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曾在世界各地流行。天花起病急,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继而全身出皮疹,然后皮疹转为脓疱。轻型的病死率可达40%,严重的出血型的病死率可达98%。幸存者身上的脓疱结痂,病愈后会成为麻面人。过去提到天花,人们便会不寒而栗,因为这个恶魔不知使多少人丧失了生命,又不知使多少人失去了健康的面容。
天花大约在汉代就传入我国。因为是由战争中的俘虏传来的,所以又叫“虏疮”。在我国公元4世纪初,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一书中,对于天花的流行已有记载:近来有一种病很流行,还是在人的头、面部长疮,并延及全身,很快就长满人的整个身体,病状如火疮,疮上流白水,一边揩去,一边又溢出;此病如救治不及时,病情严重的大多死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临床记录。
到了宋朝以后,已有人不满足于效果不好的消极治疗,开始探索预防天花的方法。我国古代的医生就有了免疫的初步概念,他们提出“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这就是免疫的应用。例如,人被狂犬咬了以后,便把咬人的那只狂犬杀掉,把犬脑敷贴在被咬的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狂犬的脑中含有大量狂犬病病毒,这是被近代医学家所证实了的。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就有利用毒素来增加身体抗病能力的想法。虽然在操作方法上还存在问题,但是就其思想来看,可以说是预防接种的先驱。后来,人们自然也想到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在与天花这种猖獗的疾病作了长期斗争后,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终于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种法。我国种痘术发明于何时,迄今未有定论。有学者提出在1 000年前的宋代,但据确凿记载,最迟在16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就已发明。这一发明是早期免疫学的重大成就,是人工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先例,为天花的预防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世界免疫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县(今安徽省太平县)开始种痘,由此推广到全国。至于种痘的具体方法,自明末开始,医书上多有记载,归纳起来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痘衣法是把天花病患者的衬衣,留给被接种者穿,使之受感染。痘浆法是用蘸有疮浆的棉花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使之受感染。旱苗法是将光圆红润的痘痂阴干研细,用小管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水苗法是先用水把粉末状的痘痂调匀后,再把棉花蘸湿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那些被接种的人,多数是儿童。以上的方法都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的危险性。后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改用经过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接种后比较安全。对人痘苗的这种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如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的制备就是采用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消失,抗原性独存。“卡介苗”是20世纪初制成的活疫苗,而中国人在16世纪60年代就掌握了制备减毒疫苗的方法。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法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首先来我国学习的是俄国医生,不久又从俄国传入土耳其。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随即传入英国和欧洲各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欧亚大陆,该法也从我国直接传到日本。
1796年英国人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1805年由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法更加安全,我国也逐渐用牛痘法代替了人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