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说的坐在父母的肩头摘苹果和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不一样的。我们提倡年轻人站在巨人的肩榜上,通过借力,成就自己,但不主张年轻人坐在父母的肩头上成为他们的负担,因为依赖父母摘下来的“苹果”是索然无味的。
坚决不做“啃老族”
“襁褓青年”应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其做让父母养活的“啃老族”,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有能力养活父母的“养老族”。
“啃老族”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了,博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也已经引起过很多网友的讨论和探索。“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小周是2005年毕业的,他毕业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啃老族。因为他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工作,嫌工作压力大,就辞职了。在家里当起了啃老族,啃他老爸和老妈的那点工资。其实,小周的家境并不好,但是,小周觉得自己还没长大,不愿意一毕业就离开那个给他无私支援的家。
虽然小周的爸爸妈妈认为,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刚开始闲着在家那段时间,小周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外人看来,毕业了有工作不工作,还去啃老爸老妈的那点工资,实在是不像话。小周也试图出去找工作,但他要求月薪必须在4000元以上,低于这个工资他都不愿意干。但是他找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用人单位开出的工资都没有他期望的高,于是,他干脆放弃了找工作,心安理得地当起了啃老族。
当了四年的啃老族,小周的爸爸妈妈也觉得经济压力太大,就劝小周去找工作。小周却似乎已经习惯了啃老的日子,常常以金融危机影响,工作不好找为借口,继续心安理得地依靠父母生活。
养儿防老,是我国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啃老族的队伍在扩大。啃老族们是否意识到,给父母造成了极大经济压力的同时,长期的失业,将离社会就业群体越来越远。只怕等到父母有心无力,啃老族不得不面对现实之时,悔之已晚。
刘洋大学毕业后,接连找了几份工作,都是没有干多长时间就辞职不干了。他不是嫌工作太累,就是嫌上班的地方离家太远,并且因为他脾气比较暴躁,在单位里人际关系也不好。后来,他索性再也不找工作了,整天除了待在家里上网、睡觉,就是与朋友一起抽烟、喝酒、泡吧,每月开销2000多元,还嫌不够花。家里人劝他出去找工作,可他有自己的理由:“那些工作要么是体力活,要么就经常加班,很累,而且工资又不高,有什么好干的。”
刘洋的爸爸也拿他没办法,催得急了,刘阳还振振有词:“这样的情况又不止我一个。工作我迟早会找的,你们又不是没钱,干吗老催着我去工作啊?”总之,他对爸爸妈妈劝他找工作是相当反感。
啃老族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且不说家庭条件不好的,即使所啃的父母条件很好,工资很高,短时期内不在乎多养他们几年,但是父母供他们上学,他们是应该回报父母的。而不应该每日无所事事地坐吃山空。而且有的还最开始是一个人啃老,后来恋爱结婚了,变成了两个人啃老,等有了孩子就一家三口啃老。这样一来老人怎么能受得了呢?
所以,作为啃老族的年轻人,应该认清自己的状态,多为父母着想,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好好打算一下,务实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逐步脱离啃老族,开始崭新的生活。
扔掉父母呵护的“拐杖”
一部分年轻人总是存在极深的依靠心理,依靠拐杖走路。只有扔掉拐杖自己走路,才能在没有拐杖后拥有独自行走的能力。
在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的手中已经握住了一根无形的“拐杖”,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永久关爱和牵挂。当我们在这份爱的呵护下,一点一点长大,并成家立业之时,我们也应该把这一根爱的拐杖返还给父母。让我们的父母也能够在爱的搀扶下,走过一段温暖、甜美的晚年生活。
父母的年纪大了,他们不仅身体上需要有人来搀扶,内心也更需要有个依靠。当我们发现他们已不如从前那样灵便时,我们应该及时伸出自己坚实的臂膀给他们一份真实的依靠,而不是继续依靠年迈的他们。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的。他们从小长到大只知道把书读好,其他一切多由父母代劳。很多人上了大学依然丢不掉父母呵护的拐杖,少了这根拐杖就步履艰难。报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生想吃妈妈包的馄饨,为了满足爱子的愿望,妈妈不辞辛苦千里奔波,乘飞机将亲手包的馄饨送到校园。这看似天方夜谭却是真实的故事。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生活起居的自我管理能力都不具备,更不要指望他有所成就。
扔掉父母呵护的拐杖,尽快使自己从“摇篮”中的“婴儿”锻炼成自立自强的社会人,这是年轻人必须完成的角色转换。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年轻人艰难磨砺,也需要天下父母淡化“保姆意识”。
有一位从未经受任何磨难的年轻人,从生下来就有花不完的钱,娇生惯养,未曾吃过半点儿苦。高中毕业后,父母花费大笔钱财才把他送进了一所毫无知名度的大学。大学毕业后,父母又把剩下的几乎所有积蓄送给了一位在当地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寄希望他能给儿子谋到一份轻松而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可就在这位年轻人待在家里等待“分配”的日子里,却接连发生了两件令他感到“天塌地陷”的事情,先是他的父母突然在一场车祸中双双遇难,接着那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被立案审查。
突然间被“撤走”了拐杖的年轻人,竟无望地在父母留给他的高级别墅里服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一堵1.5米的墙,垒上台阶、放上梯子,任何人都能攀爬上去,而跳高运动员却用不着借助任何外力,就能轻松地逾越过去,这正是他们严寒酷暑反复锻炼、一次次试跳的结果。
其实,这位年轻人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顽强地生活下去,因为他毕竟念过高中、上过大学。别人能逾越的“自然高度”,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应该能够逾越。
人生对每个人都是一场综合的考验,不会对谁网开一面。在课堂中掌握的书本上的理论的多寡,并不能代表实际能力的强弱。真正能把人从饥饿、贫困和痛苦中拯救出来的,是自己的实际生存能力。
轻松的环境看起来是个养人的好地方。但它充其量只是一个“大鱼缸”而已,没有活水源,也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表面的平静之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天性中本来就有喜爱安逸、享受舒适的惰性。许多少年时满怀壮志、朝气蓬勃的人,最后之所以一事无成,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安逸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待久了,渐渐地失去了斗志,缺少走出去为事业拼搏的勇气。再加上舒适的环境缺少激烈的竞争,人的思维能力和机变能力也渐渐地迟钝,失去敏锐性,最终,只能成为环境的奴隶,庸庸碌碌地走过一生。
今天“80后”的年轻人,尽管周围的变化日新月异,生活的圈子五彩缤纷,但是思想和经历还是相对单纯的。先读书,然后进入社会,再慢慢经营自己的小事业、小家庭,这种温室式的生活模式,最能弱化一个人能力,限制一个人的发展。
22岁以后的年轻人,与其做一个受保护的“襁褓”青年,不如自己主动走出家门,锻造自己的生存能力。毕竟靠父母靠不了一辈子。
经济独立了,你才能挺起腰杆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