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非常高兴,回信说:“朝纲失统,群雄并起,龙争虎斗,天下终归于真龙之手。这大约是天命决定的兴衰之道。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都无法与今天相比。汉魏帝王秉受天命,作君王的人无不在中原。黄河出现洛书八圣人遵循它们兴起宏伟的事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没有不自寻灭亡的。隗嚣凭靠陇山的阻隔而亡国;公孙述据守蜀险而覆灭。这些的确是前代覆车之鉴。魏皇聪明,丞相忠诚贤能,可以和黄帝轩辕氏之时一比高低,能和历代王朝一比上下。我们秉皇命来征讨,早就向往着蜀地的美好,你们果然派出使者,告知好消息。你们这样做,不是由于人谋,而是天意如此。从前微子归顺周朝,被待为上宾。君子顺时而变,是天下大义;来辞谦卑恭顺,是以礼相亲,这都是前代贤哲归服天命的常典。作人主的,保全国家为上,破亡次之如果不是聪明通达的人,怎么可以看出王者之道呢?”
刘禅到了洛阳,被册封为安乐公。魏帝下诏说:“统治天下,以太平为上;治理国家,以和睦为高。过去,汉室失政,天下大乱。我魏太祖秉受天命龙兴出世,志达八极,顺天应人,夺得天下。那时,你的父亲因群雄纷争,天下大乱,占据了偏远的蜀地,几乎快五代了。我继承先辈的遗志,志在统一天下,四海归一,六军逞威于梁州、益州。你发扬明德,随时达变,恪守信誉,顺天应人,使天下人永享太平,岂不是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吗?你敬守皇命,尽心修德,也是为了遵守先辈的功业呀。”
当初晋文王司马昭派钟会攻打蜀国。邵悌说:“现在钟会率十万大军伐蜀,我认为,钟会单独出兵不堪重任,不如派其他人去。”晋文王说:“我难道还不懂这一点吗?如果蜀国被消灭后出现你所担心的情况,我该怎么对付呢?一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的大夫,不能和他们图谋社稷。蜀国战败后,蜀人已被吓破了胆,因此之故,不必担心。如果蜀国已经被攻克,其他的人都会被震慑住,不值得和他们图谋大事。中原的将士都不愿和钟会他们同心协力。如果钟会想造反,只能是自取灭亡。”钟会果然和姜维谋反。魏国将士愤起杀死了钟会和姜维。
到了晋朝末年,谯纵又割据蜀地。宋主刘裕派朱龄石伐蜀,声称从内水直取成都,却把老弱残兵派驻水口。谯纵果然怀疑是从内水发兵,把军队全部驻在新城待朱龄石来攻。而刘裕却给朱龄石等人以精兵强将,经由外水,直取成都,谯纵不战被擒。这就是蜀国被灭的情形。
魏嘉平年间,罚叔去世。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人上书请求攻吴。三人攻吴的具体策略不同,朝廷下诏请尚书傅嘏评议。傅嘏回答说:“从前吴王夫差战胜齐国,欺凌晋国,横行中原,最后却免不了姑苏败亡之祸;齐阑王开辟疆土,兼并别国,扩大地盘,却不能挽救失败的命运。善始未必善终,古代的这些事例都是很鲜明的验证。自从打败蜀国,得到荆州之后,孙桃志满意得,极其嚣张,相国宣王司马懿、文王司马昭最先认识到自取混乱必然亡国辱家的道理,精通国家能够大展宏图的策略。现在孙权巳死,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恪,假如他能纠正孙权的残暴除去他的虐政,使百姓免于苦难,在江东苟且偷安,享受新获得的好处,全国上下共识保全之策,有同舟共济的戒惧,即使最终不能保全,还足以延长寿命。现在有人想乘船渡江,在江面战斗;有人想四路并进,攻打敌军的城垒;有人想大军屯田疆场,观察动静,乘机行动,这三种想法都是攻打敌人的常用计策,但只有施行得当,方能成功;假若计策不当,必定留下后患。自从治军以来,已经作战三年了,不适于偷袭作战。敌军没有统帅,应撤退坚守。如果把战船列在重要渡口,坚壁清野,再纵横决战,恐怕很难取胜。敌军在江东为寇近六十年了,私立君臣之位,上下齐心共患难。假如诸葛恪能消除孙权执政时的弊端,那么吴国崩溃的趋势,还不可能马上到来。现在敌军设下罗网,又防守严密,间谍不能行动,探子也打听不到敌军情况。军队中没有探子,对敌情的侦察就不详细,如果大军轻率地兵临险地,这是希望侥幸成功得到封赏、不顾后果先战斗后取胜的办法,井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之计。只有大军屯田是最为稳妥的办法,出兵按照百姓的意愿,秋毫无犯,坐食粮草,不烦劳运输的士兵;乘机偷袭作战,没有长途跋涉的弊病,这是行军打仗的要务。安营扎寨逼迫敌军,巧妙愚笨的计策都得以运用,计策施行方知道是好是坏,战斗起来也才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敌情的伪诈可以得知。如果以寡敌众,战役频繁,士兵气力就会衰竭;以贫敌富,敛财过重,国内财物就会匮乏。
所以如果敌军安逸,我们就使它疲劳,粮草充足,就使它匮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后再派勇猛的大军威慑敌人,多施恩惠加倍招降敌军,多方用计,广设疑军,让敌军产生怀疑,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到第三年,再左右攻击,敌军必然土崩瓦解,我军坐等敌军分崩离析,成功唾手可得。
过去汉朝常以匈奴扰边为患,大臣谋士早朝宴罢,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大将主张征战讨伐,豪门贵戚主张和亲联姻,奋勇的战士想上战场施展全力搏斗。所以樊哙愿意率军十万攻打匈奴,季布当面指出出军的短处;秦将李信请求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果然被楚军打败。现在诸将要带兵渡过危险的江陵,孤军深入敌境,这也犯了樊哙、李信一样的错误。凭陛下您的圣明,大臣的忠正贤良,法令分明,士兵精练,采用稳妥全胜的计策,施展长远的战略抵御敌军,敌军的崩溃,是必然的。所以兵书说:‘不靠战斗而使敌军屈服,不用攻打而攻克敌军城池。’如果放弃了必胜之策,采用不可靠的策略,这是我所忧虑的事情。所以说大军屯田疆场威逼敌军的计策才是长远之计。”但朝廷不听傅嘏的话,命王昶等人征讨吴国。
吴将诸葛恪率军抵抗,在东关大败魏军。魏国后来衰落,让位于晋朝,晋太祖即位。王昶等人兵败,朝臣提议要贬黜有关将领。景王司马师说:“我不听傅嘏的话才到这个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将有什么罪过?”当时,雍州刺史陈泰征讨胡人又败,景王又向朝臣谢罪说:“这是我的过错,没有玄伯陈泰的责任。”于是魏国上下从此都很和睦,一心报国。
到了晋武帝司马炎当政时,羊祜上表请求征讨吴国,说:“先帝顺应天时,向西平定了巴蜀,向南与东吴讲和,使天下得以休养生息。而吴国又背信弃义,硝烟再起。运气虽然是上天授予的,但成就功业必须依靠人谋,如果不一次大举消灭它,天下一刻不得安宁。况且,这也可光耀先帝的功业,成就清静无为的德政。所以,尧攻打丹水,舜征伐有苗,都是为了天下安宁,百姓和乐。平定蜀国之后,天下人都说吴国也会一并灭亡,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正好一个周期,如今平定吴国的日子,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