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下这个物质产品极其充裕的年代,产品供应过剩,广告商们不得不在利用所有可能的时间空间里铺天盖地的打广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这点儿的感受尤为突出。想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用不着打广告来售卖商品。
在刚刚过去的淘宝天猫双十一购物节,销售额又创出了历史新高,成交额达到2135亿元,与去年相比又增长了14%。双十一购物节是马云爸爸一手打造的节日,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回顾这十年虽然前5年销售额是爆发式增长,而最近5年增长速度却逐渐放缓。
据说,双十一这个节日源自韩国,韩国双十一是单身的女生向自己心仪的男生表白的节日,而送的礼物就可能是巧克力棒或是其它礼物,这性质有点儿类似情人节。而这时的淘宝天猫就把这个节日的属性给调整了一下,把单身人士无人陪伴左右,改成了可以用购物消费行为来填充、消除这种孤独感,从这个点开始出发,慢慢把这个节日变成一个全民在网上购物的狂欢节日了。
想一想我们现在所过的节日,我们要与平常日子区分开,就是要有节日元素,要用不同的物品来装点。商家是利用这一点来做文章让人们来消费的,比如:情人节物品就是玫瑰与巧克力,母亲节送康乃馨,过春节贴春联挂灯笼、吃饺子或是腊肉香肠。似乎这些物品都成为了这些特定节日的标配物品,如果没有这些物品就没有过节的氛围了,就如同没有在过这个特定的节日了。换言之,在商业社会里,在特定的节日绑定了特定的商品,这些特定的商品就成了节日属性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商家就从这个节日属性出发来吸引消费者购物,影响并决定了消费的购买行为意愿。
再有从小城镇出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中,大部分人都想要在大城市安家落户--买房买车,这种观念的形成,一定程度是广告给他们传达的,这两样大宗商品的消费能力取决于这些年轻人在城市里社会阶层和收入水平,就被商家利用来表达成所谓成功人士的标配品,没有置办这两样的物品的人在社交场合上似乎有点抬不起头,有点底气不足。这样就引发了有少部分人收入水平还没达到能够支撑起这两样消费品时,就举债去购买,然后就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比原来的生活水平就降低了,本来还想要再读点书充电可以找更好的工作,因为买了房子被房贷绑架,也不敢轻易跳槽。原来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却过着和中老年人一样斤斤计较、算计的样子。
对于同类型的商品,会有多个不同的生产厂家,广告商们用不同的广告画面、术语打造出了不同的品牌调性,来区分和吸引不同类型的消费人群,从某种程度上说来,选择了哪一家的产品,代表消费者对品牌打造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可。就商品或品牌本身而言,它们是不会发声说话,而广告商们却赋予了它们生命力,它们散发出了某种性格、脾气、情感,把你吸引到了它们的身边来了。
我们现在去看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电视剧,那个年代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很多喜欢抽烟,搞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吸烟是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这些人还要用抽烟来彰显自己追求独立自主、与众不同的个性。原来这功劳要归功于烟草广告。在十九世纪 60 年代末及 70 年代,随着美国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香烟市场再次瞄准了女性消费群体。在最初的 25 年,烟草广告宣传吸烟是女性魅力及成熟的象征,而现在则宣传吸烟是女性独立及成功的象征。除了这些宣传,烟草市场还推出了一种全新的产品——更长、更细的香烟,以此来暗示其早期的宣传:吸烟能让你得到修长、性感的体型。香烟广告就这样把这部分女性消费群体给锁定了,直到21世纪有很多证据证明,吸烟是多种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由此可见,广告也在重新定义习俗、塑造并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消费观。
每天扑面而来广告影响着不仅仅我们的各种消费行为,还影响着我们价值观、消费观,只是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注意到这些罢了。理性说来,我们当然不心甘情愿被它们所操控着,但是生活在如今这个商业时代谁也摆脱不了。我们可以多给自己一点儿时间思考一下,这些商品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