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情境中,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有的人在高谈阔论别人所遭遇的危机时,往往显得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可是当他成为当事人时,在危机中的所作所为未必就能达到自己描述的那种场景。
究其原因,是危机对当事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的活动无不与其相关。简单来说,奥运冠军并不能每次都达到自己的最好成绩,除了客观的外部比赛条件外,心理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可能他看见一个对手状态正好,会害怕自己究竟会不会被对方打破自己的记录;也可能他是一个势头正猛的新秀,比赛前雄心勃勃,要打破以前的世界记录。这一系列心理活动都导致了人身体素质的改变,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危机管理措施,我们需要详细分析危机中当事人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危机情境中的人
个体危机反应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人对危机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比如对待SARS,有的人平静坦然、镇定自若,善于应付;有的人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危机反应程度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人的个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有关、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反应。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
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
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
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对于大部份的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用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会逐步恢复。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
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听信传言,出现超市抢购,哄抬物价,犯罪增加等。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害的困难,还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新的恐慌源。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例如,SARS期间,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泛,既包括发病者、疑似者,也包括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家属、被隔离者、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不愿公开就医的人和对“非典”有担心恐惧的普通大众也需要心理上的援助。
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例如,对于SARS疫情,心理专家能够提供的心理干预方式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两个方面。危机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危机心理发展有特殊的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心理支持性团体在危机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SARS流行期间为避免交叉感染,需要尽量减少人际互动,所以电话咨询、媒体问答和网络咨询就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不过,在危机后期干预工作中仍然可以使用、也应该使用探讨辅导策略,运用群体动力,协助人们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留下的心理问题。
(第二节)危机中人的心理和生理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人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人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人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人经历的事件本身。
当人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如突然听到北京爆发非典,亲人得了“非典”,医护人员感染“非典”,非典患者骤增等消息后,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恐惧和焦虑。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第三节)案例分析:危机中的心理干预
“我知道你是‘那个医院’的啦,你是治‘心病’的。”5月10日,当穿着厚厚隔离服的郭红利,第二次走进北京地坛医院那间SARS病房时,一位职称为“主任医师”的非典患者李山说:“咱们是同行。不过,我现在没有心理问题了。”
“那个医院”指的是北京安定医院,一家以治疗精神病闻名的医院。在北京的俗语里,“把你送进安定医院”,意味着“你精神有毛病”。
在非典医院,郭红利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从隔离的驻地走到被隔离的医院,到医务科报个到,问问有没有重点病人,然后穿隔离服,进入SARS病房。看望几个病人后,坐在他们的病床前交流。“在病房里我没法看表,常常出来时已经过了中午。出病房后,我会开医嘱,给一些需要服抗抑郁药的病人增减药量。病房里的东西不能带出来,我也没法做笔记。晚上,我要凭记忆,把病房里的谈话记下来。这是少有的临床资料。”
进SARS病房,和SARS病人“聊天”,是这位心理医生的工作内容之一。
郭红利对李山说:“那天我不是来给你看病的,我只是觉得你一个人住一间房很孤独。现在你有病友了,看样子也精神多了,我为你高兴。”
李山,是郭红利进病房第一天看望的病人之一。郭医生说:“他的职称比我高,还带着医学硕士生。可是他被感染后,却一直否认自己得了SARS,躲在家里不肯治疗;被送来住院后,他说自己是学医的,知道这病没有特效药,说不如马上死了好,拒绝治疗。第一天见面,他问我,你说这病能治吗?我说,你的命已经保住了,只要你配合治疗。我们谈了各自的家庭、经历、人际关系,还有时事政治,很投机。我走时,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
郭红利说,这里的医生非常担心李山因为心理问题出意外。知情人士说,在北京一些医院,确实发生过非典患者自杀的情况,甚至有些非典疑似病人也做出过极端行为。黎丽的妈妈就是一家数口患病,丈夫亡故后自杀的。几乎是一夜之间,正在上高中的黎丽就变成了孤儿!
自杀,成了悲剧中的悲剧。据说,这促使政府做出了让心理医生进入非典医院的决定。
郭红利是在刚端起碗吃饭时,被紧急通知去开会的。“当时要求不许迟到,一去才知道要组织一支‘心理卫生队’,进驻各个非典医院。”
“我被分到了地坛医院,我打电话问自己何时到岗。地坛医院说,能快来就快来,这里问题多了:想自杀的,不吃饭的,不愿治疗的。”
就这样,心理医生郭红利带着两封心理疏导信来了。一封信是“写给战斗在SARS一线的医务人员”,告诉他们如何接受现实,如何学会放松和调整自己,如何学会寻求帮助,“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另一封是给病人的,他们称呼病人为“亲爱的朋友”。
“这个病太需要眼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