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会理一走,萧渊明就成了军中的老大,他乐坏了,天天不是喝酒就是睡觉。有的将军看不下去了,对他说:“您现在领着十万大军呢,好歹应该抽抽空,处理一下正事不是?”
萧渊明醉眼蒙地看了对方一眼,说:“不就是打仗行军、修堤坝这些事吗?你们自己掂量着办吧,不用事事都请示我。”于是,在众人为修筑堤坝忙前忙后时,他依然天天窝在营帐里,饮酒作乐,日子过得无比滋润。虽然将士们有愤愤不平的,但碍于他皇亲国戚的身份,只好忍了下来。
这次寒山修堤坝可比浮山那次顺利多了,大坝竣工后,有个叫羊侃的将军便跑去请示萧渊明,说:“咱这大坝总算修好了,您啥时候下个命令,我们也好把彭城给淹了不是?”
平时醉醺醺的萧渊明这时倒是清醒了不少,说:“命令怎么能这么轻易就下呢?我出发之前,皇上都说了,凡事不能轻举妄动。要不咱再等等?”
这一等,淹城的命令就彻底成了浮云,而高澄那边早已开始行动了。虽然他是个新人,但毕竟刚上台,还是很想做出点大事来的。他见南梁这边不把自己当回事,便下决心,要出兵支援彭城。这一次,被高欢长期冷落的慕容绍宗总算有了出头之日。高澄谨记老爸的遗言,将他提升为领兵的大将。
另一边,正准备和梁军联手、合击东魏军的侯景听说后,不由得大惊失色:“怎么连咱师父都上场了?高澄那小兔崽子怎么可能知道我的克星?难道是高欢老大诈尸来着?”原本胸有成竹的侯景在听到师父出征的消息后,着实震惊了一把。
东魏军的行进速度很快,当他们到达寒山一带时,羊侃便跟萧渊明说:“老大,之前水淹彭城那事就不说了。可现在东魏的援军刚刚到达,军心还不稳。如果咱们不趁机打一仗的话,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萧渊明异常淡定,边喝酒边慢吞吞地说:“我之前不都教过你了吗?咱们遇事要冷静,不能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这样吧,你要是实在想打的话,我就再观察几天情况,到时候让你打头阵行不?”
羊侃彻底绝望了,说:“别,您现在不打,过几天也不用算我那份了。咱还是带兵去驻守堤坝吧,立战功啥的还是留给其他人好了。”其实,他心里清楚,梁军有这样愚蠢的老大,打败仗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果然,东魏军修整完毕后,慕容绍宗就带着一万精兵,前来打头阵了。他在出发前,还特别交代另一路的将士:“待会儿在战场上,我会假装打不过逃跑,如果梁军紧追过来的话,你们就负责攻击他们的后方。”
阿龙记事贴
梁武帝的三次北伐
梁武帝分别于506年、525年、548年派兵北上攻击,但三次都放着有能力的大将(裴邃,韦睿,夏侯,夏侯夔,羊侃)不用,任用了一批无能的亲属(依次是萧宏、萧综、萧渊明),最后都被打得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其实,慕容绍宗不过是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想先来打探打探敌军的情况罢了。谁知,喝得醉醺醺的萧渊明见对方战败,一时间气血上涌,兴奋过头,连连叫嚷:“我的大军果然骁勇善战,嘿嘿,咱们赶紧追击敌军,不能让他们跑了。”
之前,侯景曾三番五次地重申:“如果慕容绍宗的军队战败逃走的话,你们千万不要贸然追击。”不过,此时陶醉在胜利中的萧渊明显然忘记了这点,而梁军更是撒开腿,拼命追赶魏军。
慕容绍宗见对方穷追不舍的样子后,不由得咂舌道:“这是谁带的大军啊?怎么一个个跟傻子似的,连这么明显的陷阱都看不出来?”
他见另一路的将士们开始进攻敌军的后方,便一声令下,一万大军掉转马头,一改先前仓皇逃跑的狼狈样,直奔梁军而来。到这时,梁军才意识到中了计。可惜,此刻腹背受敌的梁军,就是想逃也无路可走了。
这一战后,南梁有数万大军葬身寒山,只有羊侃所部全身而退。至于萧渊明,他被东魏的将士生擒,带回了东魏。
阿龙辞典从北魏回来的汉将:羊侃
羊侃原先是北魏大将,武功卓绝,曾在战场上一箭射杀羌族大将莫折天生,北魏因此封他为征东大将军、东道行台。但羊侃的愿望是实现他父亲的梦想——回归南朝。531年,羊侃率领宗族突破拦截,回到了南梁。但在南梁,作为武将的羊侃却没被重用,一直郁郁不得志。
【阿龙看热闹】
正确使用人才很重要
寒山之战中,梁武帝最大的失误,莫过于重用了萧渊明这个人。他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即使统率着六军,依然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显然,醉醺醺的萧渊明给南梁带来的绝不会是胜利。
按理说,武帝作为一个领导者,想要把人才用在对的地方,就应该对下属的能力和品行有所了解。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整天沉迷在神佛世界中的领导人,早就没有了慧眼识英雄的能力。也正因此,萧渊明固然要为寒山之战的战败负一定责任,但梁武帝本人也是难逃干系的。
7、 梁武帝被饿死
寒山之战后,萧渊明便被高澄请到东魏去做客。要说这家伙打仗不行,但心理素质可算是一等一的好。他在东魏期间,依然好吃好睡,饮酒作乐这种事更是没落下。
时间一长,高澄看不下去了,心说咱把你俘虏过来是想看你痛苦的,没想到你竟在我的地盘上过起好日子来了。不行,一定要废物利用!于是,他把萧渊明找来,故作诚恳地说:“其实我刚上任没几天,压根儿没想跟你家叔叔交恶。要不是侯景那家伙造反,我本来还要跟你叔叔结盟呢。现在你既然在我这儿做客,要不就帮我跟他提提交好的事,事成之后我就送你回国,咋样?”
萧渊明信以为真,当下就写信给武帝,说:“叔叔啊,侄儿可想死您了啊。我来到东魏以后,才发现高澄这小子挺地道的,要不您考虑一下跟他结盟的事,侄儿也好回国不是?”
武帝虽然信奉佛教多年,但对亲情还是很重视的,他看到萧渊明的信后,立刻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了,并表示:“谈和结盟这种事太简单了,只要能让侄儿回来,啥事都好说。”
他这边想把萧渊明接回来,那边侯景却着急了。他自从归顺南梁以来,一直都享受着贵宾级的待遇,这对于他本人来说,简直有做梦的感觉。你想想,他这一辈子打了不少仗,也跟过好几个领导,虽然都受到重用,但人人都像防贼似的防着他。而现在到了南梁后,梁武帝却对他礼遇有加,这让他怎么能习惯呢?
过惯了苦日子的侯景很不适应,三天两头就做噩梦,担心梁武帝是所有老大中最阴险的一个,想要趁自己不备的时候暗害自己。也正因此,他打听到武帝想跟高澄交好的消息后,立马写信抗议:“皇上啊,咱现在之所以在您手下打工,就是因为跟高澄那小子闹翻了。您现在跟他谈和的话,咱以后还怎么在您这儿混?”
武帝一心惦记着侄儿的安危,并不把他的质问放在心上,只随便敷衍了几句:“你放心吧,我现在只是跟高澄交个朋友。之前我既然答应要收你当手下,那就不会言而无信,你只管做好本分工作就行了。”
侯景千万个不信,暗说:“你们这帮搞政治的,说的话有几句是真的?哼,咱要是信了你们,还能活到今天?”于是,认定武帝虚伪奸诈的他,便想出一条计策,来试探对方的虚实。
没几天,武帝突然收到高澄的信件,信中说:“想要你侄儿,就拿侯景来换。”其实,这封信是侯景伪造的,为的就是看看武帝是不是真心把他当自己人看。
武帝不疑有诈,拿到信后不由得松了口气:“这下好了,侄儿马上就能回家了。”
有官员上前阻止他:“皇上,人家侯景刚投降没几天,你就想出卖他,这事传出去,天下人会说你不地道啊。再说了,侯景这人很有本事,你如果把他卖给高澄的话,他一个狗急跳墙,反咬您一口也是有可能的。”
武帝总是个在关键时候掉链子的人,他此刻只想把侄儿救回来,其他的早就不管不顾了。他不听众人的劝告,写了回信:“只要我早上见到萧渊明,下午就把侯景送过去。”
侯景收到这封信后,阴森森地笑了:“我就说嘛,武帝这家伙虚情假意,还好我从一开始就没信过他。”
手下见他不怒反笑,都心惊胆战地问他准备怎么做。他当即回答:“造反!”的确,在他看来,东魏那边的军队还能让自己却步,但南方这些将士根本不堪一击,没准自己从此以后不用再给人打工了,能自立为王,搞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呢。
不过,他毕竟是在造反方面有经验的人,再也不会像以往那样,直截了当地向天下宣告造反一事。这一次,他打出要为武帝和天下百姓铲除奸臣朱异等人的大旗,名正言顺地起兵造反了。
武帝听说他造反的消息后,不仅不着急,还反过来给下属宽心:“你们放心,侯景那家伙三天两头地造反,手上那点兵力哪够他折腾的?咱只要随便派点兵过去,几分钟就能把他解决了。”他想得倒轻松,可侯景这次的谋反犹如天助,一路上轻轻松松,眼看就要打到首都建康来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侯景的大军横行无阻时,武帝的侄子——萧正德也背叛武帝,跟他伙同起来,想从中谋利。侯景很给他面子,说你既然帮我,那咱就让你称帝吧。于是,548年的一天,萧正德堂而皇之地登上皇位。武帝听说后,气得浑身发抖,颤巍巍地说:“我还没死呢,这帮家伙就上演了立皇帝的戏了。哼,既然如此,我就跟他们死磕到底。”
武帝打定主意死扛到底没啥,但是他儿子萧纲却扛不住了。当时侯景已经攻进建康,包围了台城。你想想,如果现在投降的话,好歹能留下一部分国土,保住身家性命。可如果被侯景杀进来,到时候身死国灭,还拿什么享福?于是,在侯景围困台城期间,萧纲接受了侯景向朝廷递交的议和书。
侯景当时便惊喜过望,他本来还担心围困台城这么久都没啥突破,而粮草也快用完了,才出此下策,想通过议和来暂缓局势。谁知姓萧的一家子这么没骨气,轻易便讲和了。他见对方好欺负,又赶紧开出条件来,一会儿说要地,一会儿说要萧纲的儿子当人质。萧纲一心求和,不管怎样苛刻的条件都咬牙答应下来,只求侯景赶快撤军。
然而,当叛军所需的粮草运到后,武帝和萧纲面临的是更为猛烈的进攻。叛军士气高涨,而城内的守军早就军心涣散,城外的各路援军也勾心斗角,谁都不愿当出头鸟。武帝彻底绝望,他知道自己多年创下的基业保不住了。而萧纲此时才明白,所谓的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侯景的真实目的是要做南梁江山的老大。
太清三年(549年),台城城破之日,侯景趾高气扬地去见武帝。武帝神色不变,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问他:“你打了这么多年仗,造了这么多次反,累不?”
侯景可没想到对方一来就戳自己的软肋,当时就低下头,不敢回答。武帝又问他:“你这么天天南征北战的,有多久没见到老婆孩子了?”
侯景面色阴沉,闷声不答。他的手下便站出来,说:“咱们老大的老婆孩子早就被高澄那小兔崽子给杀了。”
武帝此时一脸微笑,继续揭对方伤疤:“你当初投靠我的时候,手中有多少兵力?”侯景说有一千。武帝继续问:“那你现在来攻打我,手下又有多少人呢?”
侯景抬起来,与他对视,说:“十万人,曾经都是你手下的将士,还有老百姓。”
武帝神色惨淡,却犹作镇定,问他:“那这一战打下来,你还剩多少人呢?”
侯景傲然一笑,回答:“从此刻起,南梁百姓都是我的人!”
武帝跌坐在地,再也不说话了。侯景见他万念俱灰,便命人将其囚禁起来,不让他吃饭喝水。武帝已经八十六岁了,哪还有精力跟他硬扛?他耐不住饥渴,不得不放下面子,找人要水喝。负责看守的侍卫讥笑他:“喝水哪有念佛管用啊?您老还是念念佛经吧,没准菩萨出现,能救您一命呢。”
武帝愤懑不已,没多久便饿死在台城,死时八十六岁。
阿龙辞典《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萧衍的长子萧统招集文人学士,从三万卷书籍中编选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对后世影响较大。其“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萧统曾被立为太子,后因蜡鹅厌祷事件(萧统因丁贵嫔墓地不利于长子而埋蜡鹅等物厌祷)与萧衍有嫌隙,于531年去世。
【阿龙看热闹】
墙倒众人推
侯景叛乱之所以能够成功,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南梁的人心早已离散,无力回天。侯景围困台城的时候,城内的人无心应战,城外救援的人也是各怀鬼胎,这才给了他可乘之机。武帝统治南梁多年,早期的他勤勤恳恳,深得人心;然而到了后期,他信奉佛教、无心于政事,官员们才各自为政,一心谋利。说到底,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固然让人心寒,但导致这个局面的梁武帝,不过是自食恶果罢了。
8、 兰京刺高澄
萧渊明作为战俘,在东魏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不过,这家伙毕竟是例外,其他的俘虏可就没他这么好的命了。当时,有个叫兰京的俘虏就被高澄收入自己府中当厨子,日子过得很凄惨。
其实,兰京本来是南梁将军兰钦的儿子,在跟东魏交战时,不幸被俘,就此开始了俘虏生涯。他每天起早摸黑不说,脏活粗活更是没少干。而高澄又是个不善待俘虏的典型代表,动不动就对他施以体罚。
兰京很郁闷,三天两头地就跑去跟他说好话,要求他放自己离开,还一再重申:“咱回去以后一定在家好好当个宅男,保证不上战场,不跟您的士兵对着干,行不?”
而将军兰钦也不想让儿子受罪,特意准备了高额的赎金,屡次派人来求情:“咱儿子是典型的官二代,没啥本事,您就别留着他浪费口粮了。您看您还是把钱收下,把人轰走,咋样?”
高澄可不答理对方几次三番的求情,当场回绝说:“什么官二代?在我手下,皇二代都得乖乖待着。再说了,你儿子现在在我家的厨房打工,我看他做得还不错,你就让他在外面多锻炼几年吧。”
而他在见到兰京的时候,更是放下狠话:“从今以后,别再跟我提放你走的事情了,小心爷一个不高兴,就把你给宰了!”
兰京彻底怒了,心说咱也是放下面子,来求你给一条生路的,而且咱老爸连钱都给你准备好了。可是你不但不放我,竟然还威胁我要打要杀的。既然如此,咱就先下手为强,把你给解决了。
事实证明,高澄在自己家里的人气指数很低,兰京才打定主意要除掉对方。兰京暗中找到了同样看高澄不顺眼的六个厨子,几个人暗中商量要将其铲除。
不过,高澄不仅被蒙在鼓里,反而志得意满,天天开心得合不拢嘴。这也难怪,他自从继承老爸的事业以来,前途越来越光明,事业发展越来越顺。尽管最初有侯景这样的人造反,但后来自己在魏梁的战争中,却捞到了不少好处。而且南梁自从侯景叛乱之后,全国上下乱作一团,这让自己在无形中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阿龙记事贴
文襄皇帝高澄
北齐基业由高欢创立,而把东魏从混乱中整顿过来的则是高澄。高欢忙着打仗,高澄15岁开始就入朝辅政,大胆启用汉族文官,整肃朝纲,整治贪腐。许多无法无天的贪官、权贵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大变。高澄还主持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典《麟趾格》,成为《北齐律》的蓝本。北齐建立后,高澄被追封为文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