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说完这些题目,可以说是各有特色,但又都体现出了出题人的某种思维惯性。青少年应该写人性的积极面,人生是充满希望的,生活是充满光明的,我们要努力啊,我们要进取……
写的太多了,反倒当年我考得什么题目都忘了,2012年的山东卷哦,不知道还有谁记得。
读大学三年,忘记了高中的紧张,忘记了一摞一摞的作文材料,忘记了背诵的美文摘抄,但是很难彻底摆脱高考作文给我的思维模式。
看看所有的作文书,模式,框架,材料,论点等等,都像是一个板子刻出来的。当时的作文训练也是这样,好作文,无非是语言稍稍优美一点,段落排列合理一点。但是所有人的思路,都是这样的,就如同一个机器,复制出的产品。
就如同我刚才的分析,想得高分不跑题,就不能特立独行,创新观点。记得有一年,好像是郑渊洁也参加了作文的答卷,似乎还有几个其他作家,但是得分都不高。这条新闻可以在网上搜到,我嫌麻烦就不搜了,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找找看。
我的疑问在于,为什么我们的高考教育不能接受有自我观点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人人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有标准答案,或者说是高分答案。作文的目的,不是应该考察语言的表达能力吗,为什么要那么看重考生的立意。如果说跑题是存在的一种现象,那么针对题目的解读和看法,什么才是对题?
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到底要符合谁的题?
近年来对高考这件事的观点很多,各家之言,或赞或贬。只是脱离了高考不久的我现在回看,也只是暗自庆幸没有被这种高考模式洗脑过深。
对错是非,美丑善恶,这本就没有一个明明确确的标准。站在什么立场,或者从什么角度,来看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生活经历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谓的对题对意,不过是一种模式化教学的结果。
有句话在网上很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文的初心是什么?
回顾历史,你能想起曾经科考历史的演变吧,你也能想起某种文体成了写作规范的故事吧。
精神的束缚和思维的局限。
方得始终?
不过考生们如果不是学文科的话,上大学以后就不会接触文字了,迎接他们的是专业性的论文,专业的东西,论文的写作。据说中国是世界上年均论文产量最多的国家,这是真的吗?
对此,呵呵。所有的所有,言尽于此了。
至于后来人,祝福你们高考顺利,高分录取,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选专业,不多说了。
大学攻略,不多说了。
梦想什么的,也不多说了。
就像那道作文题,走路,无论自怎走,终究是自己走就对了。
无论如何,未来还是美美哒!
加油,少年少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