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84000000014

第14章 论张伯行对朱学的传承与发展

王胜军

张伯行(1651-1725),河南仪封人,字孝先,晚号敬庵,谥清恪,康熙中后期理学名臣。历任福建、江苏巡抚等职,累官至礼部尚书,被康熙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学界目前对张伯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教育方面,对其理学思想的关注尚不足;同时,对张伯行理学多也停留在“专宗程朱”这样一个笼统的认识中。的确,张伯行是程朱理学的信徒,但是其理学却绝不是对宋明时代程朱之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运用程朱理学中“理”、“敬”等概念的同时,又批判并吸收王学的若干精神,将程朱理学由宋明时代的形上探讨转变为清代理学的形下工夫,具体表现在“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三个方面。

一、主敬以立其本

所谓“立其本”之“本”,是指“心”而言。众所周知,陆王认为“心即理”,“心”在陆王一派具有本体意义,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强调心体虚明。朱学以外在格物为特征,虽然解“心”为“道心”、“人心”,但是对于与天理合一的道心更多用“性”来表达,认为“性即理”,肯定人的本性之善。

张伯行论“心”,继承了朱熹道心、人心两分,肯定人性本善,同时又特别强调王学意义上心的虚明性。张伯行认为“有口腹即思饮食,人心为之也。非道义,万钟不取,道心为之也”,既将心视做客观存在的、可以触摸的“血肉之心”,又认为心被仁义礼智所规定:“心者,所以具乎天德者也。天德如仁义礼智之类”,与朱熹“心具众理”相比较,张伯行论心更集中在道德义理与现实伦理层面。在解释现实人性时,张伯行与朱熹的观点却又不完全相同,朱熹强调气禀清浊,实际上将恶作先天存在来看;王阳明则强调气的积极意义,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气来展现,在其看来,人性之恶更多只是被后天物欲所蔽而已。张伯行之论“心”,一方面承认朱熹先天“气禀”说,但是更重视物欲之蔽,并且强调心的虚明,他指出:“心者人之神明,原无不活,惟为私欲蔽锢,故滞而不通。若无私欲则虚灵而活,由是穷理处事,自然周流无间。”“心者,虚灵不昧之体”,这里所谓“心之神明”、“周流无间”、“虚灵不昧”,实际上是吸收了若干王学的形而上取向,而将程朱理学中人先天中的性恶一定程度给祛除了。

为了祛除物欲之弊,张伯行主张“主敬”。在其看来,“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为“心一不敬则欲动情胜,而群邪得以中之”,“惟主敬而其进自有不能御者,此致知存养之功,所以为力行之要,而学者所当急务也。”从中不难看出,张伯行是用“主敬”来约束王学的高举的“心”,是即所谓“立其本”,不是形而下的血肉之心,而是虚明的本体之心。因此,张伯行同意朱熹以“畏”释“敬”,并进一步又主张以“心为严师”,认为:“人唯不知敬畏,故此心常放荡而入于邪。欲正其心者,当以己心为严师,常临于上。凡动作之间,凛然如有所督责而知畏惧。”同时,张伯行还指出:“心思志意谨恪而不放肆则谓之敬,然必中实有是敬,而恭始非虚饰,必外能致其恭,而敬始有所持,则内外又交相养也。”由此看来,“敬”在张伯行是属于道心的一种功能,它能正人欲之心。同时,在其看来,“敬”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且与外在道德——“恭”是交相而养成的,因此张伯行进一步提出:“志气严恪,容貌端庄,自然心存理得而诸妄绝矣。是敬之一念,实有以胜乎百邪也。”

“主静”作为一种涵养工夫倾向于在无事时去涵养,而“敬”作为涵养工夫是不管有事无事、也是无关动静的。王学发展至其末流,援佛入儒,主张主静,产生了许多流弊。在这一点上,张伯行的“主敬”论,与朱学及王学末流均有不同。张伯行尤其反对“静坐工夫”,引陆陇其的观点认为:“夫静坐之说,虽程朱亦有之,不过欲使学者动静交养,无顷刻之离耳。非如高子(高攀龙)《困学记》中所言,必欲澄神默坐,使呈露面目,然后有以为下手之地也。”“动静交养”这个命题实际上是王廷相提出,将其与“敬”结合则是王阳明。张伯行认为无论“静”、“敬”,根本之处均是要“立本”,亦即培养“心”这一道德本源,如其指出:“心能自得则无时不悦,何必处静而后悦,如人平居能敬,则无往不敬,岂待入庙而后敬乎?若以静为悦者,则必以动为厌,是方静之时而后能悦,静之心又安在其本能悦哉?”“敬”贯通内外,不论有事无事,均可使心“无时不悦”,从而人的道德即可更好地落在现实行动中。

张伯行“主敬”论最终还是“立本”,在这点上与象山“先立乎其大”、阳明致内心良知的精神一致,虽然此“心”不像王学一样是道德判断标准,但与传统朱学相比则具有主动精神与道德本源意义。张伯行认为:“心之所之谓之志,立则专于是,而无他歧之惑也。人苟志之不立,将见异必迁。”“心”具有一种“本”的作用,是道德践履、成圣成贤的根本与前提,它具有将人的主体道德发挥于外的作用,是儒家道德实践及齐治均平事业的本源,张伯行认为:“心一暗昧,邪僻皆得而中之,事者当时时提醒此心,使正大光明,一如日之方升,照临天下,将群邪自然潜藏伏匿,而不敢一至吾前矣。提醒之法则惟主敬其要哉!”在其看来,主敬的作用不外“提醒此心”,使心这一道德本源恢复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并成为践履的指导。

二、穷理以致其知

“知”在理学中分为“见闻之知”、“德性之知”,程朱、陆王两派对于知识是否能够促进道德观点不同。程朱一派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要致知必先“格物”,穷理也要“即物”,因此重外在穷理、致知;陆王一派认为心即理,强调从心中求理,否定程朱一派赋予见闻之知对德性的促进意义,比如阳明就认为:“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变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张伯行与朱熹一样,主张通过读书来“尽知”。在其看来,“天下事物皆有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穷理者务有以尽知之,知其所以然,则理之本原洞然。”这与朱熹的事事物物有定理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张伯行并不特别主张外在格物,也不关注见闻之知,而是关注于义理层面的、内在于人心的德性之知,指出:“欲求进于学问,则非知无以明理。”

张伯行与朱熹一样推重儒家经典,尤其重视其中的义理及其现实功用,认为:“古人之书其理无所不备,而其用亦无所不该。”“经书为义理之渊源”,并对《易》、《诗》、《春秋》、《小学》、《四书》等一一做出评论,认为这些儒家经典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天理”、“义理”。

但是张伯行并不是简单重述朱熹的读书法,而是致力于对程朱一派所提倡的行为规范进行总结,并以之作为学者持身要有的“法度”。张伯行为此选编了诸如《学规类编》、《养正类编》等诸多类书。仅以《学规类编》为例,张伯行从各个方面为儒家道德实践提供了“法度”,除极少部分涉及道体之外,主要包括四类,择其要者如下:

学规类:朱子白鹿洞教条、程董二先生学则、西山真先生教子斋规、胡文敬续白鹿洞学规、白鹿洞讲义、丽泽堂学约并序、布衣章璜为学次第八条。

读书法:诸儒读书法一、诸儒读书法二、读经、谕解经、读史、程端礼读书日程述语、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陈北溪严陵讲义以及史学、字学、科举之学、论诗、论文。

为学工夫:诸儒总论为学之方一、总论为学之二、存养、持敬、论静、省察、知行、言行、致知、力行、克己、改过、杂论处心立事、理欲义利君子小人之辨、论出处。

人物品评:老子、列子、墨子、管子、孔丛子、申韩、荀子、董子、扬子、文中子、韩子、苏子(附王安石)。

箴铭类:程子四箴、朱子敬斋箴、张南轩主一箴、真西山勿斋箴、思诚斋箴、夜气箴、薛文清谨言箴、慎行箴、惩忿箴、改过箴、存理箴、持敬箴、程子颜乐亭铭、张子东铭、杨龟山书铭、朱子敬恕斋铭、学古斋铭、求放心斋铭、尊德性斋铭。

其中,学规类中“条”、“则”、“谕”、“约”、“序”就是张伯行对于现实伦理的规范做出的规定;读书致知之法极为详密,不仅涉及经史子集,还包括读书日程,前贤读书之法亦多备载;为学工夫涉及到现实的践履,所以张伯行从存养、持敬、论静、省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选辑;人物品评,以程朱理学的立场对历代著名思想家做了褒贬;“箴铭类”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为学工夫,除了诚、敬、慎、恕等之外,还细致到“衣冠”、“书橱”等。这些儒家道德修养原则与践履规范,就是张伯行“德性之知”的主要内容。

张伯行致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穷理”,与“主敬立本”一样也是要确立“心”这一道德本源的地位。因此,张伯行指出:“宁可终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其实,这与张伯行主张“致知”并不矛盾,因为在张伯行看来,见闻之知、德性之知的猎取只是手段,君子、小人的义利之辨,亦即穷理才是根本。其门徒蔡世远就认为张伯行“学以立志为始,以复性为归”,“学必先于义利之辩。”张伯行将“致知”与“穷理”两者紧密结合,认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洞见本源”,才能确立为圣为贤的志向:“学必穷理致知,先明诸心,使不迷于所往,然后身体力行以求至乎其域。”张伯行进一步指出:“天下之义理无穷而吾心之知识有限,以有限之知识当无穷之义理,必不能尽知而尽识之……君子所以务穷理,以为躬行之地也。”在确立“心”作为道德本源的基础上,张伯行展开对儒家伦理知识的讲求,这与陆王的思路一致,当然从具体途径(读书)到最终目标(确立外在道德轨范)两个方面仍是朱学精神。

三、反躬以践其实

宋明时代,理学的理论形态处在创造变化过程中,当时诸大儒均比较重视宇宙生成、理气关系、人性之辨等问题。清初,“崇实黜虚”之风兴起,一派学者走向考证之实,一派学者走向践履之实。张伯行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谓“反躬以践其实”,“反躬”是指反之“身心”,“践其实”是指践履,亦即对儒家先验道德在现实中的一种践行。

张伯行“反躬践实”基于对当时学风的批评:“自异学纷起,其所宗主者虽不一其名,要之皆缺下学之功,妄议上达之效者也。”张伯行也不认同理学过多形而上的研究:“善学者学问所至,其浅深高下,惟领之于心而不出之于口;不善学者,不务实求诸己,徒好为高论以夸于人,言虽是而其中之所得则无几矣。”在其看来,为学必须首先反诸自身、培养心体、最后于践履之中去落实:“学问之道不外知行……故圣人之教人也,博学、审问、谨思、明辨。所以致吾心之知……胸中光辉明彻,触处旁通,而即其所知之理,见于践履服行之间,真诚无妄,而无一事之不实矣。”只有胸中光辉明彻,即亦首先必须培养心体,践履才能达到“真诚无妄”,它是“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的进一步演绎。

张伯行仍然试图为践履寻找一种外在的道德标准,以便对“心”这一道德源泉及“身”之行动进一步规范。在其看来,儒家的下学功夫与礼教恰可当此重任,张伯行批评道:“今日小学之功既废,而礼教又不讲。人家子弟,自幼便骄惰坏了,安能望其有成,故欲人材之成就,须是要兴礼教。”由于张伯行将道德式微、人才不振归之于礼教,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崇朱熹的《小学》,在其看来朱熹著此书的原因是:“以为人之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并认为《小学》乃是儒家最急需、重要的经典:“孔子教人之道,学者有志圣贤,诚未有于是书也。”即不经过“扫洒应对”的“小学”熏陶,就不能进入大学离经辨志、敬业乐群、齐治均平等新领域,“大学”与“小学”一样也无外乎伦理,即所谓“学以敦伦为本”,亦即实践儒家的礼教。

张伯行特别将理学“敬”、“爱”等基于“天理”的精神植入到儒家礼教之中。张伯行认为礼就是天理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礼者,天理之当然也。”这些“天理之当然”的法则使礼教成为本末一致之学:“吾儒之道,惟在日用事物之间,循循下学,久之功力既至,自驯致乎上达之诣,此本末一致之学也。”只有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常”这五种关系入手,同时秉以之理学“敬”、“爱”等精神,才能建立起符合天理的人间伦理秩序。

在张伯行看来,“孝”是五伦秩序的核心:“天子至庶人,孝道无终始贵贱之异。”孝与敬、爱一体,最集中体现于父母、子女之间:“父母生子,形气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斯,所以当爱也。有君之尊,有亲之亲,恩义之厚,莫此为重,所以当敬也。君子爱敬尽于事亲,而后推此心以爱敬他人。谓之顺德、顺礼。苟不爱敬其亲,而爱敬他人,则悖乎德礼之序矣。”因此,孝是伦理中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并且可以推之于“爱”、“敬”他人,从而使儒家伦理在整个社会中得以实现。

君臣关系、朋友关系作为五伦之一,也受到张伯行的重视。张伯行既强调君主的绝对尊地位,也认为应该用“礼”调节君尊臣卑的现实。他在解释《论语》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时,认为“君臣泰交之道,君以尊临卑,易于慢,当尽其礼;臣以下事上,易于欺,当尽其忠。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认为礼可以矫君之慢、臣之欺,使君尽礼、臣尽忠,从而维持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同时,张伯行将“义”、“性”与之结合,认为:“君臣为五伦之一,而大义则与生俱来。盖上下交而志同,君之礼臣,臣之忠君,皆自至性中流出。”明代中后期由于党社兴起,朋友之伦也变得重要起来,清初这种遗风仍在,张伯行也同样受到影响,他认为:“夫朋友列于人伦,所关甚重。非寻常泛交可以当也。”因为朋友讲学,是对于躬行践履有促进作用的:“人之为学,不外乎致知力行二事,而皆必须友以成之。”对于如何处理朋友关系,张伯行指出:“朋友之伦,以敬为主也。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将“敬”作为朋友之交的原则。

同类推荐
  • 培养精英

    培养精英

    美国社会是由公民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社会新风的倡导者,是人才成长的铺路石。步入新世纪,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修养,大力提倡顾大局、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努力培养自身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真正成为国中之范,人中之表,家中之模。
  • “关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九卷)

    “关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九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2009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2009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本书是村官上岗必备手册,提供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村官的角色,胜任工作。
  •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近年来,随着传媒制度的创新,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快速投入到传媒产业发展中来,引起传媒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本书是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并结合深入的实证分析,阐释制度因素和市场供给因素对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提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
热门推荐
  • 幸孕宠婚:蒋少轻点宠

    幸孕宠婚:蒋少轻点宠

    天生不孕,被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妹妹霸占了自己的丈夫。她以为不会有人比她更惨。没想到,到最后她有孕,丈夫却还是执意离婚。直到最后,她才明白,那个将自己推开的男人,对她的爱有多深沉。宁愿自己一人下黄泉,也要她和孩子平安康健……
  • 我的掉落有问题

    我的掉落有问题

    次世代网游《永恒》开服,游戏死宅林鸣进入游戏后却发现自己打怪竟然不掉装备,不掉金币。林鸣看着自己掉落的物品:与叛军的私通信件、公主的贴身内甲、龙腾帝国叛乱史……一件件莫名其妙的物品,让他逐渐卷入了巨大的阴谋中。尚且不明真相的他顿时发出怒吼:“永恒,你还我极品神装!还我金色传说!…………”ps:刚创的书友群:1135052494
  • 你从未离开过我的时光

    你从未离开过我的时光

    他说:“她看见当没看见。”他说:“她没看见的又可以看见。”她遮住双眼:“我其实真的什么也看不见。”
  • 我的浪迹一生

    我的浪迹一生

    切断了无用社交不再逢人就说自己的故事眼睛里只想着挣钱这次要在社会上拼出一片天
  • 纪连海点评《汉书》(全2册)

    纪连海点评《汉书》(全2册)

    《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与《三国志》《史记》《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纪连海点评<汉书>(套装上下册)》从《汉书》一百二十卷中,选取“纪”10篇,点评了刘邦、刘盈、吕雉、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询、刘奭、刘骜共12位人物;选取“传”41篇,点评了陈胜、韩信、季布、萧何、张良、贾谊、李广、司马相如、司马迁、东方朔、杨雄、王莽等共131位人物。
  • 夫人是只小狐妖

    夫人是只小狐妖

    10年前他身无分文奔赴国外,在去机场的路上救下一只幼年红色狐狸,10后身价百倍再次救下她,从此霸道总裁变身缠人小奶狗,两家背后竟然还有这种渊源.....
  • 侠客行天涯

    侠客行天涯

    有条件的买点瓜子;没条件的搬个矮凳;再不行凑活站一站;因为我要与你们说一个惊心动魄的世界,一串惊天动地的阴谋,一个侠骨柔情的少年,以及他的故事。(新人新书,多谢大家捧场)
  • 末世掌天劫

    末世掌天劫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伏羲八卦,文王周易,人自命万物之长,从此,脚踏大地,耳听八方,广宇之内,无所不至。然,万物凋零,阴阳失衡,天道无情,降下灭世大难,人若自救,唯有掌天劫!!!
  • 行走在末世的二次元召唤师

    行走在末世的二次元召唤师

    杜宇:enn......别看了,换一本吧。
  • 创始器魂

    创始器魂

    傲立山尖,看淡世间繁华,如今已然成王,又如何?孤家寡人,羁绊明月照空,当时身旁之人,在何方?独见高山,遥望飞流直下,怀想当年恩怨,美人伤!王的陨落,奇妙的重生到了帝国少帅之子。暧昧不会少,打斗不会少,恩怨情仇不会少!一切的一切尽在《创始器魂》。。。。。器魂品阶:三类九品,钒铁(下中上),紫极(下中上),仙绝(下中上)魂力品级:凡物(1~10),奇魂(1~10),王器(1~10),天灵(上中下),神虚(上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