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幕府内部为了争权夺势而纷争频仍,也算可以理解的,可是与此同时,权力已经大为萎缩,如同一镇诸侯般的朝廷内部也争斗起来,想想却是极度可笑的事情。不过这番无聊的争斗却产生了蝴蝶效应,最终颠覆了幕府统治,这倒是当时的人们始料不及的。
争斗的起源,乃是后嵯峨天皇。前面提到过,北条泰时平定上皇反乱后,拥立了后堀河天皇,到了贞永元年(公元1232年)十月,后堀河天皇病重,在幕府的授意下让位给秀仁皇太子,即四条天皇。这位四条天皇初登基的时候年仅两岁,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据说他顽皮透顶,12岁那年在宫中走廊上撒了很多石粉,想看宫女和近臣滑倒的样子取乐,结果自己也滑倒,撞伤了头部,不治而亡。
朝臣们主张拥立顺德上皇的儿子忠成王继位,但遭到幕府执权北条泰时的坚决抵制。泰时一想,好,当年后鸟羽、顺德两院造反被我剿平,现在要立叛贼的儿子继位,这不是故意给我难堪吗?于是授意另立没有牵扯进反乱活动的土御门天皇的儿子邦仁亲王接班,这就是后嵯峨天皇。
后嵯峨天皇在位4年,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久仁亲王,是为后深草天皇,自己仍然把持着朝中的权力。后深草天皇在位13年,遵从父命,把皇位传给弟弟恒仁亲王,是为龟山天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皇统就在后深草和龟山两位天皇的后代中轮替,因为后深草天皇的皇宫称为持明院,而龟山天皇的儿子后宇多天皇后来出家大觉寺,故此这两个体系就被称为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
两统迭立,是笔糊涂账,光靠叙述谁都看不明白,不如让咱们简单列个表格吧。
序数天皇系统来源在位年第89代后深草持明院后嵯峨天皇子13年第90代龟山——后嵯峨天皇子15年第91代后宇多大觉寺龟山天皇子13年第92代伏见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子12年第93代后伏见持明院统伏见天皇子3年第94代后二条大觉寺统后宇多天皇子7年第95代花园持明院统伏见天皇子10年第96代后醍醐大觉寺统后宇多天皇子21年 上皇反乱,幕兵入京以后,原本的皇室领地被切割、没收了七七八八,靠那点点收入根本就无法养活庞大的、没本事却会生养的皇室一门(龟山天皇就有后妃17人,子女28人),全靠了幕府的捐助和卖官鬻爵,皇室成员才能勉强温饱。且说卖官鬻爵,那可是笔不错的生意,虽然乡下武士们粗鲁无文,不懂风雅,可他们莫不喜欢获得朝廷赏赐个一官半职来光宗耀祖,根本不用给殿上人,给个六七位的官职就能使他们兴奋莫名,就能得到主动献上的大量钱财和吃穿用具了。
然而这些卖官鬻爵所得的资财,也包括幕府的捐助,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位天皇及其直系亲属才有权享用,旁支皇族只能干流口水,很难分到一杯羹。想后嵯峨天皇在位的时候,盗贼于光天化日之下冲入皇宫,抢掠内藏寮和阴阳寮,抢走天皇的衣服,甚至偷掘历代天皇的陵墓,把鸟羽天皇、天武天皇的坟墓都翻了个底朝天。然而后嵯峨天皇本人在退位以后,却有资金在京西的龟山上修建宏伟壮丽的宫殿,两相对比,真是绝好的讽刺。
所以要想吃饱喝足,要想骄奢淫逸,就非得牢牢把住天皇的虚位不可,这大概就是两统迭立,兄弟子侄间矛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也不能排除幕府为了削弱和控制天皇朝廷而在其中做的努力,皇统一分为二,公卿们不知所从,武士们倒是开心得不得了——御内人和御家人的矛盾,预示着北条幕府的倒台;大觉寺统和持明院统的分立,则预示着国家的分裂。
就在这种背景下,文保二年(公元1318年)二月,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继位了。这位后醍醐天皇,一方面想把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这一系统中,再不让给他人,另一方面也反感幕府的操控和播弄,想要起而反抗。他的所作所为,一如源平合战时的后白河法皇,也是拉一个,打一个,激化矛盾,浑水摸鱼,但因此而产生的乱局,也比100多年前更为严重。
后醍醐天皇的奋斗
且说元亨元年(公元1321年),老爹后宇多法皇终于结束了院政,并于3年后咽气归西,从此后醍醐天皇得以亲政。年轻的天皇雄心万丈,选拔贤能,革新政治,设置记录所作为亲政的主要机构,据说许多京都的著名学者经常围绕在他身边,而一些尊皇派和倒幕派的公卿、守护,更是将宝押到了他的身上。
相比之下,幕府政治此时却已经腐朽到了极点。以执权北条高时为例,此公不学无术,每日追逐声色,专以斗犬为乐,后来甚至命令各地以名犬代替年贡,旬日间就得斗犬千余。他不但让这些斗犬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还享以御家人禄,出门乘轿,骑马武士见到了甚至都要下马行礼——这真是个天生的亡国之君!
天皇朝廷的威信持续上升,幕府威信却下降,原本绝不平衡的两种权力差别逐渐缩小,那么矛盾和冲突也就无可避免。首先发难的是宫方,正中元年(公元1324年),后醍醐天皇秘密派遣亲信朝臣日野资朝和日野俊基化装成修行僧潜入畿内各国,准备联络豪族们起兵袭击六波罗探题。不料东窗事发,资朝、俊基和应召进京相谈的美浓土豪土岐赖兼、多治见国长都被幕府捕获。后醍醐天皇又是赌咒发誓,又是写誓书,才算混过了这一关——史称“正中之变”,民间俗谓“天皇御谋反”。
后醍醐天皇时代的东宫,原本是同为大觉寺统的后二条天皇的皇子邦良亲王,但“天皇御谋反”事件,使幕府对大觉寺统突生警觉,持明院统的后伏见上皇看到一线曙光,于是前往长谷寺祈祷自己的儿子量仁亲王能够代替邦良亲王为太子。嘉历元年(公元1326年),邦良亲王果然病重去世,幕府立刻要求让量仁亲王入住东宫。这一举动使后醍醐天皇更为愤怒,坚定了他的倒幕决心。
于是后醍醐天皇假借为皇后安产还愿为名,让僧侣圆观和文观向神灵祈祷消灭北条氏,同时密令在比睿山大塔居住的皇子护良亲王(大塔宫)联络比睿山延历寺的僧兵,准备在自己行幸比睿山时起事。不料在元弘元年(公元1331年)八月二十四日,计划再次泄露,上回作乱被幕府饶过一条小命的日野俊基,以及圆观、文观等人遭到逮捕,后醍醐天皇及其重臣大纳言藤原师资、中纳言万里小路藤房、北畠具行等带着神器剑和玉,连夜男扮女装潜出京都,奔赴比睿山。二十七日,在大塔宫的接应下,后醍醐天皇又转移到木津川上游地势比较险要的置笠山驻扎,并正式下诏,号召近国勤王兵马起而倒幕——是为“元弘之变”。
九月五日,得知消息的北条氏大惊失色,担任六波罗探题的北条仲时立命大佛贞时、金泽贞东、足利高氏诸将率领兵马20余万离开镰仓前去进剿。置笠山一边,召集起来的武士和僧兵布下重重壁障,做好了作战的准备。然而,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诏书在发出后却如同石沉大海,除了一个叫楠木正成的小豪族起兵勤王外,诸国守护惧怕幕府势大,都采取了观望态度,竟无一人响应。
楠木正成,自称出于橘氏,根据地是在河内东部、金刚山西部的山麓地区,估计从其父亲成时代开始,就是当地有名的恶党头子。传说其母怀着他的时候,曾到信贵山的毘沙门堂祈祷了100天,毘沙门天是一尊佛教的保护神,又称多闻天,所以正成诞生后,就起小名为多闻丸,据说此公长大后鼻毛很长,所以又被敌人称为“鼻毛多闻”。
照前所述,这些新兴的武士阶层即恶党并不是幕府的御家人,与幕府的关系是敌非友,因此一得到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诏书,楠木正成立刻揭竿而起,前往笠置山觐见天皇并接受任务。传说后醍醐天皇做过一个异梦,梦见自己坐在紫宸殿面南的御座上向群臣发号施令,背后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大树向南的部分枝叶长得最好,树荫笼罩了整个大殿——接着又见到两个童子跪拜,然后起身向南而行。醒来后没过几天,楠木正成就来参见,后醍醐天皇认为异梦正应在这个长有长鼻毛的家伙身上,于是对他倍加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