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在水杯上刻上度数充当量杯,有的用当时的“高丽纸”充当实验用的“滤纸”,也有的在不精确的砝码上贴上一层纸来增加砝码的重量。总之,只要是有利于学习,有助于实验的方法,钱学森和他的同学们都想到了。
那时的化学老师也颇有功底,他精密的思维,博学的口才,经常让这群知识的追求者崇拜之极,所以他们就努力地学习,只要是老师讲的,他们都会使劲把它记在脑子里。
老师也被同学们的这种热爱科学、勤奋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这种团结协作、共同向上的气氛使师大附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温暖的摇篮,钱学森就在这种美好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着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教育。
钱学森的头脑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开启之后,便变得愈来愈灵活了,他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个习题,也会用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众人难以解释的问题。他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学生,那些课本上奇怪的公式、定理,钱学森不把它弄清楚是决不会回家的。甚至有一段时间,同学们都以为钱学森有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因为他总是长时间地出神、发呆,他们不知道,这是他在思考问题呢。
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钱学森在本已课业繁多的情况下,又选学了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英语、德语、伦理学等,在科学海洋中,钱学森像一个刚刚学会游泳的孩子,那么努力,那么好奇。那一个个现象,一个个理论,都如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钱学森,在这充满诱惑的世界里,钱学森幸福地感受着来自知识的力量。
尽管有这么多的功课,这个调皮的孩子仍然充满着孩子式的欢乐,他依然会在课间出现在喧闹的操场上,也会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在草地上踢足球。他是那么自信,又是那么天真。他对自己的一切都是那么了解,他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他更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而学习。他从来不需要催促,他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安排得都是那么合理而科学。
钱学森从那时起,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那晶亮的眼睛里经常放射出机敏的光彩。
师大附属中学是个不错的学校,不但学习气氛好,连考试制度也那么独到,老师从来不把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志,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潜质。
这种制度对于孩子太民主了,他们从来不怕考试,只把考试看做是一次不能看书的作业,即使是这次作业没做好也不要紧,只要下次做对就行了。
所以,对于钱学森这样选修课业众多的学生来说,学习也只是一种乐趣,并不觉得太累。相反,那些科学的光芒反倒把他的理想照亮了。
4.“为什么而学习?”
“为什么而学习?”
这是师大附中校长林砺儒教授常给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常常萦绕在钱学森小小的心田里。是啊,看着每天从天空飞过的一架架冒着黑烟的战斗飞机,再看看到处愤怒的示威群众,这些尚处于认知阶段的孩子怎会不问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这么混乱?我们的人民为什么这么苦难?我们为什么而学习?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对钱学森说过:“唯有科学,方使祖国强大……”那时候,钱学森根本不懂其中的含意,但从父亲坚强执著的眼神里,他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希望。他那么努力地学习,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为了父亲。
如今,当年的钱学森已经长成了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浓密头发下的眼睛更加明亮,眼神更加坚定,他伸向智慧的手更加执著。他了解了祖国的历史,了解了她的辉煌和屈辱,他知道他的祖国正在痛苦的黑暗中挣扎,他想拯救她。
年轻的钱学森开始接触左派刊物,那些神秘的杂志都是在同学们之间秘密传播的,人们像传递一种圣物一样传递着这种文字。每次得到这种刊物,钱学森都会迫不及待地贪婪地吞食着这些在他还不易消化的东西。
“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耕者有其田,各尽其能,物有所归,人们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工作,再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大家地位平等,共同创造生活……”钱学森两只眼睛飞快地在这些文字上飞过,他的脸颊因为激动而变得通红,头上浸出了汗珠,眼睛里也放出唯有看到奇迹才会发出的光芒。
他不相信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事情,如果真有这样的社会,那一定是最先进的地方。他渴望自己能处在那样一个美好的社会,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天天不绝于耳的枪炮声……
他仿佛穿越在开满鲜花的田野里,他跳啊,跑啊,愉快的笑声回荡在蔚蓝蔚蓝的天空中。他羡慕极了这样的社会。
他又开始看《资本论》了,还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论》等作品,他小小的心灵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每次看完一段文字,他都会在心中问自己:我学习是为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学识更渊博一些吗?但是,渊博又有什么用呢?不能为祖国而效力,仅仅学识渊博,又能代表什么呢?
一次意外的事件,使钱学森的这种想法更加坚定了。
一位非常出色的同学在一次暴力事件中被意外打死,这引起了附中全体师生的强烈抗议,但抗议并没有出现好的结局。理由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人员伤亡,是很正常的事情!
钱学森沉默了,他为他的这位同学的死而感到无比的难过,他为同学之死并未唤起人们的觉醒而气愤而失望。
是校长林砺儒给了钱学森精神上的抚慰,他给大家讲什么是爱国主义,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讲中国的贫穷,讲中国科技的落后……这些话在钱学森的心里引起了强烈反响,如平静的湖水突然遭到巨石的冲击。他明白了,他又想起童年时期父亲对他的教诲,他开始正视自己的祖国,正视自己的人生。
从此,校园里经常有一个神情专注、目光敏捷、手捧书本的小伙子,在教室、在操场抑或在路边刻苦攻读。有时他旁若无人地大声背诵,有时他忘情地大笑不止。更多的时候,他会手捧脸颊,眉头紧锁,两眼充满着专注和期待。他桌子上那一摞摞的书本,演算用过的草纸,几乎要把他淹没,他的手是那么急促地写着,算着,哪里知道外面的树叶已经发黄……
钱学森一改往日调皮的模样,他仿佛是在一觉醒来的时候长大的,他变得深沉而寡言,他的脑子里被神奇的科学所占据着,他要掌握所有的知识,要成为科学的主宰,他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用知识回报祖国。
每当钱学森看到祖国大好河山被炸弹和枪声笼罩的时候,他就会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要心急,不要心急!其实他多么想走在救国队伍的最前面啊。但是,想到同学的死,他清醒了,那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真正救国强国并不在战争之中。等到国家安定的那一天,钱学森再用所学的一切报答祖国!
勤奋好学的钱学森选学的是理工科,尽管他是那么热爱祖国几千年留传下来的古文化,但是,在他的心底,最喜爱的还是理科。他觉得他的脑子天生就是用来推理判断的,那些繁琐难懂的数据公式,经他的大脑处理,竟变得那样明晰,他就那样一本本地读着,高中课本几乎被他全部背了下来。
到钱学森高中毕业的时候,他的理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已经达到了大学二年级的水平。
他又一次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地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
那一年,钱学森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