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视隐性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把职业道德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提升,尤其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的提高确有较好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德育的效果不仅表现在“知”上,更实质性地体现在“情、意、行”上,为了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除了重视教学计划中的显性课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开发和挖掘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弥散性、普遍性、持久性的特点,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的,也可能是非学术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从隐性课程的特点看,它的功能是多样的,对德育的功能是最重要的。积极的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是德育所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表现。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开发和挖掘隐性课程,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学生受教育的角度看,隐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无意识性、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从学校和教师施教的角度看,隐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则是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的统一、可预期性和非预期性的统一、可计划性和非计划性的统一。隐性课程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非常隐蔽的,无论教育者是否有愿望,它总是在起作用,这种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显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认知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情、意、行”等问题,有时却可能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因而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开发和挖掘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1、师德师风: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
师德是高等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隐性课程之一,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句话,其要义更侧重道德领域而非知识和技能领域,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关键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敬业爱生、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给学生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形象,在学生中起着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我国高等院校的师德师风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但是受各种负面因素影响,高校的师德师风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少数教师敬业意识淡薄。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少数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敬业精神不够,在从教过程中原则性和责任心不够强,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精力投入不够。受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影响,极少数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生理想更加趋向实际,崇尚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视教学为副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无心钻研业务,备课不够认真。教案缺乏新意,教学墨守成规,更有甚者,个别教师甚至连教案也不编写,夹着教材就进课堂,随便讲讲也自认为满意。三是重业务轻道德。由于某些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略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例如,在职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只注重其科研、学历,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四是育人意识淡化。在教育实践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由于少数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比较少,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疑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倾向和心理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五是示范作用欠缺。极少数教师因自身缺乏师德修养,师表意识淡薄,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纪律观念较差,上课迟到早退,或随意停课调课;有的教师考试送“人情分”、“关系分”;有的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有些教师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在学生中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为使师德建设成为高校一项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收到实效、落到实处,我们应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分析当前师德建设现状,将师德建设与加强教师队伍的其他各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师德规范和激励、考核、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开花结果,落地有声”,有力地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第一,建立宣传机制。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高品位教师的沃土。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说明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各高校应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地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可以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第二,探索培养机制。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全体教师进行以加强教师的理论水平、职业道德、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把教师道德建设的各项活动渗透到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要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教师。通过各种措施使师德建设成为每位教师自觉的行动。第三,完善评价机制。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等规定,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具体要求,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量化,通过学院、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自觉履行。第四,建立监督机制。学校应成立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和其他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落实以及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还应成立师德建设督导小组,主要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教师之间互相评价,从而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
2、显性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蕴藏其中
显性课程的实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他们都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虽然是按照授课计划提前备课,但整个教学过程不可能机械地按教案进行,即使是完全机械地按照教案进行的,也一定存在着非计划性和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的显性课程教学都必然伴随着隐性课程,虽然这种隐性课程可能并没有被意识到。
隐性课程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并不一定在每一门课程中必然出现,如果教师能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课程开发意识,可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这并不影响自己所教显性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通常的普通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隐性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基本上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各行各业共同的职业道德,而每个行业也有着本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准则,这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准则除了在显性课程中向学生直接阐明外,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可有意识地增加隐性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可通过案例教学将行业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一方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案例中所隐含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去。
实训和实习是职业学校重要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过程,更是学生将职业道德意识转为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习惯的内化过程,也是学生从学生身份向劳动者身份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遵守的就不仅是学习纪律,更多的是实际的岗位规章制度,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紧密结合、互相配合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和带教师傅明确地告知学生所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对学生从严要求,昭示学生向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迈进,通过学生的实践,职业道德标准逐渐地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行为准则。
就业指导课是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其目的是让毕业生了解我国就业的政策和形势,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思想,传授一些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最终帮助毕业生尽快就业,实际上也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注重对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分析以及讲授一些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很少甚至忽略了对职业道德的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应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是帮助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单位,而职业道德是毕业生就业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因此,要让就业指导课真正产生实效,必须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不仅仅要考虑传授文化知识经验,随着教育逐渐与市场的接轨,能否适应市场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大潮中,用人单位已向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看他们是否正直、诚信。中国莆田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刘建军说,对于人才,我们比较看重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更看重他们的职业道德。而实际上,有很多大学生在刚参加不久的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对工作环境、待遇等挑三拣四,甚至擅自违约等现象,由于这些有失职业道德的做法,用人单位对某些高校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印象,最终会影响学校的就业情况。二是除了在就业指导课中设置专门的章节讲授职业道德知识外,在整个就业指导的课程中也应贯穿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和品质的培养。在就业指导课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讲诚信,指导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这些正是职业道德的内容。因此,既要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更要在整个就业指导课程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三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一般是在第二学年下学期或最后一学年上学期开设,因为高校实习有的学校安排在最后一年的上学期,也有的安排在最后一年的下学期。总之,就业指导课一般都是在学生走向实习工作岗位之前开设的。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久之后,学生在工作岗位实习时,就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并能切实地体验、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最终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从而可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