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是因股份制企业而诞生的有价证券,有股票就有股票交易,有股票交易就有证券交易所。说起中国的股票交易,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出现了。1882年,上海出现了“平准股票公司”,是一家买卖股票的华商机构。1891年,外商在上海开办了“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英商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众业公所”。这都是外商在上海进行股票交易的场所。
清政府倒台后,上海的一些钱商、茶商、棉商等商人以证券买卖为副业,经常在大新街四马路口(即今天上海的福州路与湖北路路口)的惠芳茶楼里进行股票买卖。后来(1914年)这些华商凑了1000多块钱,在二马路(今天上海的九江路)渭水坊租了楼房,设立“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为证券交易的专门场所。
1916年,孙中山先生联络了虞洽卿等华商,筹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想通过证券、金银、粮食、花纱、皮毛等交易,来为国民革命筹集资金。但北京的农商部以“证券、物品不能同时交易”为由,没有批准。后来戴季陶、蒋介石等人秘密组织“协进社”,进行小规模的证券交易。通过“协进社”到北京农商部走关系,“北京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都拿到了营业执照。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率先成立,地址是在今天的延安东路与四川路路口。不过那幢交易所大楼,抗战后被拆除了。
由于开交易所很赚钱,你开我也开,大家一窝蜂地去申请执照开交易所,使得上海的福州路、汉口路和九江路一带交易所成群,最多时达140多家。在暴炒之后是大熊市,交易所维持下去就很艰难了,众多的交易所纷纷关闭,上海只剩下6家。1933年5月,最大的两家,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证券部和上海华商交易所合并,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并正式开业,地址在汉口路422号。第二年对原交易大楼进行了扩建,从而成为当时远东设备最完备、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这样不仅使上海成为全国证券市场的龙头,而且成为远东的金融中心。不过在日本占领上海之后,上海的证券交易也就歇业了。抗战胜利后,上海的股票交易又重新兴隆起来,直到上海解放。1949年6月10日,上海军管会查封了证券大楼,彻底取缔了资本市场。虽然解放初在北京和天津一度开过交易所,但为时非常短暂。
在茅盾的《子夜》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大鱼吃小鱼”的可怕的证券市场。从文学角度看,这的确是个残酷的市场。但商业就是竞争,社会也是在竞争中发展的,竞争的结果当然是兼并收购,就是“大鱼吃小鱼”。
竞争并不是没有道德准则的,市场经济有自身的道德准则:竞争规则的公平。证券市场的道德准则就是“三公”:公平、公开、公正。这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建立起来的道德准则,而是全新的道德准则。农业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等级,由此演绎出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尊上爱下,等等。市场经济的道德准则是平等,由此演绎出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岗位责任、政府责任、公民责任,等等。股民投资股市,就是参与和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公民的责任。保护中小投资者、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这是股市里政府的责任。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那是社会责任。我们不能用《子夜》中农业经济的道德眼光去看待我们今天的股市,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淘汰对手,这就是发展。
当然,我们的股市属于新兴的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创立起来的市场,而不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市场,所以这个市场问题很多,“三公”原则还没有彻底地建立起来,但我们不能贸然否定这个市场。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证券市场在消失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新建立起来,这就是发展。你可以不知道茅盾的《子夜》,但你不能不知道新中国的证券市场,因为它正在影响着每个国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