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
日本战后伦理教育一度遭到削弱。虽然,许多学校工学科也设立了“技术论”、“技术论与技术教育”“工学概论”等课程,但总体上是呈“工学一边倒”的状况 由于技术者职业道德的弱化和缺乏与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大量工程事故及灾难频频出现有较大相关性,促使社会重新追问作为科学技术者的社会责任。许多教育界人士开始思考在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有良知的技术者方面,作为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应当具备怎样的姿态和责任,应当如何在培养方案中弥补这一环节。1998年“工学教育体系分科会”整理并报告了关于“工学伦理”教育的现状。同年6月日本基础工学研究联络委员会在“关于工科高等机构的技术者伦理教育的提案”中就伦理规则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议。
2000年修正的技术者法中增加了“必须要努力做到没有损害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其他公益的事情”,开始要求技术者必须要具备技术伦理等相关知识和素质。
与美国相比,日本关于技术伦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为落后,对此,政府也表示了重视和支持,文部科学省在第2期科学技术基本规划(2001年3月内阁会议通过)中,提出了“构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新关系”的基本理念,并确立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伦理和社会的责任”的重要政策。随后于2002年、2003年完成了“科学技术伦理教育系统的调查研究”,由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科研力量和实践经验的日本国内几所名校(东京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共同承担,项目参与人员都是长期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专家。调查内容包括:关于技术者及组织伦理的事例调查和分析;关于欧美的资料调查和素材;关于高等教育机关伦理教育状况的调查、关于专家和非专家(一般市民)交流方式的探讨;关于风险管理的法律规定与伦理教育的关系;在伦理教育上的产学合作体系。通过该调查,提出能够促进科学技术集团(包括技术者、企业、行政的专家集团)与社会(一般市民)相互交流的科学技术伦理教育模式。该模式包括高等教育机关进行技术伦理教学的实践方法和以理工科教师和企业的研修者为对象的伦理教育计划两个方面。研究还提出了由以前的基于经验的职业者伦理教育转向包括重视社会交流能力在内的更全面的技术伦理教育的提议。这可以说是一个统合了科学技术社会学、伦理学、交流理论、风险研究理论的关于开发技术能力和技术伦理教育的计划。其目的,在于构筑承担技术和社会连接中枢作用的技术教育系统。这个项目目前已经大致完成,对于日本在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的推进无疑具有重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完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呼吁最终反映在大学工学教育科学体系的调整上。目前,各大学都开设了针对所有专业学生的“全学教育”课程(或“一般教养”课程)。如北海道大学的“工学伦理学入门”、关西大学的“工学伦理”、山口大学医学部的“医学伦理”、名古屋大学的“科学技术的伦理”,东京大学的“为社会的技术”,东京工业大学的“技术伦理”等等。
日本理工科大学进行技术伦理教育革新时间虽不长,但已在全国基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仅有面向所有学生的一般伦理课程,各技术专业领域也制定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伦理计划,所修学分的比重较原来有较大增加。这显示出日本近年伦理教育在大学得到高度重视,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应有的体现和渗透。仅从这些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来看,已经走在亚洲各国的前列。
从已有的实践看,日本理工科大学进行技术伦理教学的目标一致且相当明确,包括:掌握技术者伦理判断所必要的基础知识;适应并掌握伦理的思考和判断的形式;懂得关于人类社会各种思考必要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技术者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具体的规则,而是要了解规则的背景和规则的意义,并最终使这种规范变成自己的意识,具备对规范进行反省考察并构建新规范的能力。
在大学结合专业进行伦理教育,大量引入现实中发生的事例和理论上新的分析方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加以探讨,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日本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大学结合专业讲授职业道德,其与社会的融合度和可操作性较强,就不易形成社会的断层,从而使每个技术者在各自岗位上自觉遵守伦理规范,处理好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我国理工科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结合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目前应该说尚未起步,如何借鉴吸收日本各大学的经验教训,无疑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日本理工科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理工科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大学生职业道德新的观念
日本文部科学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提出了“构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新关系”的基本理念,并确立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伦理和社会的责任”的重要政策。我们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更新道德观念。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
首先,要弘扬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价值导向。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恰恰相反,它保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鼓励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主义不仅包含着个人利益,而且它就是为了保障、发展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在利益调节的具体情境中,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是为了个人利益的发展;限制不当的个人利益或者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是为了更多人的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不是空泛的教条,它是诸多个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体现。因此,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更要大力弘扬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价值导向。
其次,要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关系是古今中外各种道德文化的永恒主题。义是“德”,利是“得”。只讲“德”不讲“得”,“德”则空洞无依附;只讲“得”不讲“德”,“得”就失去德而成为群害。“义”包括个体的道义和集体、国家民族的大义,“利”包括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科学的义利观是义利统一,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德、义是精神,利是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协调统一,是先进文化的发生根源。正确的义利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因。它一方面肯定经济主体追求利益的合理性,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约束人们合法与合乎道德地追求利益,谴责惟利是图的拜金主义,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它要求人们通过增进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来实现和扩展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既承认市场经济活动所必须的利己、求利的理念,又强调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既承认市场经济所必须的功利道德准则的合理性,又坚决抵制极端功利主义观念的漫延,倡导将个人的权利与其对群体的义务、责任相联系的义利观,从而促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不断进步。
再次,要强化以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实践。无论“高尚的人”,还是“低级趣味的人”都是靠“做”来实现的;作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努力学习,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并在岗位实训和实践中,身体力行,提高以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认识,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坚持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完善职业道德课程体系
日本理工科大学的技术伦理教育目标一致且相当明确,已基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一般伦理课程、专业伦理课程等,所修学分的比重较原来有较大增加。
我国高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根据目标健全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可以借鉴日本理工科大学的技术伦理教育中的做法,在显性课程中除开设对所有大学生都适用的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外,还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如医学专业、会计专业、法律专业等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台湾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海峡两岸虽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迥异,但由于同根同宗,一脉相承,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和道德传统,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中,虽有差异性,又颇具相似性。对台湾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对我们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台湾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状况
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由高级职业学校(普高附设职业类科、综合高中),专科学校、科技大学、技术学院、研究所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正规技职教育院校以及职业补习学校、训练中心(所),构成了五种不同性质和教育内涵的低中高衔接、左右沟通、相对完整、自成一体的技职教育体系。在台湾高中以上学生中,技职教育类学生占60%左右。
1、台湾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
台湾职教界认为,职业伦理指任何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不论直接或是间接均需尽到的道德上的义务与职责,包括敬业、乐群、服从、忠实、负责、惜物、守法等。
台湾学者认为,职业道德是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与伦理规则,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接触日益频繁,职业伦理更加凸显重要性。二十一世纪,是重视“道德伦理”的年代,惟有培养学生自动自发、积极负责、守纪守法、互助合作等团队精神,有为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着想的公民理念和社会意识,才能真正增加全面的竞争力,推动社会全面的进步与发展。
他们认为,职业道德规范与伦理规则是技职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环节。经由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的落实,方能配合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发挥技职教育培养术德兼修的技术人力,达到“技术报国”的教育目标。面临社会的多元化变迁和技术升级的殷切期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刻不容缓。
他们还认为,高中至大专阶段,是决定人生方向的重要时刻。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现代化导向和社会化要求等特性,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既在于职业知识、技能,更在于职业道德、工作伦理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重视人格教育,重视人的精神、心理层面的现代化,重视人的敬业精神和价值观;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培养每个学生的敬业乐群、守法遵纪、负责尽职、乐观进取、积极向上、服务社会、贡献回馈的精神,培养学生优良的工作习惯、态度和社会特性,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荣誉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显然,上述任务的完成,必须借助于职业道德教育。正由于技职教育是台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技术报国”,因此,培养职业道德,塑造现代人的素质,自然是台湾技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台湾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
台湾当局通过立法,在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中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知识、技能并举。台湾“职业学校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以教授青年职业智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之基层技术人员为宗旨。”并以此作为各类职业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依据和指导原则。而台湾“高级中学法”对办学宗旨的规定是:“发展青年身心,并为研究高深学术及学习专门知能之准备。”由此可见台湾技职教育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
台湾行政当局的教育改革委员会1995年提出当前需要加强的教育目标如下:自律的道德情操、自我了解的能力、适应变迁的能力、尊重他人的习惯、关怀他人的情意、革新创造的能力、手脑并用的能力、高尚的生活品味、团队合作的精神、民主法治的精神、科学技术的智能、终身学习的习惯、生态环境的关怀以及开阔的世界观点等。上述目标中,有关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的目标占优势。
3、台湾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台湾的高级职业学校各类专业的教育目标中均提出了各自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如在商业类专业中,要“注重商业道德及服务精神之陶冶”;在医事护理类专业中,要“陶冶护理职业道德与服务精神”;在家政类专业中,要“陶冶现代生活道德与服务精神”等。
台湾职业高中采用学年学分制,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课)、选修课、活动课、班周会活动等。在台湾职业高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作为必修课列人“社会科学概论”课。这门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公民、伦理道德、中国史地、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从“公民”、“公民与道德”到“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名称和课程标准也曾多次更改、修订。台湾职业高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公德、敬业乐群、忠实守法、负责勤奋、合作服从、崇尚工作、刻苦耐劳、惜物勤俭、贡献回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