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滂为当时名士团体“八顾”之一,以“清节”为人所称道。在灵帝时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范滂在被抓名单之上。家乡父母官前去逮捕他时,竟在驿舍大哭,另一官员则准备撂担子不干了,要和范滂一起逃亡。范滂母亲对范滂说:“你今天是和李膺、杜密一起去死,和他们死在一起,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范滂于是坦然受死。
【阿龙看热闹】
用人者也是需要勇气的
范滂是人才,这点毋庸置疑。然而在东汉那样黑暗的官场中,想要用他的宗资,不得不说勇气可嘉。没办法,人才虽有用,但是太正直,就会像一把双刃剑,伤了别人的同时,可能自己也免不了受伤。然而,相比起来,弃置不用人才真正可气。这种人罔顾大局,只顾眼前利益,他们恐怕眼见着东汉政权垮台,也是无动于衷。所以,宗资这样的人,倒是比范滂还要多了几丝亲切感了。
4、 陈蕃的待客床
历史上任何黑暗的时期,都不乏有识之士想要拨乱反正,范滂如此,陈蕃也如此。陈蕃出生于河南平舆,跟发动秦末农民起义的陈胜是老乡,不同的是前者破旧立新,而陈蕃却试图让东汉王朝走向中兴。
陈蕃的祖父虽然当过官,但他出生以后,家境却大不如前。不过陈家人很明事理,坚持“苦啥不能苦孩子,穷啥不能穷教育”的原则,从小就教育他要勤奋读书。陈蕃不负众望,刻苦读书,见识也越来越广。
他十五岁的时候,老爸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看到他一人在庭院里读书,院中堆满了杂物,荒草丛生。薛勤不由得皱了眉,说:“咱好歹算是客人,你知道我要来,怎么都不打扫一下呢?”
陈蕃耸耸肩,回答:“我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人,以扫除天下为己任,这不过是个简陋的住处罢了,何必劳我亲自动手呢?”
薛勤很惊讶,心中暗暗赞叹:“没想到陈蕃小小年纪,就胸怀大志,将来肯定有出息。”尽管如此,他还是劝说对方:“你有志向是好事,不过你现在连眼前的杂物都不知道打扫,以后又拿什么清扫天下呢?”陈蕃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当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开始打扫庭院。
等到后来陈蕃做官,他也的确如年少时候许下的志向一样,誓要匡扶天下。当时,民间因为连年的天灾人祸,在零陵、桂阳一带出现了山贼。官员们向皇上建议,说一定要严惩不贷。至于负责镇压山贼的官员和将军,为了不让他们白干活,事成之后都一律有赏。
陈蕃立马驳斥这些人,说:“你们说的办法都治标不治本。现在天下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反贼,无非是因为贪官污吏太多,官逼民反。依我看,要想彻底消灭山贼的话,就应该撤掉那些贪赃枉法、不顾百姓生死的官员,改用清正廉洁的官员,到时候百姓们的日子都好过了,试问谁还想去当山贼?”
他实话实说,但听话的人可就不爽了。大家都暗地里骂陈蕃:“这家伙这样说,不就代表咱们也是那些浑水摸鱼的贪官吗?哼,既然全体官员里边就你正直,那还是别跟我们同流合污了吧。”没多久,得罪了众人的陈蕃便被贬官到豫章郡,临行前也没几人愿意送他。
就在众人以为他就此一蹶不振的时候,陈蕃却丝毫不在乎。本来嘛,在洛阳当官,和在外地当官没啥区别,都是为国家出力。于是,刚到豫章郡的陈蕃就开始打听:“这地方有啥人才没有?”
下边的人一听领导问话,连忙回答:“有个叫徐孺的人,他品德高尚,学问也高,算是个人才。”陈蕃一听,连东西也来不及收拾了,便叫人去把徐孺请来。
手下们就说:“您刚到这儿,还是休息一下,过几天再去找人吧。”
陈蕃连连摆手说:“我休息的时候多得是,但徐孺这样真才实学的人,对国家来说却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在国家衰败,难道还能等吗?况且连周武王那样的国君,遇到人才都礼敬有加,更何况我这种凡夫俗子呢。”
其实,徐孺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他虽然自幼寻访名师,学了很多东西,但家境贫寒,平时还得种庄稼才能养活自己。陈蕃可不在乎这些,他只在乎对方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是个难得的人才。
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在徐孺到来前,陈蕃还专门让人准备了一张舒适的活动床。等徐孺一到,他就把床铺好,让对方坐在上面,跟他探讨国家大事,论古说今。徐孺妙语连珠,让陈蕃受益匪浅,两人说话间也经常忘了时间。等到徐孺离开,他又命人把活动床收起来,束之高阁,并说:“对待徐孺这样的高洁之士,单单为他准备一张活动床是不够的,只愿我的真心能够打动他才好啊。”
然而,东汉后期的时局动乱,再加上徐孺过惯了隐居的恬淡生活,陈蕃最终也没能说服他。到最后,就连陈蕃自己,也因当时的内忧外患所害而身首异处。
阿龙辞典悬鱼拒贿
东汉读书人很讲骨气,好官好事层出不穷,有一位南阳太守叫羊续,也是位清官,但他拒绝受贿的做法比较巧妙,很讲艺术,所以颇受后人称道,很多官员都以此为榜样。羊续为官清廉,但还是有人想方设法来讨好他,一次,有个下属给羊续送来一条活鱼,羊续一看,这不同于一般的送礼行贿呀,收也不是,拒绝也不是,灵机一动,就收下来后挂在客厅里。下属一看有门了,过几天又来送礼,一进客厅,看到那条一直悬挂在那里的鱼标本,愣了一下,明白了领导的意思,便拎着礼物灰溜溜地走了。
【阿龙看热闹】
做生活的勇者
陈蕃做官,不为自己,只为国家,为百姓。也正因此,他才万分渴慕徐孺这样的人才。然而,对方却有感于当时的乱世,终身不愿当官。这就好比坐在一条船上的人,当船有破洞的时候,有人想方设法地想要修补好,而有人却选择忽视,只管欣赏眼前美景。两相对比之下,谁更是勇者呢?我们身处在这个世上,纵然有不如意,但一味谩骂、逃避,终究不能解决问题。倒不如团结起来,共同面对。
5、 李膺好杀人
东汉末年,尽管国家越来越衰败,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还是很有信仰的。他们常以当时一些道德高尚的人为标榜,比如李膺,当时的人称他为“天下楷模李元礼”。
李膺,字元礼,因为家境好,从小就不缺钱花,自然也不缺书读。他品性正直,就算是后来当了官,也丝毫不改本色。因为他太正直廉洁了,以至于他所过之处,很多官员就像遇到范滂那样,脚底抹油,还边跑边说:“当贪官也是不容易的,上边要查,下边要检举,再碰上李膺这样的,不跑就等着砍头吧。”
当然,要想做天下人的楷模,光查处几个贪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都知道,东汉中后期,国家深受外戚和宦官的祸害,而李膺对这些人也是深恶痛绝,恨不得亲自手刃几个,给天下人出出气。
李膺的机会来得很快。桓帝在位期间,宦官张让无法无天,他的弟弟张朔也不把人放在眼里。张朔仗着哥哥有权有钱,就要了个官做。本来他在当老百姓的时候,就是个为非作歹的家伙,现在当了官,更是无恶不作。他当官当久了,觉得无聊,便说:“天天行贿受贿啥的,也太不刺激了。依我看,还是闲着没事的时候,杀几个人玩玩儿比较有意思。”从这以后,张朔经常从四处找来孕妇,把她们杀了取乐。
李膺知道后,决定派人把他捉来问罪。张朔倒是个消息灵通的人,听到李膺要抓自己,慌慌张张地说:“这下完了,李膺这煞神可是不好惹的,好多官员都着过他的道。咱现在势单力薄的,还是找大哥帮忙稳妥些。”说完,他就一溜烟似的跑去找张让了。
张让见他魂不守舍的模样就说:“有啥好怕的!不过就是个李膺,现在皇帝都要听我的话,他李膺算个屁啊!”张朔听大哥这么说,才稍微定下心来,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躲在张让家里,钻进了一个可以活动的柱子里。
李膺很快赶到,二话不说地就让人踹开了张家的大门,说要捉拿朝廷要犯。张让在一旁气得跳脚,怒骂:“皇帝看见咱,都要敬我三分,你不过是个给皇上打工的,也敢在我家里放肆!”
阿龙记事贴
有粉丝很重要
这李膺可是个教父级的人物,他可不是一般的有才望,而是文武双全。当时鲜卑族屡犯边塞,朝廷任用李膺为乌桓校尉,大破鲜卑。156年,鲜卑侵扰云中,朝廷再次起用李膺。李膺一到边境,鲜卑望风臣服。李膺后来被免官,居家教学,学生达数千人,为世人所仰慕。名士前来拜访,以为李膺执鞭或被李膺接待过为荣,称之为“登龙门”。可见粉丝多就是好啊!
李膺不搭腔,只让手下们四处搜查。没多久,躲在柱子里的张朔就被人揪出来,带回了官府。张让看事情搞大了,连忙找人去说情。李膺大手一挥,就让那些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接着,他开始审讯张朔,在证据确凿后,二话不说,将人给砍了。
张让怒火冲天,便匆匆进了宫,见到桓帝后,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李膺这家伙太残忍了,咱弟弟好好的一个人,他说杀就杀。皇上,他明明知道我是您跟前的大红人,却还这样对我弟弟,根本就是没把您放在眼里啊。”
桓帝一听,也来了火气,就让人把李膺叫进宫,责问他:“你杀张朔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先打个报告,问问我的意见再动手?”
李膺面无惧色,从容地回答:“张朔不仅贪污受贿,还以杀人取乐。这样的暴徒,皇上难道认为不该杀吗?我本以为皇上找我来,是要问我为什么拖到现在才问他的罪,没想到竟然是因为我及时把他处决了,才找我谈话。如果皇上觉得我做得不对的话,要杀要剐都悉听尊便,反正我现在已经除掉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就是死也无憾了。”
桓帝本来就理亏,现在见他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顿时哑口无言,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李大人说得有理,这张朔……他的确该杀啊。”张让见桓帝被李膺辩得说不出话,也只好垂头丧气地退出去,不敢再纠缠了。
这事之后,宦官们都见识了李膺的雷厉风行。从此,他们只要见到李膺,就不敢挺起腰杆走路,说话也是把分贝调低好几度,就连休息日也不敢出宫游玩。桓帝很奇怪,就问怎么回事,宦官们就边抹眼泪边回答:“洛阳城里的李大人太厉害了,咱们不过是在宫里打杂的,实在是惹不起他啊!”
李膺的惩治行动,不仅使朝中的官员都为之一振,就连太学生们都深受鼓舞。
阿龙辞典清议
东汉末年,在朝的耿直的官僚、在野的名士和京师的太学生联合在一起,实行孔子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格言,对他们认为善的人,就互相推荐标榜,对他们认为恶的人,一概深恶痛绝。他们不怕风险,不怕豪强,不怕高官,常联名请愿,干预朝政,形成了一股无人不怕的“清议”潮流。
【阿龙看热闹】
做有担当的人
任何时代都需要有胆识、有担当的人,不畏强暴,追求公正,永远都是我们要铭记的好品德。当国家衰败、政治黑暗、歪风邪气横行时,普通人只想着保全性命,只有少数有担当的人,才敢于反抗,力图澄清乾坤,李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6、 党锢之祸
公元166年,有个叫张成的江湖术士在社会上宣传:“咱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几天以后,皇帝肯定要大赦天下。”
大家都很奇怪,这张成难道是皇上肚子里的蛔虫,咋就这么肯定呢?其实,张成根本就不是什么先知,而是他一直以来,跟宦官张让的关系很好,对方给他面子,才把桓帝的这个决定告诉了他。
张成在社会上鼓吹自己的本事时,又对儿子说:“儿啊,皇上马上就要大赦天下了,你要有啥仇人,就趁这几天把他给杀了,到时候顶多就是去监狱里吃几天牢饭,就能放出来了。”事实证明,他儿子很听老爸的话,还真跑去把仇人给杀了。
好巧不巧,受理这件案子的正是李膺。他可不管桓帝有没有大赦天下,一门心思地认准了,杀人就得偿命!再说了,这张成指不定跟张让有啥猫腻呢,自己怎么能轻易放过呢?于是,吹嘘自己能未卜先知的张成,成功忽悠了自己的儿子,还亲眼看着他上了断头台。
张成心中又气又痛,就去找张让想办法,“李膺这家伙,不是一直跟你们过不去吗?他现在还杀了我儿子,你们有啥办法能害他翻不了身不?”张让的杀弟之仇还没报呢,现在见自己又多了一个盟友,报仇雪恨的兴致也上来了,就拉着同事侯览出主意。
没几天,张成的弟子就在他们的授意下,给桓帝递交了一份状纸,状告李膺等官员拉着全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是那些还在读书的太学生)诽谤朝廷、结党营私,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桓帝看信后,立刻拍案而起,怒斥:“哼,他李膺前段时间还嫌咱护张让的短呢,现在他自己也犯法了,这下看我怎么收拾他!”于是,皇帝一声令下,李膺等二百多人就被抓进牢里关了起来,这些人中有不少的太学生。
这下可便宜了宦官们,他们平时早受够了李膺的压迫,现在逮着机会,就开始千方百计地报复。他们把这二百多人的头颈、手、脚都戴上刑具,再蒙上头,挨个进行拷打。李膺等人在牢中受尽百般屈辱,直到一年多后,桓帝才渐渐消气。
当时,桓帝的岳父——大将军窦武看不过去,就联合了一帮正直的官员,三天两头地要求放人。桓帝被轰炸得快不行了,宦官们也慌张了。因为身处牢狱中的李膺在被人拷打的时候,经常把宦官的同党供认出来。这对宦官们是很不利的,试想一下,如果桓帝坚持追查的话,最后岂不是要查到宦官头上来?
于是,桓帝又发布大赦天下的命令,让李膺等人重新获得自由,只是不准他们再进入官场。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因为尚且明白点是非的桓帝去世,而年仅十二岁且容易操控的灵帝上台了。宦官们很开心:有机可乘啦。
当时,窦武见灵帝太小,而宦官们又蠢蠢欲动,便跟陈蕃等一帮官员商量:“这几年来,那帮太监是越来越嚣张了。如果我们现在不先下手为强,把大权夺过来的话,将来吃亏倒霉的可就是咱们了。”陈蕃虽然忌讳外戚的实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付宦官才是主要矛盾。于是,他们在合伙商议之后,就重新起用了李膺等人,誓要铲除宦官。
然而,就在众人磨刀霍霍向太监的时候,身居后宫的窦太后很不给力,跳出来提反对意见了:“我看太监挺好用的,又能当奴婢使,还能干力气活。再说了,他们再怎么折腾也就是半个男人,能干啥大事啊?你们要学会宽容嘛。”众人气得牙痒痒,只得好言好语举例子讲道理,劝太后转变观点。
可惜,还不等窦太后下定决心,宦官们就知道了这件事。这些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们也聚在一起商量:“哼,你们会联合行动,咱也不是傻子,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
这天,经常驻守宫中的窦武回家休息,宦官们便连夜集结兵力,发动了政变。他们先是冲进后宫劫持了窦太后,骗取灵帝的信任,发布了假命令,开始追捕窦武、陈蕃等人。
窦武和陈蕃得知消息后,就慌忙带着军队和太学生,要冲进宫里夺取政权。宦官们可是一点都不怕,只拉着小皇帝登高一呼:“我有皇帝我怕谁!”
众人一看,顿时蔫了,的确,这帮太监手里有皇帝呢,试问天下有谁能大过皇帝?最终,这场策划已久的诛杀宦官的计划不仅没成功,还导致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