藏了陷阱,我可能会成为一些雇主谋取利益的牺牲品,要是拒绝试用,这就意味着我失去了一次就业的机会。因此即使有1%的希望,我也必须100%地去争取,毕竟现在找工作的人这么多,我拒绝了试用,别人却愿意试用,那最后的可能或许就是别人找到工作了,我却没有找到。”
那么,求职时如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掉入“试用陷阱”?
求职者避免掉进“试用”陷阱,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多学习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多留心眼。对自己所应聘的雇主要有所了解,例如了解公司成立的时间,大致规模,以及用人制度上是否规范。对公司所提供的“试用”或者“实习”机会,求职者一定要区分清楚——自己获得的究竟是实习机会还是试用机会。对于某些雇主的口头“试用”,尤其要当心,尽量把与雇主的“口头协议”形成文字内容写进就业协议,这样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才有依据。进入公司开始无协议试用,更要多留个心眼,观察一下公司里面的员工是否已经签约,或者打听一下“试用”自己的雇主近年来是否经常招聘新人,如果发现周围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工或者有其他疑问的时候,最好及早从公司脱身,避免更长时间地陷入陷阱。求职者切忌求职心切,一不小心,掉进“试用”陷阱被廉价利用,还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
密码9忽悠求职者,招而不聘
求职的道路上,求职者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很多雇主常常是中途变卦,弄得求职者屡屡被忽悠,只落得招而不聘空欢喜。
赵钰均是一个IT技术人员,在他辞职前,在原单位IT技术支持部门已经做了四年,月收入5000元左右。只是他的母亲总觉得赵钰均是给私人公司打工,又是被聘用的,一点也不安全稳定,万一人家说不要你,还不得卷起铺盖走人,由于心里不踏实,到处托人帮儿子找个“好工作”。
正好有个邻居介绍说,某大学成立信息中心,需要赵钰均这样的技术人员,听说“可以正式调入,三险一金,还有寒暑假。”赵钰均也动心了,赶紧递简历、托人情,忙了一阵后,终于有了收获:单位领导说条件不错,这儿正用人,希望先过来帮忙,兼顾办调动手续。赵钰均立刻把工作辞了,过来上班。
赵钰均在信息中心干起了“临时工”,整天忙得四脚朝天。赵钰均的调动手续,光是通过学校各级领导签字就用了3个月,在这期间赵钰均算是“帮忙”,连工资都没有。
当赵钰均的调动报告转到人事部门时,却被一纸打回,原因是学历低,至少要博士毕业才行。学校领导赶紧声明,说这个岗位不用那么高学历。好说歹说,人事部门才松了口,但后面的话让赵钰均的心凉了:“赵钰均调入只能走教辅人员序列,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
赵钰均29岁了,马上要结婚成家,这点钱在北京怎么过?更何况自己扎在高校的博士堆里,连评职称的资格都没有。赵钰均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像蜘蛛似的悬在半空,到最后自己什么也没落下。回过头来一想,也怪自己当时没打听清楚具体的工资待遇,当初只怕学校不要自己,就没有好意思问。这下可好,死要面子活受罪。又干了几个月,赵钰均最后还是走人了。
求职者在没有绝对把握时,先别急着辞职。很多时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事事难料的。所以求职者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把渠挖得万无一失了,再开闸放水,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雇主的出尔反尔,不但令求职者十分沮丧,也让求职者看清了招而不聘背后隐藏的目的。
目的一:很多雇主的招聘是来摆摆噱头的。
自从经济危机以来,很多企业被经济危机的大浪给冲垮了,即使幸存留下还能喘息的,也是开源节流,小心翼翼地过日子。好不容易有所缓解,就很想乘机摆摆噱头。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打招聘广告,也是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段之一,就是想告诉别人:这年头还在花钱招聘的企业,都是家底过硬、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至于招聘过后用不用求职者,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目的二:雇主的招聘也是被逼无奈,为了让企业安全“过冬”。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出面,组织了很多免费招聘会。很多雇主一听是免费的,自然前去充胖子。一来是响应政府号召,二来也显示自己的竞争实力。其实,这些雇主根本就没打算真招人。如果不是裁员流程复杂:要开职代会,又要工会提案,还要去劳动部门备案等等,这些雇主还要辞退一批人呢。
目的三:很多雇主在招聘的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说抱歉。
很多雇主在经济回暖的时候,确实很想招兵买马。但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前期紧锣密鼓地计划“纳才”,后期一个订单被撤,股东撤资,雇主已是自身难保了,哪里还能照顾到那些面试刚通过的求职者。
对于求职者来说,有了一定求职经验,以后就会很少再被忽悠,不会再让自己落得两头都没有着落。这些经验,一是做好充分准备,去面试时,要对雇主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上查询,也可以去所在地区就业促进中心咨询,做到心中有数。如雇主写明要有工作经验而自身又不合格的,切忌盲目投递简历,以免浪费彼此时间。二是索要《录取通知书》,一般正规的企业,对于面试合格者,会发出《录取通知书》,上面注明应聘的职位、薪资、报到时间等。有的求职者在通过复试后,面试官口头会打电话告诉你:“你被录取了。”于是求职者就兴高采烈地回去了。等求职者在原单位辞职后,新单位却告诉求职者还在考虑研究之中,这时求职者也只能是“欲哭无泪”了,谁让自己手中没有被录取的证据呢?
密码10招聘圈套何其多
求职者在求职中,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个圈套连着另一个圈套、一处陷阱通向另一处陷阱的招聘骗局中。这些招聘圈套可谓是形形色色,骗子针对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设下各类圈套和骗局。
圈套一:以招聘之名,进行非法敛财。
一些假雇主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在交保证金后没等到上班,就告知其招聘职位已满,钱也不会退还。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等。求职者很少有能通过后期的培训考核的,即使通过了,骗子也会用各种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迫使求职者知难而退。
汪嘉伟看到深圳一家科技电子公司多次发布招聘信息,就按招聘信息上留的联系电话和他们联系,接电话的自称是公司人事部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汪嘉伟面试地点——深圳市南山区南航公司8楼。汪嘉伟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面试地点,原来这家招聘公司经常更换8楼的门牌号,以此掩人耳目。
汪嘉伟在面试的时候,随便聊了聊,雇主就决定录用他,要汪嘉伟先交450元的所谓生活费,说发工资时再报销。其实他们是在骗取汪嘉伟的钱财,等汪嘉伟交了“生活费”,就和汪嘉伟签了一份试用一个月的合同,试用期工资2200元。接下来他们让汪嘉伟去下属的培训部进厂实习7~15天。汪嘉伟到那里以后,管理住宿的人又让汪嘉伟交了90元物业管理费、办厂证费等。
汪嘉伟住下后,这时宿管让他拿钱疏通关系,目的是让汪嘉伟的实习期减少到7天,所谓的疏通关系,就是分别给几个主管和经理买几条烟,买烟起码要花200元。汪嘉伟天真地相信他们是真的让他来实习,实习完以后将他调回总部工作,汪嘉伟是大错特错了。等汪嘉伟在这个厂做了一段时间的苦工后,他的钱财也花了,还白白地为工厂创造收入。到头来,工作没有找到,还被骗了钱。
除了在现实生活中求职被骗外,很多求职者在网上求职时,也屡屡被骗。一位姓王的求职者说:“我最近在网上应聘了10多次,竟然被骗了5次……”这些求职者被骗的经历虽然不相同,但都有共同之处:所谓的雇主首先是开出高薪招聘,同时,对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历等要求得很低;其次是接到求职者的网上报名资料后,都是及时告诉求职者已经对其准备录用,但要求职者先汇诸如注册费、档案费、培训费、资料费等数目不等的费用;第三是等求职者将钱汇到指定的账户后,再到网站上查找,就找不到原来的招聘信息了。
求职者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求职时最大的骗局就是收取保证金、押金等各种费用。法律规定雇主不得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押金或保证金),所以,那些一开始就需要先缴各种押金的雇主是不合法的。求职者遇到交钱时,要瞪大眼睛、提高警惕,牢牢地按住钱包,捂紧口袋,不要上当受骗。
圈套二: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来牟利。
一些骗子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刊登待遇诱人的招聘广告,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比如直接盗用账户、冒名高额透支,甚至专门做起倒卖个人隐私的生意。
应届毕业生小王,在网络上投递了数份求职简历,并在一家网站登记了自己的履历,不久,小王接到一家保险公司的面试电话,去到现场,却发现是参加保险业务员的应聘面试。小王仔细回忆了一遍,自己并没有给这家保险公司投递过简历。后来小王才知道,原来是这家网站以招聘为由,在获取应聘人员详细资料后,转手倒卖给保险公司来牟取暴利。
长得非常俊俏的赵晓欣,在网上看见一家航空公司在网上招聘空姐。在网上报名后,就按对方的要求,寄去自己的详细资料和艺术照,一个月后,赵晓欣没有等到复试通知,却意外地在网络上看到了自己的照片,而且点击率已经超过了2万次。原来她的照片被命名为“被包养的二奶玉照”。
求职者在网上找工作的时候,应该进入信誉度高的专业人才网站应聘。这样的网站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度,他们会对招聘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因此发布的信息较为真实,一般都设立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也很少出现欺诈的情况。
当雇主要求求职者提供奇怪的证明材料时,求职者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能向不了解的雇主透露自己的隐私信息,一旦发现侵权迹象应当即报案。
圈套三:以招聘之名,借机宣传自己。
有的雇主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会不失时机地利用招聘来进行品牌形象的宣传。
某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李家宏,在参加了一次招聘会后,回到寝室后大呼上当。他对其他同学说:“原本说好的招聘会,后来竟成了企业的自我宣传会了。”
让李家宏上火的“招聘会”,是由一家大企业举办的招聘会,会址设在一个能容纳500多人的报告大厅里,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挤满了大厅。
这场招聘会举行了将近3个小时,上台发言的企业代表换了三位,他们宣讲的内容不是介绍企业的创办过程,就是宣传公司的发展前景,从不提及应聘者真正关心的问题。更不说该企业招聘什么岗位的人才、招聘多少人、基本要求是什么等。
就在招聘会就要结束的时候,一位求职者提问:“你们去年在本地招聘了多少人?”
企业的代表回答道:“一个也没招。”
“那么今年呢?打算招多少人?”这名求职者继续问道。
企业发言人竟给了一个十分含糊的答案:“还没有确定。”
招聘会结束后,求职者要投交个人简历的时候,该企业的发言人却宣布:“我们不收文本简历,只收电子版简历,请各位求职者将电子版的个人简历投递到我们企业的网站上。”
招聘会结束后,不少求职者大为不满,这种浪费他们宝贵时间的招聘会太不地道。连要招聘什么人、多少人都没确定,这算什么招聘会。
对于雇主来说,租下一个展位或刊登一条招聘信息最便宜的只要几百块,却能赚足曝光度。这些雇主一旦参加招聘会都会挂出巨幅宣传画,将展位布置得极其鲜亮夺目,当求职者进行职位询问时,雇主则对企业文化侃侃而谈数十分钟,末了再每人赠送一本精美宣传画册。有些雇主的招聘信息已经挂了半年甚至更久,却只招一两名、要求不高的职位。其实这些雇主是在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不仅令求职者扫兴而归,也损害了雇主自身的形象。
求职者在面谈时,要是发觉雇主有做广告之嫌,要及时抽身,不要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去等待根本就等不来的就业录用通知。
圈套四:借招聘之名,企业储备人才。
对于雇主来说,储备人才是为了保证运行稳定,不至于因为人员流动导致瘫痪。所以很多雇主建立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在这种需要下,一些雇主选择通过大批量的招聘来实现这个目标。招聘时,雇主对满意的应聘者暂时放入人才库,等该岗位空缺后才会从库中寻找人选。
在招聘会上,求职者马一飞被那些企业的职位弄得一头雾水。各种“储备干部”、“专职干部”、“培训生干部”等职位在企业的招聘中频频出现,许多前来求职的人也都摸不着头脑。后来他遇到了孙红才发现这类干部头衔的职位大多挂羊头卖狗肉,不是销售员就是保险推销员,并无“干部”之实质。
马一飞问孙红:“什么是储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