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完这部书稿,我深深地松了口气:我终于完成了一个承诺。
这承诺首先是对我在本书中写到的作家的。好几年以前,因有感于“文革”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风格纷呈,想挑一些平时读得较多的作家谈一些自己读后的感想。确立选题以后,开始搜集资料,阅读作品,有时还找作家本人要书,找作家本人访谈,如对柯岩同志的采访就是在2000年进行的。但此后由于各种原因一拖再拖,见了作家就有像收了人家定金却交不出货的感觉,很担心人家疑心我是不是骗子。现在总算有个交代了。写得如何自不敢说,好在当时也未做这方面的承诺。
这其实也是完成了一个对自己的承诺。自进入少儿文学研究领域以来,虽写过一些论文、著作,但偏重在基本理论方面。这并非没有意义。但面对文学,最丰富最生动的还是现实的具体的文学现象。即使是研究文学理论,也不能没有基本的文学感受力,不能没有对具体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的了解。于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任务,就是跟踪几个作家,深入地阅读、理解他们的作品,以此为点,延伸开去,对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有一个近距离地感受。几年下来,自觉是有些收获的。近一二十年,尽管有各种不如意,但中国儿童文学在整体上是健康的。本书论及的一些作家的创作便是例证。能从某一侧面为这一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做一素描,我自感幸运。
遗憾自然也是免不了的。除了自身理论素养的欠缺外,地处偏远,和作家缺乏深入的交流等都是局限。虽然自己一开始就没有期望全面或有什么代表性,我论述的只是我感兴趣的读得较多的作家,但看到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作品自己无法言说,多少会有些“沧海遗珠”的感慨。就是已经写到的作家,也是不深不透。一方面是自己的理解本来有限,二是这些作家正在发展中。如曹文轩、秦文君、周锐等,就在我写完关于他们的论文后,他们每人又都有好几部新作出来,有些还是他们创作中有代表性的甚至是有转折意义的新作。这些新作有时不仅将作家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且导致人们对他们过去的作品都要作新的理解。本书在最后统稿时,有些做了补正,大部分只好一仍其旧。要有大的补正,只好俟之来日。若有机会继续这一工作,设想中或有二途:一是再选一批作家,接着本书写个续集;二是缩小范围,选几个自己还有话说的作家,再作进一步的探讨。如这次写班马,采取札记式的方法,本身就不是一个很正规的写法,稍做拓展,应该还有空间。再说,看别人几十万字、几百万字的作品,到了自己只写了两三万字的文章,也觉得亏得慌。但到底如何,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本书在写作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是本书论及的作家,或赠书或接受采访,都非常热情。平时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或在会议上听到同行朋友许多相关的言论,受到不少的启发,在此一并致谢。今年是母亲90华诞。我家兄弟姐妹多,地处偏远山村,又赶上那么一个时代,母亲为将我们养育成人,历尽艰辛。现在我们虽都已长大,但各自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很多时候,家里只剩母亲一人。虽然母亲身体依然康健,但心里总是寂寞。自己能做的,除过年过节常回家看看,也希望以类似本书的出版这种形式,给她些许的慰藉,也以此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亲人和师友们。
2006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