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汇丰银行还受港府委托,在发生银行风潮或危机时,担任最后贷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最后贷款者”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有责任向受不利谣言困扰的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援助,或有需要时以注资方式拯救问题银行;其二是向资金紧张的银行体系注入资金,以及对当日同业市场收市后缺乏头寸的银行提供隔夜信贷。在香港的金融体系中,“最后贷款者”的职能由港府的外汇基金与汇丰、渣打两家发钞银行共同承担。1965年汇丰收购恒生银行,便是行使这种职能的结果。只是在1983年至1986年的危机中,由于港府直接干预之故,汇丰才采取了相对的低姿态。
此外,汇丰大班一直享有行政局席位的传统。通过拥有此等席位,汇丰不但事先知道政府的重大决策【包括金融方面的决策】,而且还参与决策本身的制订。
就这样,汇丰作为香港的“准中央银行”,高居香港金融体系金字塔的顶端,直接或间接地掌握着香港金融事务及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把握着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命脉。正如一位非英资银行的银行家所说:“在香港,你要照汇丰的规则玩游戏,否则便无从玩起,他们供应球、球场、球证--以及对方队伍。”
但是,私营牟利商业银行拥有准中央银行职权而引起的利益冲突和偏袒不公,这种现象迟早会得到改变。
冯邦彦:香港金融业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2,371页。
洪一峰,沈弼与包约翰:香港银行界的一对最佳配搭,载《信报财经月刊》第4卷,第5期。
5 向北美拓展
牢牢在香港站稳脚跟的汇丰,准确地看清了时代的潮流。沈弼一坐上汇丰大班的位置,便费尽心机地两手并举,一手稳固香港这个根据地,同时小心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一手加快海外投资步伐,力求在全球各地分散,实现业务国际化。从而正式将眼光投向欧美,真正走出亚洲。
早在19世纪后半期,汇丰银行的分行网络已经横跨亚、欧、美三大洲。不过,汇丰的业务重心一直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其他地方的业务,或者是因为华人华侨的原因而跟进,或者是围绕着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主体业务而展开。1955年撤离中国内地后,汇丰开始以较大的动作向亚洲其他地方拓展。1959年,汇丰首次作大规模的并购性扩张,先后收购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使南亚次大陆和中东地区的业务得到扩展和壮大。不过此时的汇丰,仍然是一家地区性银行。
对汇丰而言,1977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沈弼出任汇丰银行主席后,即着手筹划及部署集团国际化战略,以香港为基地,向东南亚、欧洲、中东、美国、加拿大和澳洲谋求发展,力图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网络。一则此时汇丰及其持有的恒生银行,在香港银行业市场已占有约六成的份额,发展余地有限;二则香港新界1997年租约届满的问题开始困扰英国及香港政府,汇丰作为香港政府的首席银行家,自然深知内情,政治因素和20世纪50年代撤离内地的经验,迫使汇丰及早作出打算,将投资分散至世界各地;三则当时国际银行界扩张兼并已经蔚为风潮,进军美国开始成为欧洲和日本银行界的时尚,也许是“得美国者,得天下”。
沈弼上任后首选地也是美国市场。他选中了美国第十三大银行--海丰银行开始其涉足美国的新历程:一则由于他认识该行主席,熟悉其背景;二则海丰银行多年来一直陷于财政困难中,也欢迎外来资金注入。汇丰银行对附属机构不加干预、让其独立经营的作风【譬如取得恒生银行大部分股权后,未改变其经营风格】,也让海丰银行相对放心。
1978年4月,汇丰与海丰银行达成协议,规定汇丰最终可持有海丰银行51%的股权。
然而,接下来的进展并不顺利,收购过程拖了一年有余,其间可谓波折频生。一开始汇丰董事局对此收购计划意见并不一致,对收购这样一个财务有问题的银行后是否会发生财务困难存有疑虑;接着是美国纽约州银行业监理专员阻挠,迫使海丰银行转领国民银行牌照;纽约州政府又一再追查汇丰银行的内部储备,因为美国人传统上看重资料的公开,而香港则允许银行不公布其内部储备,汇丰的财务报告并不详细透露其在香港的真实情况。对此,沈弼强调,汇丰银行从来没有调取内部储备做账,事实上这也逃不过核数师的耳目。
经过近两年的周折之后,1980年3月,汇丰终于根据协议先行收购海丰银行41%的股权,同年10月再收购10%的股权,总投资达3.14亿美元。
这是汇丰在美国进行收购迈出的坚实一步。总部设于纽约州水牛城的海丰银行,其历史可追溯至1850年,比汇丰银行还早15年。
20世纪初,海丰银行在兰德家族的领导下,业务扩展至整个纽约州,而且是除纽约市以外最大的州内银行机构。1929年10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扩展步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丰银行的商业及零售银行业务继续扩展,并作进一步收购,其后将业务重组成纽约10家联属银行;1976年,当纽约州议会取消百年来对银行扩展分行的限制时,这些联属银行合并为一家银行,统称为海丰银行,资产总值达105亿美元,成为美国同类银行集团中规模最大者。
汇丰获得海丰银行的控股权后,无疑是在北美洲建立了一个进一步扩张的桥头堡。1986年初,海丰银行与美国东北部的第一宾夕法尼亚公司签署协议,议定海丰银行可在1991年收购后者旗下的宾夕法尼亚银行,因此汇丰银行可通过海丰银行进一步向美国东北部扩张。
沈弼在进军美国的同时,继续向加拿大拓展。1981年,汇丰在加拿大温哥华创办加拿大汇丰银行。一开始它只不过是加拿大57家外资银行之一,仅有职员数名、资产1.75亿加元的加拿大汇丰银行默默无闻,且经营状况极不稳定。然而,接下来的年头其业务发展神速。1986年,加拿大汇丰银行以6350万加元的价格收购英属哥伦比亚银行,后者在艾伯塔和英属哥伦比亚这两个加拿大最西部的省份拥有41家分行。此次收购使汇丰银行在加拿大有了一个稳固的零售基础。
沈弼成功收购海丰银行展开了汇丰涉足美国的新旅程。但是,海丰银行剩下49%的股权,以及将海丰银行在加拿大的业务整合进加拿大汇丰银行,则要等到1986年接替沈弼的汇丰大班浦伟士在1987年来完成。
6 向欧洲进发
就在汇丰着手收购海丰银行的同时,沈弼已经将视线投向欧洲,尤其是英国。他要在这里建立起一个主要的基地,以便成为一家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居于领导地位的大银行,而苏格兰皇家银行一开始便成为汇丰银行主要猎取的目标。
但是,沈弼没有想到海丰银行的收购出现那么多波折,收购过程比预计的时间要长那么多。当1980年汇丰终于收购海丰银行51%的股权时,它已经没有力量再立即进行另一次大规模的收购行动了。
为了防止资本和存款的比率继续下降,汇丰决定在1981年3月10日宣布近60年来的第一次供股,融资20亿港元。
然而,6天后,即3月16日,渣打银行突然宣布,拟以1股面值1英镑渣打普通股票加现金50便士,换取苏格兰皇家银行面值25便士普通股5股的条件,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并。
沈弼闻讯后大吃一惊,立即排兵布阵,加入收购战行列。
4月7日,沈弼从香港飞抵英国,第二天在伦敦宣布了使国际金融界震动的消息--汇丰拟全面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希望,苏格兰皇家银行“将来扩张成为汇丰银行在欧洲的旗舰”。具体的收购建议是:以每股2.5港元的8股汇丰股份,换取苏格兰皇家银行普通股5股。根据当时的股价,汇丰的建议是以每股203便士的价格进行收购,比渣打提出的收购价高出45%。据分析,汇丰如果成功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的股份将有40%由海外人士持有,汇丰将成功把将近一半的资产转移到海外地区。以存款额计,汇丰银行则可跻身世界银行“十强”之列。
争夺战在两个根植亚洲的英国银行间拉开帷幕。渣打银行随即在4月23日作出反应,将收购建议提高至每5股苏格兰皇家银行普通股可换取渣打普通股1股,加上1股面值25便士浮动息率债券及现金220便士,即将收购价提高到每股213便士,每股高出汇丰银行10便士。第二天,渣打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董事局发表声明,表示苏格兰皇家银行董事局同意渣打的新收购条件,并建议股东接纳。
双方争相提出高价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之后,5月初,英国贸易大臣在伦敦宣布,有关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建议,已根据公平交易法呈交英国垄断及合并委员会进行调查,并禁止双方在此期间提出新的收购条件。
英国垄断及合并委员会最后以五比一的票数,反对汇丰和渣打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认为双方的收购建议对苏格兰的就业前景、商业及英国的公众利益将构成不良影响。随后,英国贸易部正式宣布政府接受垄断及合并委员会的大多数决定,拒绝汇丰和渣打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
对???英国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而言,国内的主要结算银行应该操持在本土银行手上,因为它们是英国银行业的命脉,不允许落在像汇丰这样在香港注册的海外公司手中。而对于苏格兰人而言,也不愿意看到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管理权离开苏格兰。
其实,早在总部设在伦敦的渣打银行提出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建议之时,民族意识强烈的苏格兰人已经表示不满。等到在香港注册的汇丰加入收购,反对声浪更高。苏格兰的各个党派团体,包括部分工党、工会联会和金融界人士,以及苏格兰基督教会均先后公开表示反对,个别地方议会甚至威胁将取消存款户口。
苏格兰皇家银行位居苏格兰结算银行之首,是全英第五大结算银行,苏格兰人显然不愿意他们最大银行的控制权转移到伦敦,更不要说转移到主要由苏格兰人开拓的殖民地香港。
尽管有英国的银行家嘲讽,这与在苏格兰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亚当·斯密及其推崇的自由贸易及自由竞争的精神不符,英国垄断及合并委员会过分强调保护苏格兰人的利益,只会令人感到,英国人只是托儿所里的小孩,仍然需要有人来看护。尽管汇丰银行为平息苏格兰人的不满,而一再强调自己的苏格兰“血统”【汇丰银行的创办宗旨是“以苏格兰人的传统在亚洲经营一家银行”】,同时表示愿意让苏格兰机构控制部分股权,然而同样于事无补。这种因为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因素作祟而阻挡商业行为的收购案例,到今天为止依然在世界各地上演。结果,沈弼在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一役中功亏一篑。
汇丰进军欧洲之途荆棘满布,然而它并没有停下脚步。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放宽对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管制后,汇丰银行及时把握时机,于1984年收购了以伦敦为基地、创办于18世纪70年代的詹金宝公司39.9%的股权;1986年,收购了詹金宝公司余下股权【以后它被纳入汇丰的投资银行业务】。
期间,沈弼曾经仔细研究了大约30家欧洲银行的收购可能性。遗憾的是,在汇丰看来,这些银行不是收购代价过大,就是业务基础过窄。真正在英国打开局面,收购了英国四大结算银行之一--米特兰银行,同样要等到接替沈弼的汇丰大班浦伟士在1987年来实现。
尽管如此,汇丰的沈弼时代可谓光芒四射。在美洲和欧洲之外,沈弼还继续致力于在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寻求多元化的发展机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汇丰开始进入以往无缘涉足的金融市场。澳大利亚开放银行业之后,沈弼抓住机会,使汇丰在1985年取得当地的银行牌照,并于1986年成立了澳大利亚汇丰银行。
当年极力主张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怡和洋行创始人渣甸和马地臣,以及鸦片战争的指挥官义律和懿律、璞鼎查等都是苏格兰人。汇丰银行的发起人苏石兰和颠地等,也是苏格兰人。
7 汇丰的时代象征:新总部大厦揭幕
在现在的香港,汇丰作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银行,在市场上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它的地位与作用毕竟有限。而在沈弼时代的汇丰,就像20世纪70年代的怡和一样,它几乎就是香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美国《财富》杂志曾刊文宣称,统治香港的权力是马会、怡和、汇丰和香港总督。对于汇丰大班沈弼来说,他既是马会主席,也是香港行政局、立法局议员;汇丰作为港英政府的首席金融顾问,可以说参与了港府几乎所有重要的金融决策。至于怡和,旗下多家公司被已经崛起的香港华商觊觎,已经失去了往日雄风。
20世纪80年代,当关涉香港前途的中英谈判遭遇阴霾时,沈弼小心而有效地处理了汇丰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对香港的前景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信心。汇丰不仅在80年代初依旧提供长达20年的抵押贷款【已跨越1997年】,更在1979年拍板耗资逾50亿港元,建造当时被称为“可能是全球最昂贵的独立建筑物”的新汇丰总部大厦。
1979年11月19日,汇丰银行宣布将汇丰的第三座总部大厦拆掉重建。沈弼在宣布此项决定时表示,全面重建总行大厦的决定,不仅显示了汇丰对香港应尽的责任,同时显示了汇丰对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信心。
1985年7月30日,楼高178.8米的汇丰新总部大厦正式启用。当天上午8时,汇丰大楼前面的公众广场全部亮灯,接着沈弼为巨狮点睛,之后主持剪彩仪式。在汇丰新大厦的开幕典礼上,沈弼表示,有关香港在1997年以后的前途,一直有人提出疑问,而眼前这座新的建筑物,其设计即使到了21世纪也依然适用。相信这座新的大厦,足以表明汇丰银行对香港前途的看法。
这座气派非凡、设计独具匠心的钢铁结构大厦,屹立在港岛皇后大道中1号原址之上,傲视着整个维多利亚海港。其最特别之处,是它本身是一座大量采用预造配件的大厦,而配件分别在世界各地制造完成:结构用钢件在英国制造,玻璃、铝制外壳及地板在美国制造,服务设施组件在日本制造,所有配件在原址上装嵌。大厦最显著的特色则是由地基耸起直透整座大厦的八组主柱,各由四条外罩铝壳的钢柱组成,以及牢扣于八大主柱的五层三角形垂悬桁梁。
只是不出几年,这座被英国《泰晤士报》列为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十大建筑物之一的大厦,就被另一栋更令世界瞩目的银行大厦所超越,那就是日后崛起的中银大厦。这两栋大楼之间的风水故事,同样影射出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