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继承大业,根据《史记》的说法,是伯益把位置让给启了,而根据孟子的说法,是伯益被启架空了,如同舜帝与禹王当初分别对丹朱和商均做的那样。但是,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继承,不发生点什么事,比如打个仗什么的,似乎并不太合理。毕竟,当初黄帝开创男权时代的时候,可是打了大半辈子的仗。
财货私有,奴隶私有,权力也被一家霸住的阶级社会初步形成,应该说,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多的。先不说启违背了禅让制度这么一个大事,即便是禹王,当初建起了双层城墙就已经引起了很大的不满。但是不满归不满,当初禹王尽收天下铜器,现在诸多不满的部族实在是手里没有趁手的家伙什啊,不敢也无法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事情来。看来还是禹王当初想得周到,收尽天下铜器铸九鼎这招实在是绝,不知道后来的始皇帝尽收天下铁器这招是不是跟禹王学来的。
天下的铜器、青铜器,除了铸造出的那九只鼎,剩下的全都在禹王的族人手里。试问盟主宝座,除了夏后氏,谁能争撄?防风氏开会迟个到都被当做鸡给杀了,剩下的还有谁?
但是禹王绝对想不到,在自己百年之后,会有同族起兵反对自己的儿子启。曹植的那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在这里也非常合适。唯一不同的是,曹植诗里的意境是手足相残,而这里是同族相戮,即将登场的这个禹王同族是有扈氏。
《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有扈氏与夏后氏同为姒姓,如果按照氏族裂变的思路来追本溯源的话,它们同样是从一个姒姓的古老氏族裂变出来,有扈氏与夏后氏之间应该是胞族的关系。因为同为姒姓,在禹王发起的那场尽收天下铜器的活动中,有扈氏得以幸免,于是在接下来反对启的运动中,有扈氏也就有了足够的本钱。
关于这场大战的过程和结果,书上的记载都非常简单,但是笔者一直感到疑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扈氏出兵反对启的动机何在?换句话说,曹植与曹丕的手足相残,是为了争夺王位,那么有扈氏出兵反对启难不成也是为了争夺王位?又或者是为了帮助谁争夺王位?从能够查到的资料来看,有扈氏是因为对启违背禅让制不满,这才发兵讨伐的。言外之意就是,有扈氏出兵是为了维护伯益,换句话说,就是要为伯益夺回王位。但是,这又是为什么呢?作为同族,只有启上位才是对有扈氏最为有利的,为何有扈氏非但不帮助启,反而为了维护伯益而去讨伐启呢?在最为关键的时刻,有扈氏这一胳膊肘往外拐的举动,让人难以费解。如果有人试图用“匡扶天下,维护正义”这八个字来解释的话,那笔者奉劝您一句:回家洗洗睡吧,别再出来祸害祖国的花朵了。
如果说,有扈氏发兵讨伐启真的是为了维护伯益的话,那么,在有扈氏与伯益之间,一定也建立起了一个联盟,而且这个联盟比有扈氏与夏后氏之间胞盟还要紧密。细数一下,比胞盟还要紧密的联盟,就只有母(父)子盟和婚盟了。伯益来自东夷地区,他与有扈氏之间不太可能是母(父)子盟的关系,那么就只有婚盟了,伯益与有扈氏之间结成了紧密的婚盟。当然了,伯益与有扈氏之间建立了婚盟关系,只是笔者没有逼格的梦话,大可不必相信,或许姒姓氏族原本就不团结,而又善于自相残杀呢?至于婚盟为何会比胞盟还要紧密,我们参考一下汉朝的权力更迭就知道了,新上任的皇帝所信任的人,不是自己的娘舅,就是舅哥,能轮到自己兄弟的时候是很少的。
有扈氏与夏后氏之间的大战,一共进行了两场。第一场战斗,启的部队败给了有扈氏,这次战斗的失败,直接导致启离开了权力的中心。权力是让人迷恋的,特别是曾经拥有过之后,如今却又失之交臂,那种感觉是非常难受的。在与有扈氏的战斗中吃了败仗,启非常的不甘心。在战前的实力对比中,无论是领地面积,还是武器装备等方面,启都不弱于有扈氏。而在人数上,启还占有很大的优势,在综合实力占优的情况下还吃了败仗,启认真地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功夫不负有心人,失败的原因被启找到了,相应的对策也制定了出来,为了重新回到权力的中心,启的雄心彻底激发。从此,启短暂告别了原先那奢靡的奴隶君主生活,过上了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在内政上选贤任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积聚了足够的力量之后,终于又有了一战之力,于是启纠集大军讨伐有扈氏。大军进发到甘地(今河南荥阳地区附近)的时候,启对六军将士做了战前动员,这就是著名的《甘誓》。在战前动员中,启首先宣布:有扈氏违背天地常规正道,我要代替上天来惩罚他。紧接着,启重申了战术安排,战车左边的射手要从左边射击敌人,车右的剑手要从右边击杀敌人,驭手一定要保持车马阵列整齐,否则就是不服从命令。最后,启宣布了战场纪律:对于服从命令,表现突出的,我会在祖先神灵面前奖赏他;不听从命令的,我将会在社神面前杀掉他,而且还要把他的族人贬为奴隶。
启的这个战前动员很重要,不仅把对手放进了非正义的行列,而且强调了自己是代替上天行使杀伐的权力,把己方的讨伐行为放进了正义的行列,做到了师出有名。还做了有效的战术安排,最最重要的是,战场上自古就讲究的赏罚分明,启也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充分调动了部队的战斗积极性。
三代时候的军队编成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军队俗称子弟兵,顾名思义,兵员基本都是来自最基层的农工子弟。而在三代的时候,军队的成员基本都是来自奴隶主阶层,最底层的民众是没有资格加入军队的,这是事实,绝不是笔者在胡编乱造。至于原因,笔者可以列出两点,第一,那个时期还没有常备军的概念,当需要打仗的时候,武器装备都是参战者自备。而无论是锻造金属兵器,还是制造战车,都需要消耗数量巨大的财货,不是普通民众能够承担得起的。第二,那个时期最重大的两件事就是祭祀和打仗,这两件大事都是由奴隶君主亲自主导,一般的平民都是没有资格参与的。所以,奴隶君主带着一帮奴隶主去打仗,这个时候赏罚能够分明就显得尤其重要,不然的话,他们有什么理由在战场上玩命呢?
这场战斗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有扈氏大败。自己取得成功的经历,往往也会成为掣肘别人的重要经验。启曾经有一个扩军备战、并最终翻盘的机会,启绝对不会再留给有扈氏这么一个机会。于是,启将有扈氏全族都贬为奴隶,世代为奴,终生放牧。彻底解决了有扈氏的问题之后,世界一下子变得安静了,启重新回到了权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