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一定要保证经济独立,不要依赖别人生活。只有经济独立了,才会感到很轻松,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更重要的事情。
美国第三任总统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板站不直。”22岁以后的年轻人,一定要保证经济上的独立。所谓经济独立,就是指在经济上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自身生活,也就是不依赖他人钱财的独立。一个原因是: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不可以再依赖父母或者别人了。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只要经济独立了,你才可以保证人格上的独立,挺起腰杆,受到别人的尊重。
台湾历史学家、作家、当代著名学者李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有钱才能人格独立。”
刚刚涉世的年轻人,不缺乏勇气、不怕孤立,可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但这些得有支撑的力量。而这些支撑的力量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基础。
李敖说,他能挺直腰杆,跟他薄有财富,可以不求人、不看老板脸色、不怕被封锁有绝对关系。像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伏尔泰一样,他是有钱支撑的文人,早就脱离了“一钱难倒英雄汉”的窘境。他认为,金钱是一种力量,是竞争的力量,可以保护我们的自由。“你没有金钱时,就没有支撑点。”李敖说,“我很务实的告诉你,得自己腰包里揣一点儿钱,才能够谈一切,否则的话,一切都落空。”
李敖说,年轻人需要很努力才能够出人头地,因为竞争相当厉害。他认为,年轻人首先要有钱,要自立,才能够人格独立。
去北京看望小学老师时,李敖送的红包是1000美元;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他捐款150万元新台币(约合35万元人民币)建胡适铜像;大陆行前,他则捐助100万新台币到联合国控诉日本侵略之罪行。
正是因为有了经济上的独立,他才可以为公共事业贡献力量,继而赢得别人的尊重。经济不能独立的年轻人,就好像一个饿得太久的人一样,眼睛里只有食物,除了钱什么也顾不上。经济困难会把一个人的体力、人格、气魄、志向、精神、尊严等消磨得一干二净。
一个已经成年,却还要靠父母养活的人,当然没有办法对父母表现自己的意愿。如果你继续接受父母的经济援助和情感依赖,虽然他们心甘情愿,但这不就不再是父母有义务给你的了。而对于子女来说,回报父母,这时候便变成了一种义务。不仅如此,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父母会觉得理应拥有对你生活的掌控权,你应该照他们说的做。
毕业一年多的小王,一直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之前有一份工作,但由于工作地点太远,被他辞掉了,因此现在只能在家待着。和以前的同学打电话,他经常这样抱怨。
“后悔啊,后悔!为什么当初要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给辞掉呢,虽然地方有点远,但是能赚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比天天在家里,连自由都没有强吧!”
他对别人讲自己的经历。由于不想夏天整整两个月都耗在家里,想出去旅游。于是他和妈妈商量,可不可以出去。结果得到的回复是:“夏天就适合在家里呆着,出去干什么?”小王的妈妈是个喜欢待在家里,哪儿都不出去的人。可是小王不喜欢,于是他说:“那是你,我不想在家里憋着。”“好啊,那你自己出去吧,没人不同意”。“可我没钱”,“这是你自己的事情”。结果很明显,不欢而散,而小王只能在家呆一个夏天了。
遇到小王这种情况,你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自由,怎么办呢?如果经济能够独立,你就可以理直气壮跟他们说,我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样一来,即使他们反对,你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干。
独立人格是从经济独立开始的,虽然经济独立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人格上的独立,但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早在1923年鲁迅就公然宣称:钱是要紧的。正是因为有大学教授的固定薪水,他才能够随心所欲地写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够挺直腰杆,不屈从于权贵。虽然已过去了80多年,但鲁迅的这个观点依然成立。
年轻人一定要保证经济上的独立,不能依赖父母或者其他人,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才可以理直气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在这种自由和尊重下,你会有被认可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有开始考虑自己的事业、人际关系的精力和可能,从而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别再让父母为自己买单
对于经济还没有独立的年轻人来说,量力而行的恋爱才应该最受追捧。钱也许能够表达爱情,能够丰富爱情,但绝不能衡量爱情。
年轻的情侣之间,每逢情人节、圣诞节、对方生日,赠送礼物、请客吃饭必不可免。由于虚荣心作怪,有的男孩还会送出一些比较昂贵的礼物如手机,以至于赤字缠身,每个月领的那点薪水除了吃饭、交房租、送礼物外就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要动用父母的钱为自己买单。
杨军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轻人,而他的女友则在昆明读大学。由于是异地恋,杨军和其女友常常得一两周才能见一次面。每次基本上都是女友从学校那边来看杨军,见不着面的时候就上网视频或打电话。刚开始时,杨军的每月手机话费约为50元,谈恋爱之后,每月花费激增至150元。
另外,每逢女友的生日、情人节等,杨军都会给女友选送价格不菲的礼物。最多的一次竟然花了杨军2000元。
由于两个人经常不在一起,杨军基本上没有除话费以外的恋爱日常花费,可像生日、情人节、周年纪念日诸如此类的固定性开支却构成杨军生活费用的很大比例。杨军每月的工资为2000元,但是这远远不够他花,每次都是一到月末就要张嘴向父母要钱。
如今,在爱情、婚姻高成本化的大环境下,一些想“自食其力”的青年只能对爱情、婚姻望而却步。“没钱你就别想谈恋爱”、“没房、没车就别想结婚”已成为“物质化”爱情、婚姻的口号。对物质的过度强调,也让婚恋方向剑走偏锋,“真爱难寻”已成为很多人的哀叹。而要让真爱回归,首先要端正寻找真爱的心态,别让“高调爱情”、“金钱婚姻”冲昏了脑袋。
青年正处于物质基础的薄弱期,基本属于“纯消费者”,却极其推崇物质化的恋爱方针,这巨大物质成本便会在无形中转嫁给父母。让父母成为恋爱“高成本”的间接承担者,而年轻人自己却肆无忌惮为追求浪漫爱情而大把挥霍,这样不但会给父母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不利于自己今后生存能力的发展。
谈恋爱是22岁以后的年轻人的权利,但是爱不一定要用金钱表达,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是脆弱的,不稳定的,不是真正的爱情。况且如此昂贵的爱情消费,实际上是转嫁到了家人的身上。让辛勤劳作供自己上学的父母再为自己的爱情买单,这是何等的残忍。作为成年人,应该抛开物质的欲望,真诚相待,不要用金钱来衡量爱情。
感情稳定后,许多人有面临着结婚。而大部分的年轻人结婚时,基本上自己是没什么积蓄的,而那热闹排场的花费以及买房子的钱基本来说是靠老父母的血汗钱堆出来的。22岁以后的年轻人在花这笔钱时应该想一想父母赚钱的艰辛,也许你成家后的安定正是父母负债的开始。
在一个关于年轻人买房要不要靠父母出钱的网络调查中,有7成多的投票者认可年轻人买房只能伸手找父母;不到3成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年轻人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动父母的养老钱。
实际上,在北京、南京、天津、成都四个城市做的另外一项调查佐证了上述说法。“你看到的现在年轻人用父母或家人的钱买房的现象普遍吗?”北京的被访者有84.85%回答“普遍”,南京的这一数字是86.00%,成都是74.16%,天津是87.71%。一些被访者说,他们在计算自己的买房首付时,都会算上父母存折里的钱数。
江辉今年28岁了,他工作已经有5个年头了,可是存折里的钱却并没有多少。江辉的女朋友下令,没房子就别想结婚,父母为此非常着急。为了帮助江辉买房,他们将省吃俭用多年存的5万元钱拿出来,又从亲戚那里借了3万元交到江辉手里。最终他们东挪西凑地把首付交了。江辉的父母已经退休,退休金又没有多少,可是,为了儿子结婚,他们又开始了负债的生活。
对于22岁以后年轻人来说,减轻父母的生活、心理负担也是尊老、爱老的一部分,父母也需要人照顾,学会自立、自强,主动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一切;如果为了规避经济方面的风险,两代人可以形成一种借贷关系,虽然这样显得生分,但却有利于新的风气和观念的形成,让两代人都能生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