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第二天再次来到村政府见到了负责旅游的公务员卡泰丽娜。卡泰丽娜说有一个被认为是村里最贵重的东西,便带我们来到了附近的小学,向我们介绍了竖立在运动场旁边的画。卡泰丽娜解释说:“这幅画对村里人来说很重要。左边画的是在坎博蒂迈勒度过的幼年时期,因为生活困难而愁容满面的样子,右边画的是怀着美国梦到美国去努力工作,变得富有而幸福的样子。这幅画是给这里的孩子希望的画。”这幅画描绘了当地人移民到北美大陆的历史。
当地没有可以赚钱的产业,因此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子。包括这个村子的居民在内,很多意大利年轻人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移民到美国或加拿大,虽然艰难的实现了梦想,但在那里的生活也存在很多问题。意大利人英语说得不好,再加上文化差异,很多人不太能适应,还会被区别对待。这样一来使得他们基本都聚在一起生活并组建家庭。这和我们韩国的人移民到美国生活的状态相似。最近一次美国的人口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意大利血统美国人中,有90%的父母双方都是意大利人。但是5岁以下孩子的情况就完全不同,父母双方都是意大利人的情况只占到18%。那里的老人们现在也思念着故乡,据说很多人每年都会回家乡一两次。
直到10年前,当地的90岁以上老人还有50多人,但现在据说只有不到12人了。以106岁高龄成为村里最年长老人的杰拉尔德老爷爷也在去年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可惜我们已经见不到他了。同一年93岁的佩洛里斯老爷爷也去世了。据说医生建议他为了健康坚持步行,但是他没有理会,继续骑小型摩托车,结果身体变差了。
现在村里的最高龄者是98岁的安吉拉老爷爷,其次是94岁的佩蒂亚老爷爷。他们虽然已经如此高龄,但还会每天到地里干活,晚上早早睡觉,我们没能见到他们。据说以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到附近的田地里干活,但现在努力干活的老人也逐渐减少了。老人们大部分都靠着政府给的养老金生活,不亲自种地,而是购买从外面进来的食品。装着水果、蔬菜、鱼类、海产品的卡车每周三都会从市内来到村里。也就是说,老人们下地干活解决吃食的自给自足的时代已经到了尾声,现在是依靠着从外面进来的食物生活。如此一来运动量自然就减少了,长寿的老人也随之减少。
我们请卡泰丽娜带我们去看看老人们的生活状态,她带我们去了自己婆婆格雷西亚家,当时她正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老奶奶有五个子女,其中两人住在加拿大多伦多,其他人住在附近的市里。玛利亚老奶奶也和当地大部分老人一样,拒绝了去城市里和子女一起住,而是留在这里和其他老人一起生活。
一进屋就看到老奶奶在晾香肠。厨房整理得很整齐。一边的壁橱里放着西红柿等蔬菜,置物架上摆了养着各种香草的瓶子。能看出老奶奶很勤劳。我问老奶奶主要吃什么,她给我们看了四种豆类。其中一种是长得像玉米一样饱满的豆子。老奶奶说,会把豆子放在缸里,加上水泡一晚上,用来做饭做菜。还有一种是白色的豆子,表面光滑,外形较长。再者是一种叫小鸡豆子的豆类。最后是呈砖色的兵豆。兵豆是在过年的时候吃的豆类,因为招财才起的这个名字。最近美国的健康杂志《健康》中介绍了包括韩国泡菜在内的世界五大健康食品,其中一个就是兵豆,是一种印度人常吃的豆类。
村里有很多古老破旧的石头房子。老人们在那里养鸡。格雷西亚老奶奶也养鸡、卖鸡蛋,还能亲自抓鸡,而且还会亲自劈柴烧火。家里的壁炉里一直有火苗,只要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把木柴放进去点火。
目前坎博蒂迈勒在外面并不是很有名,交通也不便利。虽然距离有着30000多人口的海边城市福尔米亚只有30分钟的车程,但是去往福尔米亚的大巴只有每天上午7点和下午3点这两趟而已。村里没有邮局,有一个移动式邮政车。在这里除了徒步和骑车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没有可以上网的网吧,也没有任何文化设施。虽然有一家旅馆,但因为是冬天,我们夫妻俩是唯一的客人。但是夏天凉爽安静,离海边也近,所以有很多游客聚集到这里享受休假。
在出发去下一个长寿村的前一天晚上,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妻子在澡堂里因为地滑摔了一跤,头上磕了一个拳头大的包,胳膊肘也青了一片。看了一下表,已经晚上10点了。没有能去市里的车,就算跑去有30分钟车程的福尔米亚市内,医院也都关门了。我安慰她说幸好没有造成脑震荡,妻子只能忍痛过了一夜。山村里没有医院,到了第二天早上情况也没有多大改善。我们夫妻面临着两难抉择,到底是就此放弃旅行,还是继续下去。我们最终决心到下一个目的地去。所幸有一位住在福尔米亚、每天到这里来上下班开店卖东西的Gusspino阿姨,我们坐着她的车离开了村子。
顺应自然生活的腹地之村的人们
巴基斯坦的罕萨
位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的罕萨地区是世界有名的长寿村。它位于巴基斯坦的最北端,属于和中国交接的吉尔吉特地区。吉尔吉特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大概有750km。在烈日炎炎的六月,我们途径阿联酋的迪拜到达了巴基斯坦的南部城市卡拉奇。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是一个具有1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巴基斯坦的六月份最热。从机场一出来,感觉就像是进了蒸笼一样。我们要在这里换乘去往伊斯兰堡的飞机。
为了买去往伊斯兰堡的飞机票,我们汗如雨下地在机场里横冲直撞。但是机场不收美元。慌忙去换汇的地方把美元换成了巴基斯坦货币卢比。去了巴基斯坦人常用的航空公司,但是说当天飞去伊斯兰堡的机票已经卖完了。没办法只好每人多花了4000卢比(约60美金)买了其他航空公司的机票。不知是不是因为多花了钱,我们可以使用航空公司的休息室。虽然机票已经买了,但还是担心晚上到达伊斯兰堡后住在哪里。在休息室里,我跟一位拿着手机不停打电话的当地青年搭上了话。我们通过他给距离伊斯兰堡15分钟路程的拉瓦尔品第的一家酒店打了电话,预约了一间每晚1500卢比(约22美金)的房间。
到达伊斯兰堡机场之后,我们一出机场就围上来了一群拉客的出租车司机。到酒店要我们400卢比,我们还到了350卢比。伊斯兰堡是有70万人口的新城,拉瓦尔品第是它的兄弟城市,是紧挨在旁边的旧城。大街上穿白色衣服的人和汽车、自行车混在一起,非常混杂。到达酒店办入住手续的时候,竟然有一位男士什么话都不说突然上来想抢我的行李。我吓了一跳,一边大喊一边用上全身的力气攥住行李防止被他抢走。这时服务台里面的职员微笑着对我说:“这是酒店的职员,没关系的。”我对自己枉然对人起了警戒之心感到特别不好意思。可能是坐出租车来的路上见到的都是和我们着装完全不同的人和混杂的市区情景,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紧张了起来。
闹了这么一场之后,我们进了酒店房间,闻到了一股难闻的霉味儿。窗户也打不开,虽然有空调,但不怎么好用。只有一台风扇吱呀地转着。本想冲个澡换换心情,但打开水龙头出来的不是热水,而是温吞吞的不凉不热的水。因为各种原因实在睡不着觉,本想看书,但却忙着抓到处爬的小虫。因为随时都会断电,房间里备有蜡烛,但是没有火柴。最终,我们没能甩开一整天哪里不太对劲的感觉,就这样睡着了。
像神仙住的地方一样美丽而神秘的罕萨
第二天一早急急忙忙办了退房,为了乘坐开往罕萨的大巴赶去拉瓦尔品第长途汽车站,到达的时候时间是上午9点。但是说下午两点才有去罕萨的国营大巴,我们得等5个小时。天气这么热,在狭小的候车室里就跟在蒸汽房里一样。虽然开了空调和风扇,但还是不足以抵挡这炎热的天气,雪上加霜的是又停电了,我们简直汗如雨下。熬过了又热又无聊的漫长等待,我们终于坐上了车。路很窄很脏,灰尘满天飞,卡车、大巴、摩托车、行人全都混杂在一起,非常混乱。离开城市之后,车子大概开了5个小时左右,前方开始出现山和河。我们行驶的这条喀喇昆仑公路是从1966年开始建设、1978年开通的,从伊斯兰堡到中国喀什,全长1284km。据说在22年的建设过程中,有超过1000名劳动者丧命于此。“喀喇昆仑”的意思是“成为粉末的石头”,是因为这条路是炸毁石山建成的,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虽然这条公路非常凶险,但以“世界最美公路”闻名于世。大巴围绕着刀切一般的绝壁奔跑,到处都能看到冰川融化流下来的水,石山上落下的碎石。路很窄,路况并不是很好,有很多卡车。我们乘坐的大巴一直在超车,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欣赏美景,只是觉得害怕。在精神紧绷的情况下坐在车里这么长时间,让人感觉全身酸疼。
从拉瓦尔品第出发的大巴开了20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吉尔吉特。吉尔吉特是克什米尔的故都,以前是小勃律国的都邑之地,周围只有高山和荒凉的原野。据说从吉尔吉特到罕萨开车还要两个半小时左右。为了去这个与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格鲁吉亚的高加索并称为世界三大长寿村的罕萨,我们真是经历了一个又远又险的旅程。
第二天中午12点,我们终于到达了最终目的地——罕萨。从拉瓦尔品第出发,彻夜行驶了足足22个小时。位于海拔2500km处的罕萨被勒卡泡歇峰、迪兰、乌尔塔峰等7000m以上的大雪山像屏风一样围在中间。距离最近的是一座没有树的光秃秃的山,被灰色的土和石头覆盖,往远处望去,到处都是被雪覆盖的大雪山。村子下面流淌着罕萨河,梯田上生长着农作物,很多地方都种着杨树和杏树。也许是因为很难接近,罕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神仙生活的城市一样美丽而神秘。但是,在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的情况下,我们将沉重的行囊放在膝盖上抱着在大巴里颠簸了22个小时,再加上这里是高山地带,妻子的脚肿得厉害,而且还说头疼头晕。
罕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卡里马巴德。村子后面的山腰上能看到罕萨王国的小城——BALTIT城。据说大约在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侵略印度的时候,有三名在战斗中失败回不去家乡的军人在这里安定下来,罕萨王国由此开始。直到1891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他们延续着罕萨王国,独立生活了2000多年。位于山坡上的王宫是在400年前建设的,据说直到1950年里面还住着国王。
因此,罕萨人的容貌和巴基斯坦人有些不同。蓝色的眼睛,白色的皮肤,褐色的头发,是波斯人的样子。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种族,坚持只和罕萨人结婚。虽然生活比较贫困,但也许是因为悠闲宽大的心态,现在到罕萨任何一个地方去,人们都很亲切。
罕萨地区在英国作者詹姆斯·希尔顿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被描写成为香格里拉(世外桃源的意思),而且这里还以日本动画电影《风之谷》的地形背景而闻名,日本游客尤其多。我们坐着吉普车游览了罕萨地区,以及附近的洞底、伯苏地区。流经各个村子的罕萨河上有一座悬桥,虽然看起来过桥非常危险,但当地人就像飞一样很快就过去了。
在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平和地结束一生
罕萨的长寿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因为生活在高山地带,所以心脏和肺都很强健,而且几乎没有癌症、心脏疾病以及此外的任何退行性疾病。年过百岁的老人也很健康,80~90岁的老人大部分体力都很好,可以在地里干活。而且据说他们大部分都会在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平和地结束一生。
因为这样的现象是极其少见的,所以很多学者都一直在研究罕萨的长寿老人。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主治医师、创立了美国心脏学会的美国国立保健院著名心脏专家怀特博士就是其中之一。1964年他曾经亲自带着心电图检测仪来到罕萨地区,以90岁到110岁的25位老人为对象进行了血压、血中胆固醇、心电图等的检测,他的调查结果是,没有一个人患有心脏病。
我们夫妻俩参观了BALTIT城之后,在下来的路上偶然遇到了在卡里马巴德保健协会工作的海厄特先生,并被邀请到他家里去。海厄特先生用红奶茶、罕萨面包、桑葚招待了我们。红奶茶是在红茶中加入牛奶的饮料,据说并不是罕萨的传统饮料,而是从英国引进的。罕萨面包是海厄特先生的夫人在家里亲自做的。院子里种着桑葚树,海厄特先生的夫人在树下面铺上垫子,让上小学的儿子爬到树上去摇晃树枝。他们就是用这样晃下来的桑葚招待了我们。
海厄特先生结束了在卡拉奇的教师生活,回到故乡罕萨,在保健协会和学校做着志愿者的工作。据他所说,罕萨村中住着884户、4000多人。我问他关于罕萨王国的情况,他说:“直到1974年成为巴基斯坦的领土为止,罕萨王国持续了数千年,因此罕萨人对于罕萨王国有很强的自豪感。虽然王族已经把大部分曾经属于他们的土地都分给了一般老百姓,但现在还保有着罕萨地区近一半的土地。他们仍然受一部分罕萨人的尊敬。”接着他说了一些关于他现在的工作地卡里马巴德保健协会和长谷川纪念学校的故事。
1991年,世界闻名的日本人长谷川在攀爬这里的乌尔塔峰时意外死亡。他的妻子依照丈夫的遗言在这里建了学校。这个学校现有300名左右的学生,向贫穷的孩子无偿提供学费、书、书包、校服等。目前共有八个年级,据说有计划继续建立高中,扩大规模。当地不仅凭靠长谷川夫人和日本人的捐款建了学校,还进行了健康、文化、水质改善等事业。不知是不是因为长谷川的故事的影响,当地很多人看到我就以为我是日本人,亲切地用日语跟我打招呼。
和海厄特先生交谈的时候,获得了不少有关这个村子的长寿老人的信息。据他所说,这个村子的最高龄者是Bubul老爷爷(100岁)。在海厄特先生给我们介绍的孩子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Bubul老爷爷家,老爷爷是伊斯兰教信徒,我们去的时候他不巧正在寺里做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