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陈陶是个地名,在咸阳东面。
新皇帝唐肃宗在登基大约两个月时,集结了一批军队,并接到了唐玄宗遣派韦见素和房琯从成都送来的宝册。这位房琯大人是玄宗的老臣,来到新帝身边,位至宰相,急于建功立业,迎合新帝急切想收复京都回到正统皇权秩序的心意,主动请缨去打叛军。《旧唐书·房琯传》记载:“至德元年(756)十月,房琯自请讨贼,分军为三:杨希文将南军,自宜寿入;刘悊将中军,自武功入;李光进将北军,自奉先入;琯自将中军,为前锋。辛丑(二十一日),中军北军遇贼于陈陶斜,接战,败绩。癸卯(二十三日),琯自以南军战,又败。”
子美先生在长安听闻了这两次惨烈的官军大败,接连写了《悲陈陶》《悲青坂》,前一首正面描绘战败惨状,后一首还分析了接连惨败的原因,认为唐军此时势力较弱,应休息练兵,不宜仓促上阵与敌军正面较量。仇兆鳌评说:“公深识军机,而欲坚待明年。”
《悲陈陶》《悲青坂》这两首诗写实纪事的焦点便是打了败仗的主帅房琯,据史书记载,此人本为文官,对军事并不在行,而且高谈阔论有余,实际胆识与能力却严重不足,《唐书》记录他首次失败情况说:“时琯效古法用车战,贼顺风纵火焚之,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者四万余人。”
正是此人以及此次大败,让子美后来命运改变。仇兆鳌引朱鹤龄的话说:“考史:琯欲持重有所伺,中人邢延恩等促战,仓皇遂及于败。……噫!陈陶之败,与潼关之败,其失皆以中人促战,不当专为琯罪也,故子美深悲之。”
中人是什么人?是唐肃宗派往军中监军督战的太监。也就是说,子美深刻地揭示了唐军战斗不利的隐性因素,即皇上并不信任拥有兵权在外打仗的朝廷官员,而更信任自己身边的白痴宦官,并把白痴宦官派去监督军事行动,造成其权威甚至超过了军事统帅,加速导致战场失利。这一见解是十分正确的,但却完全不讨新皇帝喜欢,半年之后,此见解给子美先生带来灭顶之灾。
写《悲陈陶》的时候,子美当然料不到如此后果,只是单纯地代表敌占区群众表达悲痛之情。
前两句写从十个郡县来的良家男儿战死之悲,子美心中的悲,将轰轰烈烈的摧枯拉朽的一泻千里的溃败场面,用寂静的“野旷天清无战声”来呈现,绝妙传神触目惊心;第三联描述胡军高歌痛饮于长安城内大街小巷的得意情状,与“四万义军同日死”形成黑与红的鲜明对比,令城中百姓心碎,无一刻不盼着唐军早些打回来。
身陷敌占区的子美先生,时刻关心军国大事,思考起来颇有远见卓识,证明他的确拥有辅佐君王的才干。只可惜他所遇到的第二位皇帝跟前面的那位一样,不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