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
知识分子是引领一个时代前行的旗帜。
在这个群体当中,又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类:
一类在物欲面前堕落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帮凶,他们情愿与权贵为伍,放弃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格和立场,阿谀奉承、摇尾乞怜,遮掩甚至美化问题,成为阻挡社会进步和阻碍民生问题得以解决的绊脚石。
另一类知识分子则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风骨和独立的人格,用良知观察并思考,用良知写作和说话,说真话、说实话、说有用的话。他们勇敢地站在公众的立场上,以民生的视角,针砭时弊,并提出利国利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历史让许多人成为过眼烟云,但历史必将记住那些为民请愿、一身正气的学者。
曹建海先生,就是坚持用良知说话的民生派经济学家中的典型代表。他用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文章,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公众对于这种纯粹而真挚的声音的肯定、喜爱和支持,成为曹建海及与其志同道合的学者们勇敢前行的动力源泉。
读曹建海先生的文章,不仅常常能看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以及系统的理论体系,更能看到一针见血的深刻剖析和令人热血沸腾的表述。他的文章给读者的印象,从来都不是晦涩、枯燥、生硬的,而是鲜活、激昂、流畅的,因为,其文字本身就是用热血和对民族的深切大爱谱写而成的。
曹建海的研究完整而系统,剖析问题深刻、透彻、独到。读完此书,哪怕是此前对于房地产问题和经济学概念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对中国房地产领域的根源性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想,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手笔写小文章吧。
我所认识的曹建海先生
中国的互联网上把曹建海、我和牛刀并称为“地产三剑客”,而曹建海先生正是“地产三剑客”的核心,也是我最为尊敬的兄长。在“地产三剑客”几次相聚中,曹建海的发言最为尖锐,最有锋芒,知识也更系统、更有深度。据我观察,在“地产三剑客”中,曹建海的剑气最具有霸气和豪气。
曹建海是一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他不畏权贵,直抒胸臆,立场与观点永远都极其鲜明。他待人真诚、坦率,给我很多难忘的帮助。尤其是在2006年,我与潘石屹、任志强等开发商论战的过程中,他挺身而出,出手相助,这种侠义之举令我至今难忘。
在中央电视台证券频道《投资者故事》节目和《愿做人民的经济学家》专访中,主持人几次提到人们把曹建海先生看做经济学界的“当代鲁迅”,这本身就是对曹建海先生的高度肯定。无论是面对高官,还是面对有着复杂背景的开发商等既得利益者,他都直言不讳地提出最严厉的批评,将他建立在民生基础上的理论体系论述得淋漓尽致。
即使面对他的同行—中国社科院的同事,曹建海先生亦坚守正义和原则,毫不退让。比如,曹建海先生对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评价道:2004年以来,每册蓝皮书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都是错误的,“他们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主体的房地产业的积极拥护者”。他甚至亲赴现场与资历更深、级别更高的牛凤瑞研究员、邹东涛教授激烈辩论,上演了一场举国关注的大论战,而曹建海先生的观点,获得了广大网友一边倒的支持和好评。
曹建海先生直指问题的根源。他认为,需求方才是市场真正的决定因素,而社科院蓝皮书没有顾及对需求方的研究,因此,蓝皮书所作的预测大多迎合了开发商的意愿。
曹建海先生不媚权力、不惧奸商、不避同仁,大胆直言的观点,充分体现了研究者可贵的血性和认真、严谨的态度。在为民生而战的道路上,曹建海先生走得纯粹、坦荡。这种硬骨头作风,在当下以媚俗和逢迎为潮流的知识分子中,已不多见,曹建海先生被称为经济学界的“当代鲁迅”,一定与此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研究员,曹建海先生的学术成果有目共睹,而他在民生问题上的建言和呐喊,对社会正义的回归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则具有更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良药苦心。民生派学者的观点或许是刺耳的,但是,他们的这些忠言,恰是建立在认真调研、用心思考和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其研究往往更深入、更系统、更用心,因而,也更具参考价值。当人们为一些学者缺乏创意的陈词滥调感到愤怒的时候,就不难理解,曹建海先生的观点,何以受到公众如此广泛的支持了。
曹建海对于房价走势的判断,成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因为他的观点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呼唤和期待。
确切地说,曹建海先生的观点,其影响力的背后,乃是公众和社会对有良知、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学者的真诚呼唤。
曹建海先生的许多观点,与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相比,可以用“颠覆性”来形容,他的文章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而震撼的。曹建海先生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翔实的数据,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一样,充分复原并展现了中国房地产被扭曲和遮掩了的真相。
高房价根源、危害及解决之道
高房价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举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当许多人争论房价“到底该不该涨”、“涨多少”这类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时,曹建海先生却突破利益的羁绊,用系统的研究,为公众打开了一扇直击根源和症结的窗子。
高房价下的房地产业在拯救中国经济吗?高房价中的暴利被谁攫取了?谁是高房价的真正推手?公众为何因为住房问题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压力?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又如何解决?
曹建海先生在这本书中,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
曹建海先生认为:“高房价下的房地产业不仅不能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且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复兴的最大障碍。”
其依据是:首先,高房价损害了居民消费福利。在高房价下,出现了一些人住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局面,影响了一批城市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在高房价下,工人的工资即使上涨,也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他们不得不拿出其中的一大部分应付房价或租金的上涨。
的确。中国内需屡拉不动,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死结,高房价起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许多城市,买一套房,相当于吞噬掉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几十年的全部收入。他们哪里还有能力消费?至于那些按揭贷款者,在长达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背负着沉重的还贷压力,平常不得不节衣缩食,高房价透支了他们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再加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因此留下的巨大缺口仍要由他们来填补,内需还怎么拉动?
许多专家、研究者、房地产开发商,常常根据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来论证高房价的合理性,但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民众收入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购买力的同步提高。因为,社会保障的不健全蚕食了民众相当一部分购买力,更何况,民众收入的增长速度要远远滞后于房价的上涨速度。
那么,这些年来,民众为高房价、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暴利(前者卖房、后者卖地)付出了多大代价呢?1998年至2009年,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10万亿元!相当于“4万亿救市计划”的2.5倍。倘若这些资金不被既得利益集团掠夺,中国的内需何以长期萎靡不振?
可想而知,当这些巨额利润集中在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手中的时候,对民众购买力的蚕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内需屡拉不起,中国的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也与此有关。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和中国消费能力的下降。
曹建海先生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其观点。他认为:“高额的房价使产业资本投资其他产业的收益率下降、风险加大,迫使产业资本投向利润高、技术门槛低的房地产业,或者直接将资本投入楼市,而这将会造成更大的泡沫。高房价推动的高工资势必推动商品价格的虚高,将使中国制造业步香港地区的后尘,失去国际竞争力。即使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产品的出口也将失去扩张的机会。”
这一观点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不仅指出了现在的问题和隐患,更预言了未来的危机与困境,如果我们了解日本房价泡沫破灭后的惨状,就不难理解曹建海先生预警的真诚与可贵。
凡是过于倚重房地产业拉动的经济体,几乎都经历过崩盘的惨状,中国难道会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吗?
至少,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我们更应该提前解决问题、消除隐患,而不是在豪赌中逐渐丧失自我修正的机会。而这也正是曹建海先生向高房价宣战的意义之所在。在人们听惯了房地产的重要作用之后,曹建海先生的观点所饱含的,不仅仅是研究者所具备的良知和勇气,更是他对于民族经济未来的展望与预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大爱?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推高中国的房价?
答案是:过于倚重房地产,商品房一枝独秀,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垄断。
??发达国家,开发商供应的住房在整个住房供应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一般都在25%左右,而保障性住房或者带有保障性特征的住房,则占比非常高。比如,美国带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占了整个住房供应体系的80%。而在新加坡的整个住房供应体系中,保障性与带有保障性质的房屋占比高达97%。新加坡政府规定:占住户总数3%的富人由开发商提供住宅,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让金,入住后收取高额物业税;而对占住户总数80%的中低收入者,提供由政府控制户型和房价的房屋;同时,对占住户总数8.5%的困难户,供应由政府补贴的60~70平方米的房屋,对占住户总数8.5%的特困户,出租42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每月仅收十几新元的房租。新加坡设计的这种住房体系,既很好地解决了国民的住房问题,也能有效避免房价的失控—其实,在这种大背景下,商品房的涨跌已经无关大局。
而在当今中国,由于经济适用房被架空,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建廉租房,城镇居民自建房被禁止,导致整个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90%以上被商品房占领—商品房占比之高,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商品房一手遮天,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地位牢不可破,房价持续上涨,民众为住房问题深切忧虑的根源。
一些与既得利益集团为伍的学者认为,中国房地产业与近60个行业息息相关,倘若房价下跌,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复苏,因此,他们喊出了诸如“买房就是爱国”这样的口号。问题在于,中国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在房价下跌至接近民众购买力的阶段,不是体现得更明显吗?恰恰是高房价导致的购买力的下降,严重抑制了房地产的积极作用,使得房地产业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障碍。
曹建海先生对那些荒谬观点的驳斥非常有力。他认为:“我国各种自建房、集资建房、单位建房的欲望很高,也完全有能力建房;中低收入群体对于获得政府保障房的期望很大;农村集体宅基地建设小产权房销售的愿望也很大;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家园的愿望很大。但是由于体制的限制,除灾后重建外,上述有效住房需求则牢牢地被我国的土地管理和建设开发管理体制禁锢了;保障房建设政策的执行则被限定于‘不会冲击商品房市场’的原则下,将保障房建于偏远地带,并且定价水平越来越接近于商品房。可见,与其不惜毁坏未来银行体系拯救房地产商,不如通过体制调整疏导居民住房消费的需求,同时为银行体系建立房地产信贷危机的‘防火墙’,于国于民更为有利。”
曹建海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穿了所谓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神话。他指出:“从房屋形态的最终层面看,剔除土地位置引起的价格差异,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在使用价值上并无任何不同,差的是后者不能为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不劳而获的暴利。由此看来,以商品房投资为绝对主体的房地产开发业所创造的GDP,本质上是通过排斥居民自建、单位自建、政府保障性住房等形态而获得的不当得利,不仅对城乡居民消费,而且对农工商等经济实体的发展,都形成了严重的透支。”
结论是,政府应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非营利性或微利性住房,同时为开放居民自建房、集体土地房屋平等流转等创造条件。这些住房同样会拉动近60个行业的发展。并且,民众购房的支出大大减少,有利于民众财富的积累,当然也有利于支持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消费。
房地产定位的调整,不仅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而且,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内需不振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投机盛行的中国房地产业
真正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学者,绝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人云亦云,也不会奴颜婢膝,以讨权贵欢心、换取蝇头小利为终极目标,而是以民族利益、以大局为出发点,研究、分析问题,指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曹建海先生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充分展现出一位专业研究者严谨的精神。
如果说商品房一枝独秀是推动中国房价畸形上涨的根源,那么,又是什么力量在推波助澜?答案是:投机。
投机盛行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