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会干的事、能够干得来的事我们都有信心,这是必然的,大家都有体会。因为我们曾经干过它,心里有底,就是说成功使人增加信心,当你面对着需要记忆的课程时,首先你一定不要有畏难情绪;然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实际出发,先记一小部分材料,比如记外语单词,先学5个,用心去记,反复几次,谁都能记住,测验一下发现自己能得满分就是一个小小的成功。每取得一次好成绩,就会增加一点信心,能记住5个单词,再增加到记10个,循序渐进地使自己获得成功。培养信心的同时也要注意记忆方法,遵循记忆规律去学习,这样就容易获得好成绩。对于记住的东西要及时复习,才使你越记越多。只要你有一次考试获得成功,就能大大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培养信心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回忆过去成功的经验。
每天入睡以前,用5~10分钟时间做这种练习,比如:“上小学时,我用一天时间就背下来全班同学的名字。”“有一次复习外语.我把书里的单词都背下来了,结果,考试得了100分。”也可以回忆微小的成功:“明天的电视节目预告我都记住了”、“昨天我背了20个单词,一点也没错。”只要是成功的事我们就会坚定自己的信心,从而理出最有成效的头绪来,不知不觉增强了自己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反复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在考试前,你可用1~2分钟来稳定情绪,在头脑中浮现出成功的经验来,然后想到“上次我就记得很好,这次也一定能记住”。这样,你就会有条不紊地提取你记住的知识,就很少出现想不出来的现象。
二、 记忆来自心灵
记忆时的意图
为加强记忆力,过分讲究记忆技巧而忘记常识也是不可取的。现在提出“意图’这一问题。当你想要回忆某个单词,而忘得一干二净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时,其真正的原因可以说是你当初没有想要记住的意图,你回想一下,以前学习英语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意图记单词的呢?例如:在学习语法、记关系代词时,一般总是注意翻译的意思或关系代词前有无句号区别,而没有准备去记住它前后有什么单词,同样,在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而学习时,也过于注意如何翻译,而没有注意每个单词,有时甚至不想去考虑每个单词的意思,甚至想把别人翻译的文章完完整整地记住用来对照自己学习的文章。
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无论能背诵多长的文章,你的记忆力一点也得不到提高,因为这样完全违背了心理学上的记忆规律。
要记住某个单词,首先必须对它产生印象,在心中做个记号,这就是前面叙述的“识记”或“留下痕迹”。当你忘却某个单词或某件事物时,首先请您想一想你在接触该单词或该事物时,记忆的意图是什么?记忆的意图很重要,因为要增强记忆力,必须先有一个明确强烈的意图至关重要。有这一点,在记忆别人的面貌和姓名时就能记得最清楚。记忆别人的面貌和姓名的方法,任何学校的课程中都没有,也不是学习的内容。因为,一般人如果没有思考记忆的意图,也就容易忘却别人的姓名和面貌。教育心理学着名教授桑代克做了几次实验,测试了记忆的意图对记忆效果的作用,在一次实际中,命令第一小组的学生仅仅写一连串的单词和数列;命令第二小组不仅要写单词和数列,而且要记住。结果哪个小组成绩好呢?当然是第二小组。这一点你也许已经明白。桑代克教授的实验结果,我们从日常经历中也可以体会到。发生某件事时,如果努力使之留在心中就能记住。感情好的夫妇总是不会忘记结婚纪念日。
记忆的效果和记忆的目的有密切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记忆的效率就越高。弗洛伊德这样说过:“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人们所记忆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所忘却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忘却的事物。”
从材料保持的数量来说,有目的的记忆记住的多,盲目记忆记住的少。有目标的记忆就是有意记忆,由于事先有预定记忆目标,并且能运用一定记忆方法,记忆效果自然要好得多。例如,去观看文艺汇演,如果要求你看后发表评论意见,撰写评论文章,这样你对每一个节目的情节、构思、主题以及表演的艺术水平、演员的表现技巧,就得认真观察分析,不能马虎草率,当然,保留在你头脑中的材料是会很多的。可是,如果你只是以一般观众身份看文艺汇演,无评论任务,你自然不会那么用心费神地去看每个节目,这样对演出的记忆就差得多,记忆的准确性也不会那么好。
从材料保持的时间来说,目的明确的记忆持久,目的模糊的记忆短暂。经验证明,记忆的持久性,即记住了的东西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记住它们时,是想长期记住还是短期记住。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那么,具有长远学习目标的,学习一般比较扎实,成绩稳步上升;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为了取得某种荣誉,或为了避免家长责备,没有远大的学习目标,只有短暂学习目的的学生,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取得良好成绩,但时间一长,成绩就会下降。许多学生还有这样的体验,为应付第二天老师提问而记住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你希望记忆时间的长短不同,在记忆时有意无意动员起来的记忆能力也就不同。
从材料保持的质量来说,有目的记忆的知识较为系统,而无目的记忆的知识较为零散。许多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表明,如果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很难记住一种有系统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读小说,看电影,听广播,参观展览,和朋友闲聊,当时并没有记忆意图,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可在不知不觉中却记住一些东西,其中有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甚至会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田而终生难忘。
但是,这些无意识记忆保持的知识,无论怎样生动,怎样鲜明,怎样牢固,毕竟只具有片断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无目的无意图的记忆,完全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强弱,不可能形成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它常常使最重要、最有价值、最值得记忆的东西置于脑后,而把没有实际意义的知识记住了。有系统的知识是不能随意地、盲目地、偶然地记下来的,它需要有计划地看书或接触事物,有目标地去记忆许多必须记住的东西。这也就是说,无意识记忆的知识比有意识记忆的知识在质量上要差得多。
为什么目的明确会提高记忆效果呢?这是因为,有了确定的记忆目标,可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它,也可以凭借语词信号向自己提出要求:“一定要长久地记住它!”
记忆目的要明确似乎是个简单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不少的人往往做不到。他们看书学习完全没目的,仅仅凭兴趣,碰到什么学什么,遇到什么记什么;有的虽然有目的,但不够正确,或是为了应付老师提问,或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为了炫耀才华,显示自己……这样,事情一过去,“记住”的知识又都忘了。这告诉我们,影响记忆目的的条件很多,只有把握了这些条件,才能做到目的明确。
责任感对明确记忆目标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庆“铁人”王进喜头脑中对各国石油发展情况记得很牢,他经常带着一个小本子,所到之处总是细心地搜集这方面的情况。这是因为他有尽快把我国石油工业搞上去的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前苏联杰出的革命家斯维尔德洛夫,能够准确地记住上千个党的工作人员的性名、相貌、个性和其他有关特征,有人称他“头脑好像一个登记分配科”,列宁也曾高度赞扬过他的记忆力。这是因为他具有高度的事业心。
需要知识的迫切感对明确记忆目标有直接的影响。学习中遇到了疑问,同学间争论不休,谁都想把问题弄明白搞清楚,这时的目的既具体又明确,人们无论看书,听学术报告,学习文件,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都很仔细,想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很自然地把“找答案”作为记忆活动的目标,一旦发现能够解决疑难、统一分歧的材料,会立即牢牢记住。
记忆对象的重要性对明确记忆目标也有很大影响。哨兵记口令很准确,情报人员记接头暗号很牢固,因为口令和暗号关系重大,不容许记不准记不牢。阴天出门人们常常忘记带雨伞,因为这顶多是挨淋,所以并不把它时刻放在心上。
目的又有长远的与短近的、伟大的与平凡的、一般的与具体的之分,它们都是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的。我们要具有远大理想,把当前的学习和未来联系起来,从而具有长远的伟大的一般的学习目的,以提高学习记忆的质量。
同时,我们还要具有短近的、平凡的、具体的目标,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记忆任务,确定“记什么”。“记多久”和“记到什么程度”。有的材料要逐字逐句地记忆,有的只需记住梗概内容,有的要严格记住材料的顺序,有的则只要着重理解就行了。充分运用这个规律,避免盲目的、随意的学习,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学会遗忘
人类研究记忆与遗忘规律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找到其规律,其成果首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知道的。但是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换句话说,遗忘的量同经过的时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研究过这个问题的是19世纪末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把实验结果绘成图表,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他用三个希腊字母构成“无意义”音节,以此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中作记忆实验时,使用有意义的词如人、语言、松、男人、俏皮话、树梢等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即使是同一个词也会在个人之间引起不同的联想。如用无意义音节,对什么人都是无意义的,所以唤不起联想。
他所使用过的无意义音节是PIJ或CAZ或VEC,在两个辅音之间加上一个元音,由三个字母构成音节,使发音容易一些。
把这些无意义音节八个作为一组,共分八组,把自己作为被试者,测定完全记住所需时间。其结果是用了约1000秒。而过了20分钟之后,把同样内容再反复记一遍时,缩短为420秒。就是说快了580秒。这个快的时间,用百分率表示它就是“省时率”。所以20分钟之后的省时率为58%,反过来说,“遗忘率”为42%。图表表示从20分后到31日之后的遗忘率。
由此图表可知,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一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就是说一周以后也好,一个月以后也好,为了恢复最初时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之80%左右即可。
这件事还告诉我们,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要想防止它,必须尽早地加以复习。
遗忘既不是记性差的标志,也不是记忆效率低下的原因。相反,它是良好记忆力所必备的重要机能之一。正确遗忘等于想起了一半,为了确证遗忘不是“恶”,而是正常记忆功能所必备的机制之一,我们不妨来大致地分析一下遗忘的认识功能。在此必须指出,遗忘是多种多样的,有无意的(即消极的)遗忘,也有积极的遗忘,即有意地排斥信息。就记忆力训练而言,有意义的只是有意的即有目的的记忆工作,所以这里只谈积极排斥信息的问题。为了弄明白积极遗忘的机理和功能,必须将实际上绝不会忘记的信息和有可能忘记的信息区分开来。例如自己的名字、地址、同事和亲人的相貌等等,我们是绝不会忘记的,因为这类信息是我们极其需要的、经常要使用的,因而也不断地得到重复的信息。这类信息是永远不可能从自觉记忆中排挤出去的。
但是自觉记忆的容量又是有限的。对于那些虽然很重要。但并非天天要用的信息,我们必须设计保持在记忆中,而在保持的同时又要避免自觉记忆负担过重。我们的记忆力具有一种有效而合理的手段--积极的遗忘--来执行这个任务。这种遗忘的功能就是将这种信息排挤到潜记忆(即不自觉记忆)里去。在这种遗忘中,信息当然就不会被摈弃,即不会从记忆中消失,而只是转入潜记忆里去;当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使它返回到自觉记忆里来,也就是说,还可以回忆起来。进入潜记忆中去的信息不同于从瞬时记忆中消失的信息,它一般是不会消失的。它也不同于那些记得不够牢的或者由于使用得少而受排斥得厉害的信息。遗忘的真正原因多半在于自觉记忆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而既然自觉记忆能力有限,人脑就必须具备一种避免自觉记忆负担过重的保存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遗忘。这种机制使人脑能够把信息从自觉记忆中转移到潜记忆里去,从而腾出地方来接受那些不断地进入脑子的、既极其需要而又随时都可能要再现的信息。这样,人脑就能够积存大量的信息而又不使自觉记忆负担过重。因此,积极的遗忘并不是“恶”,不是记忆力差的标志;相反,它是使人脑获得记忆高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真正的“恶”不是这种本来意义上的遗忘,而是不善于运用遗忘。是对遗忘运用不善在妨碍着我们迅速而准确地回忆忘却了的东西。如果我们学会了自觉地运用遗忘机制,就能大大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当抛弃对遗忘的恐惧心理和成见,换上这样一种思想,即:正确地运用遗忘机制等于记起了一半。由此可见,在记忆力训练中不应当在设法避免或克服遗忘上耗费心血,而应当为学会熟练运用遗忘而多下功夫。
在进行积极的遗忘之前,首先必须确定什么样的信息应当遗忘,而什么样的信息不应当遗忘。记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步工作。首先,不重要的信息根本就不应当记住。这种信息应当尽快地摈弃,没有加以保存以备再现的必要。
另一种不应遗忘的信息是极其重要而且经常要用的信息。这类信息要永远保存在自觉记忆里,以备再现。因此,这类信息要永远“随身携带”,以备“随手拈来”使用。
为了做好这种选择工作,要懂得自觉记忆中的信息一般要具备三个特征:
①极其需要。
②使用频繁。
③看作从潜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工具。
虽然极其重要、但是并非经常要用、与你当前的活动无关的信息,应当保存在潜记忆里。也可以说这类信息是要暂时遗忘的。
与自觉记忆相比,潜记忆的容量要大得多,其负担过重的危险也小得多。因此要尽量多往潜记忆里装信息,而让自觉记忆保持轻装,以便于接收最重要的信息。回忆的效率不是首先取决于自觉记忆中的信息的数量,而是首先取决于它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