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半句多。说话既要有度,也要避讳。嘴上若无“把门”的锁,不分对象,不避忌讳地信口开河,往往是既伤人又害己,甚而得罪人,到处树敌。高水平说话,须慎言,须避讳,须尊重他人。
交际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禁区”,都有自己的“疮疤”和“痛处”,一个善于控制自己嘴巴,出言谨慎的人,对此会高度警觉,巧妙回避,以知礼、守礼的话语打动人心,并赢得对方的敬重。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年轻人往往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固然很好。但有时在闲聊时,往往会因为言语不投机而发生争执。“争论的背后往往孕育着危险。”此话确实一点不错。有时,解决矛盾也许只需要互相之间少说几句,注意听听对方的意见,彼此沟通一下,这些争端可能就会避免。
倾听,可以使他人感到被尊重。假如你只知道自顾自地喋喋不休,而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对方可能会有一种被轻视的感觉,甚至会认为你是个狂妄自大的人而以后不愿再与你交往。如果你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至少他会感到你是重视他的,这对他将是一个鼓舞,他当然会以热情和感激来回报你的倾听。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因为个性好强,总爱与人争辩,所以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林肯总是因此处分这位军官,并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绝不会在私人争执上耗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务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得是你对的事情,就让得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因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20世纪初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有一名得力助手,就是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他也曾以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从争论中获得好处——那就是避免它。避开它!像避响尾蛇和地震一般。十有九次,争论的结果总使争执的双方更坚信自己绝对正确。不必要的争论,不仅会使你丧失朋友,还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美国心理学家布斯和鲍顿曾调查了1万例真实的争论。他们偷听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之间的争论,包括出租汽车司机,丈夫与妻子之间,推销员和柜台服务员,甚至包括联合国的辩论。他们用偷听的录音做的细致分析,使人无比惊讶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职业的辩论家,包括政治家和联合国代表,他们的意见被接受的成功几率反而不如走街串巷进行游说的推销员。其原因就在于:专业辩论的目的在于找出对方的弱点进行驳斥进而达到推翻其意见的效果,而与此相反的推销员的目的却是避免争论,他们只是尽力找出一个观点使对方能接受、赞同或改变主意。
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喜欢争论的人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希望通过争论的胜利来说明自己的水平,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暴露了他们的低级自尊——企图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把别人驳得一无是处了,自己却洋洋自得了。
当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处于一种很高的境界和水平的时候,他绝不会再用争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如同鲁迅对年轻人的提拔与指正绝不会直接指出,反而会用一些类似“黑水潭”的比喻让对方自己意识到,都是不会伤害别人自尊的做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不仅有自我修养的提高,也存在着一些技巧:
(1)欢迎不同的意见
有这样一句话:“当两个伙伴总是意见相同的时候,其中一个就不需要了。”人的思维不可能是绝对的完整和全面的,总有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让你有所忽略,那么,有人给你提出来可谓是一件好事,提醒你注意,使你下次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你真的应该衷心地对他说谢谢。不同的意见绝对不是引起争论的好理由。
(2)不要急于为自己辩护
人也是动物,有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就是自卫。当一遇到对抗或者是攻击的时候,直觉就会让你首先要去自卫,要为自己找理由去辩护,这就是争论的开端了。因此,应该先冷静地听完对方所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说不定就真的能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不要急于作出第一反应,这时冷静是最好的。
(3)要诚实
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有错,绝对不要再试图为此而掩盖或找理由开脱,那只会欲盖弥彰。诚实地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请求他的谅解,别人是无法拒绝的;也就会解除他的武装,使他不再步步为营,也就能让你继续冷静地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而不至于争论起来。
(4)答应考虑对方的观点
有时,不妨答应考虑对方的观点。首先这种同意绝对是出于真心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和易僵化性,所以要时时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和多听取他人意见的心态。对方提出的观点极有可能存在正确的一面,如果暂时不能做出判断,那么就应该答应再花时间多考虑他的观点,防止自己犯错,也让他人觉得受到尊重,争论就不可能发生了。
(5)找出共同点
有的争论,到最后双方发现其实彼此的观点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没有必要去为此而争执不休。然而,因争论对感情的伤害已经造成,不可挽回,岂不是件憾事。因此,在最开始就去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既能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又有利于找到灵活解决的方法。正如托马斯·杰弗逊所说:“在原则问题上坚守立场,在极端问题上灵活处理。”
为了追求真理,交流时发生争论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倘若仅仅是为了争论而争论,却是不必要的和得不偿失的,是对双方的绝大浪费,包括时间和精力,甚至会使你失去朋友。
讲话不要锋芒毕露
在交往中,要使别人知道自己,当然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单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会很容易在人群中锋芒毕露。
锋芒是激励别人的有效方法,但若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却与你完全相反,他们“和光同生”,毫无棱角,无论言谈,还是举止,都藏而不露。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他们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精言善辩者;好像他们个个胸无大志,其实不乏有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知道,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为自己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都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求知于人的目的?王先生在年轻时代拥有“三头”而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还好,总算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了挫折。俗话说:久病亦如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语行动锋芒就是为自己的前途设下荆棘,有时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是多方谨慎。尽管“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在交往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是应当的,其实只要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一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自己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
但这种表现不是在谈吐中处处锋芒毕露,到处树敌。
讲话刺人,不觉是没水平,而且是没有修养的表现。想要不怨,想要不招人讨厌,最好说话时收起锋芒,出言谨慎。
不要随便打断别人说话
要想避免跟人交谈时所遭遇的种种麻烦,而使双方都感愉快的惟一诀窍是:把对方引导到一个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上去。自己不但要做个好聆听者,还要做个好的引导者,使对方能够情不自禁且滔滔不绝地长谈下去,这样我们就可获得极佳的人缘了。
但是,实际交谈中,许多人常常因为忽视这一点而招致无数麻烦,这种人的失误之处便是他们喜欢先谈自己的为人和自己的事情。如果他是个商品推销员,他就肯定得不到别人的生意,因为在他滔滔不绝的谈话中不给别人以插话的机会。如果他是一位相识的朋友,那么这种人常常是我们最讨厌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口若悬河地讲自己,无非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看重。其实他们不了解博取别人好感的方法并不是这样的,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引导对方的谈话到他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上去,然后针对那个问题再发表自己的高见。
还有一点要注意,倘若遇到一个不太高兴说话的人,你不妨试举一些他所熟悉的事情,或故意发表一些显然错误的见解,这也是引导别人谈话的好方法。因为若不引起对方的谈话,或不能了解对方的意思,是没有办法使人对你表示至诚和佩服的。
所以,在你与别人交谈时,你应该耐心地聆听别人的讲话,让他们滔滔不绝地讲他们感兴趣或引以为荣的事,你只是配合他们,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和表达,如果随便就打断别人的讲话或插嘴,那就会阻碍他们的思想,破坏他们的情绪,这样肯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谈话是沟通的首选途径,是人们交流感情的最佳方式,倘若中途被人打断,肯定会引起说话者的反感。因此,做个倾听者比做个“半途抢断”者更受人欢迎。
不要在背后讲人闲话
在我们的日常应酬中,背后说人坏话的人并非少数。有一句话叫做:“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就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说人坏话者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应酬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应该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事。因为说对方坏话的人,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充分地分析讲话者的心理及原因,对做到端正自身大有益处。笔者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两个朋友因为一个女人而闹得互相之间很不愉快,两个人虽然平时见面还都装着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一旦分开,就会对第三者发起“攻击”,将对方的“坏”处添油加醋地讲出来。身为朋友,我当然成了他们双方发泄对对方不满的汇集点。我知道他们之间的一切原因,所以当甲对我说乙的坏话时,我尽可能地保持沉默,在适当的时候加进一两句劝导的话,不对乙加任何评语;当乙对我说甲的坏话时,我也同样不对甲加任何评语,同样在适当的时候对乙劝导几句。同时我还做到一点:所有的话,无论是甲说的还是乙说的,都让它们到我这里截止,再不外传。一段时间过后,当甲乙二人都冷静下来时,回想起他们在我面前所说的那些话,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由于笔者处理得当,致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进一步激化,好朋友终究还是好朋友,后来甲乙二人都感激不尽,对笔者更加尊重,并且愿意将所有的心里话对笔者倾诉。
如果换一种情形,我对他们一味奉承,在甲面前附和着说乙不好,在乙面前附和着说甲坏话,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在日常应酬中,尤其应该注意,尽可能地不在交谈对象面前说第三者的坏话。如果别人有什么缺点,你可以寻找适当的机会当面向他提出,背后议论别人的方法绝不可取。
“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劝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说个没完,否则,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者讨厌。
别当着矬子说矮话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在应酬中如果能够极好地维护自己及他人的自尊,便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当着矬子不说矮话”,是告诫人们在应酬中不要伤他人自尊的意思。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己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己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这是应酬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是个矮子,有一次到楚国去出访。楚国的国君故意要以晏子的矮来耍笑一番,于是吩咐只开大门旁的小门。晏子一看,便知楚王的用意,于是对门卫说道:“我代表齐国出访,通常都是到大国从大门进,到狗国从狗洞进,只是没想到堂堂楚国竟然也会用狗国的礼仪来迎接我,看来我是来错了。”楚国国君本想羞辱晏子,却反过来被晏子好一顿羞辱。当着矬子说矮话,只会自取其辱。
因此在应酬中,尽可能地避开对方的短处,也是应酬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每一个人都有自身无法消除的弱点,就像个子矮是天生的一样。
大凡有短处的人都怕人提及。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也并非是绝对的,在日常应酬中,我们一方面尽可能地避免提及对方的短处,一方面也完全可以从真正关心对方的角度出发,善意地为对方出谋划策,使他的短处变为长处,或者使他不为自己的短处而自卑,那么,你同样便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还会因此得到别人的信任乃至感激。
“当着矬子不说矮话”,推广开来,就是不要将他人的不足放在嘴边,即使非说不可,也可以变通一下再说,这是应酬的技巧,是获得友谊的技巧。俗话说:“会说话的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使人跳”,就是说语言的变通所能达到的不同效果。因此,学会变通语言,在应酬中是非常重要的。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别人攻击自己的短处。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说对方的短处,其结果往往是引发唇枪舌剑,两败俱伤。
说话中应该注意的各种忌讳
无论对何人,在何种场合,谈话中都有一些忌讳,应该避免。下面是说话中应当注意的一些忌讳:
(1)不要谈别人的隐私
比方你对他说起了别人的隐私,他本身有些秘密惟恐别人知道,而你却在无意之中点中了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露他的隐私,心中顿感不悦。
(2)不提别人不愿谈的事
某人做了一件事,因为他是别有用心,所以竭力掩饰自己,以防别人发觉。如果你与他早有交往,对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虽不能断定你一定明白,但总是对你有些提防,你处在这样的境地,既无法向他表白你并不知道,也无法表明你决不泄漏,那么你将如何处理呢?大概你惟一的办法只是装聋作哑,绝口不提此事。
(3)对寡信者,少言为上
别人对你并不十分了解,并不十分信任,你却偏偏竭力讨好他,为他出主意、想办法,他如果采取了你的意见,而实行的结果并不理想,他一定会疑心你是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实行的结果很好,也未必对你会有好感,以为你是偶然想到的,实际又不是靠你,怎么能算是你的功劳,所以你还是不说话为好。
(4)劝告也不要不讲究方法
别人有过失被你知道了,你不惜直言相劝,认为他做得不对,他本觉得内疚,生怕别人知道后自己面子不好看,而你却去揭穿他,自然令他十分难堪,并往往由此产生怨恨,由怨恨而与你发生冲突。所以,你还是不说为好。即使劝告,也应以婉转为宜。
另外,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方言也不相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思完全两样。你以为是尊敬他,他却以为你是在侮辱他,古人所以主张“入境问俗”和“入乡随俗”就是这个意思。
常言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说话不注意各人、各地的禁忌,必然会招致误解令人生厌。所以,知己知彼在说话时也需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