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热的认识。曾出现过两种对立的观点。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热质说。这种学说把热看成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流质,一个物体含有的热质越多,就具有越高的温度。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和热质说相对立的学说,即把热看成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的观点,比如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指出热是分子运动的表现形式。
从实际角度来讲,热质说无法解释摩擦生热的现象,为此,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各种各样摩擦生热的实验。尤其是朗福德的实验,他用钝钻头钻炮筒,因为钻头和炮筒内壁摩擦,在几乎没产生碎屑的情况下就使水沸腾了;1840年以后,焦耳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热是和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有关的。
焦耳的一系列实验使人们摒弃了热质说,有力地证实了分子运动理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