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就用的赚钱秘诀
为什么赚钱要学温州人?因为他们的创富故事,不是摇不可及、高不可攀的,而是发生在身边普普通通的故事,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也是有人能够学得会的。
温州人能够赚钱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当初,因为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恶劣自然条件,温州人养家糊口都不容易,更别指望发财了。因此想活命的温州人宁愿掉头,也要创业。为了创业,“三无”的温州人选择了“五低”这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创富之路。“三无”就是温州人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五低”就是他们创业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产业层次低、企业组织形式低。
温州人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呢?没有本钱,就从生产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之类的小玩意入手;没有技术,就“偷师学艺”。靠模仿起家;没有市场。10万推销大军就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打开全国各地的市场。因此,温州人能够迅速创业并取得成功。
按照某些理论看来,因为温州经济“低级落后”。温州人的成功看似非常“不合常理”。但他们的创业之路却符合了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以及发展阶段的要求及特点。因此,他们开始起步时,小企业、小商品、家族化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此外,温州独特的创业模式最具操作性,也最容易学习模仿。一是因为他们创业前都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二是因为他们没有资金与技术照样白手起家。因此让人们感觉他们的创业史是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们好象亲切的邻居,是身边的榜样。他们的赚钱故事是可以模仿、可以复制的,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得会的商业教科书。
(一)想当老板的普通人
“家家有项目,家家有老板”、“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人人都想当老板,这就是温州人取得成功的巨大的动力。
温州人的老板情结
今天的修鞋匠可能就是大老板,不要以为修鞋匠胸无大志,其实他们是在进行资本与经验的积累,明天可能已经在开店办厂了。1983年,在西北大学的校门口,一名大学生到修鞋摊上补鞋,发现补鞋的是温州乐清的一位姑娘。大学生怜香惜玉似的说:“一个姑娘家给人修鞋不怕人看不起吗?”姑娘反唇相讥道:“一个大学生穿着破鞋不怕人看不起吗?”“你以后打算干什么?”“当老板。”“你没有钱怎么当老板?”“我这不正在挣钱吗?”修鞋姑娘的愿望是当老板,这是所有温州人都有的老板情结。
有一个很有名的民间顺口溜: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子小等等。如果要增加一句话,那就是“不到温州不知道老板有多少”。
人在贫穷的时候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不去设法投资、理财,其结果当然是永远没有钱,除非有天上掉馅饼。另一种选择是设法去理财、投资。不但摆脱贫困还要发大财,做老板。
创业有这么一些好处:具有独立性,“自己当老板”滋味很爽;赚更多的钱;没有下岗的担心,是30岁退休还是80岁退休,自己说了算;能为家人、亲朋好友提供就业机会;有成就感。具有“挑战性”,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当然创业也有很多弊端:收入的不稳定,这个月可能赚3万元,下个月可能赔1万元;市场竞争激烈,责任繁重,创业者往往身兼数职,例如推销员、采购员、杂务员、设备维修人员等全一个人承担;工作的时间长,甚至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体会人生的时间少;财物损失,所有的损失都是老板自己身上的肉,这种感觉太直接太刺激:受到很多法律、法规的限制。容易惹麻烦。不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不仅赚不到钱,可能还有很大的麻烦;最后当然是失败的风险,有可能损失所有的投资。一无所有,从头再来。有的人不敢创业,是因为他们老是夸大创业的危险性和风险,生怕创业会使自己的成本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所以不敢投资。而温州人敢于创业,是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创业的好处,由此来激励自己的信心。并且做好了失败的最坏打算,即使失败,大不了又从弹棉花重新开始。
黄中超在20世纪80年代,不安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离开了乐清老家只身北上,踏上了东北这块充满传奇色彩的黑土地,推销一些乐清产的电器。
一次聚会上,几个朋友谈笑间随口说了一句:“酒店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吃饭,开家酒店肯定赚钱。”就是这么一句话,让黄中超真地拿出创业时所赚的100万元,在沈阳开了温州人的第一家酒店——温州大酒店。
由于对酒店行业一窍不通,经营1年后,他把100万元赔了个精光,辛苦近10年的积蓄也付之一炬。但黄中超很快从消沉中重新站了起来,从新返回他的老本行,继续耐心地经营着机电行业,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地房地产行情“涨”声一片,黄中超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机,成立了中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他吸取了经营酒店时贸然跟进的教训,先谨慎地涉足一些小项目。经过几年的观察和实战,黄中超逐渐熟悉了这个行业的市场行情,摸清了其中的运作规律。近几年,黄中超的公司发展越来越快,项目越做越大。
大小老板多如牛毛
如今,温州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占了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8.8%,工业产值占了96%,税收占了70%,外贸出口占了95%。全市拥有20多万个体工商户、13万非公有制企业。温州在全国各地经商的有15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0%以上,还有50万人左右分布在世界各地。由此可以看出“温州人人当老板”这句话名不虚传。
现在温州无疑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一夜之间会诞生十几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年以三位数的速度猛增。谁也不知道这个深藏在浙江南部山区的城市,民间财富到底有多少?大小老板究竟有几个?
温州有这样一个景象:家家有项目,家家有老板。听起来让人不太相信,但并不夸张。“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渗透到了温州人的骨子里。人人想当老板,这是温州人取得成功的巨大动力。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套用这句话就是“不想当老板的温州人不是真正的温州人”。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愿望,让成千上万的温州人背起行囊,天南地北地闯四方,寻找当老板的机会。为当老板,他们甘愿冒险。
温州人的老板有大有小,大的如正泰的南存辉、德力西的胡成中等人,年营业额在几十个亿,个人所得税也成百万在上缴。小的如开个理发店、杂货铺,夫妻俩自己进货,只雇一两个营业员,自己就是小店的老板。而在温州人的观念里,店无论大小,但都要自己做老板。都希望自己做老板,做老板是他们的目标,因为做老板和当雇工的感觉不同,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温州人宁愿做只挣1万元的老板,不愿做年薪10万元的总经理。因为做老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生意作大作强,作到几十上百亿的规模。不受其他人的限制,何况当老板在精神上有一种优越感,人格上更独立。能自己做主,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千,赚了有成就感,赔了有刺激感,在这赚赚赔赔当中玩的就是心跳,虽然惊心动魄,但能欣赏倒波澜壮阔的人生。这是不同年龄的温州人共同的追求。
“宁为鸡首,不为凤尾”,是温州人想做老板的深层原因。“鸡首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温州人几乎个个想做老板,他们几乎没有“找工作”、“就业”的想法,只有“找生意做”、“当老板”的念头。
一个温州人说:“在温州,即使你做了微软的CEO、IBM的总裁,都还不如一个小卖部的老板‘值钱’。”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是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温州人对老板情有独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为自己干,哪怕“事业”再小,但因为它是自己的,干起来才有劲,才能全身心投入。
因此,温州人人人都想当老板。现在,在温州打工的几乎都是外来人口。温州人即使在工厂当管理干部,下班时一定要换下制服才走出工厂,怕被别人知道是在给别人打工而没面子;就是那些暂时打工的温州人,今天是打工仔,明天就会争取人股,后天则可能成为行业中的竞争对手。正是这种人人想当老板、自己创业的精神,共同努力把温州推向全中国最富有的城市。
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
也许温州人打工有的的确是被逼无奈,许多大老板没有文化和学历,给别人打工也许只能当一辈子的打工仔。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一位农家老太太看到了一个赚钱机会:收购兔毛。老太太坐不住了,可她大字不识一个,普通话不会说一句,怎么办?于是她请人帮忙写了两张纸条,分别放在左右两个口袋里。一张是:我是温州平阳人,请帮我买车票;另一张是:我收购兔毛,每斤多少钱。就凭这两张小纸条,老太太做出了许多年轻汉子都不敢做的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赚了十几万元钱。这绝不是天方夜谭。
类似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大老粗办企业、小皮匠办工厂、白手起家创大业、不会外语的老太太敢出国创业……有温州人这样自我调侃:“我没有学历、没有专业技术,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这不是温州人的无奈,而是恰恰说明了温州人个个都想当老板并不只是耽于幻想,而是凭借其胆识与行动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就因为温州人有强烈的老板情结和致富欲望,使得他们非常勤劳,敢于冒险,勇于闯天下,即使在艰苦的地方,也能寻找生机,生根发展。像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就是由补鞋、做小买卖起步的。为了创业,他们挤过火车,睡过阁楼,吃过方便面。经历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有一对温州夫妇早年到意大利闯天下,两个人在一家皮包加工工厂打工,一个每天面对的是数不尽的皮革;另一个则是一天要洗14个小时的盘碗。虽然如此辛苦,但自己当老板的梦想就从来没有丢掉,而且激励着他们共同前进。
为了可以更多的接触老外,有更多学习外语的机会,趁机积累更多的社会信息,洗碗的选择了跑堂,外语从结结巴巴变成了地道流利,打工的则替一个亲戚做推销。经过两年的积累,他们开起了一家工厂,一个在家做箱包,另一个则专门负责接单送货。在紧张而幸福的生活中,夫妇两人怀着共同的理想,彼此勉励:努力、奋斗!
奋斗了5年之后,一个大客户建议他们代理名牌服饰,因为他们的所在地米兰是世界时尚之都。虽然在时装之都做服装生意这事他们从来没想过,不过还是慎重的对待这个建议,并且做了详细的分析。在米兰有10万华人,12万亚洲人,而且每年还有200万的旅游人士,所以代理名牌服饰,只要有好的产品和客户群,生意应该没问题。
机会来了,夫妇二人将几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在米兰市中心租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店面,他们的第一个名牌商店就开业了,专门代理范思哲、华伦天奴、乔治等名牌。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与亚洲及中国大陆的旅游团签订了协议,他们的商店被定为指定购物商店,在华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夫妇俩的老板梦终于梦想成真了。
为了圆自己的老板梦,温州人就是这样尽量抓住一切机遇,见缝就钻。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有钱赚,就甩开膀子大胆干。
温州人靠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靠他们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靠他们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靠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精神,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
有专家归纳得好,温州经济是温州人的经济。温州经济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温州人有着可贵的独立自主意识与强烈的创业欲望,简单点说就是老板情结。在温州人的词典中,没有“下岗”二字,他们把“下岗”叫“站起”。即从原来的岗位上站起,换个位置再创新业,不找政府,靠自己。谁要找政府,吃救济,会被人耻笑的。人们说,外地人下岗找政府,温州人下岗找市场。温州人的口头禅是“我要干”,而不是“要我干”。这里面的区别可是太大了,从被动的被人支配,到主动的支配自己,可以说不仅仅是能力的转化,更蕴涵着无限的商机和财富。他们说,自己的事找别人干什么,自己干不行么?这就是温州人!
(二)1+1>2
温州人喜欢合作,善于合作,追求双赢。他们有钱大家赚,结果是大家都赚了钱。
合伙创业容易成功
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各人强调合作正误。人人都明白1+1>2的道理温州人也这样认为,并且身体力行。让我们看看不合作的结果。有两个饥饿的人,遇到了一个慈祥的老人,甲要了一篓鱼,乙要了一根鱼竿,然后就各奔东西。甲将鱼吃完后没几天,还是活活饿死了;乙想去海边钓更多的鱼,结果还没走到海边,也饿死了。
如果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一起去海边钓鱼,那会怎么样呢?两人先吃甲的鱼,到了海边后,乙钓鱼再让两人吃。如此不仅不会饿死,说不定,两人还会从钓鱼发展到捕鱼,到最后成立渔业公司呢!
这个故事说明:人心齐,泰山移。合伙创业是一种容易成功的创业方式。合伙创业、联合投资是温州人经商的优秀传统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温州人完成了原始积累,他们就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自发地搞起了股份合作,而股份合作的结果又加快了他们的资本积累。
温州人面对一个巨大的投资项目,一个人没那么多资金的时候,就是通过大家合作,共同集资,来分享大蛋糕。几年前,有一位温州老板到四川考察,决定投资兴建一座自贡温州商城,资金需要3亿多元。虽然他自己没那么多钱,但他组织了60多位老乡共同集资,将这个项目很快拿了下来。就是采取民间资本股份制形式,他在四川先后投资建起了乐山温州商城、三台温州商城、营山温州商城,这些商城的开发兴建,又吸引来了几千名浙江商人以此作为阵地,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他们相互协作,在巴蜀之地,形成了一股很有气势的温州力量。
温州人联合投资,钱不够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对于许多项目,一家独自做,钱也够用。在无奈之下才选择与人合作。
而温州商人则是在骨子里有那种“生意一起做,有钱大家赚”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温州商帮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都说同行是冤家,可是同一个行业的温州人,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也特别好,彼此之间能帮上忙的一般都会帮忙。比如有顾客到某店里买一开关,该店里没有,于是老板打个电话给另一家温州人开的店,对方就会很快地送来,赚的利润两家平分,这种经营方式既可节约资本也很灵活。还能增强温州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