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原本的意思是晒干、风干、烘干的果品、海产品及肉类制品等食物。多余的出来食物吃不掉,就做成干货以备不时之需。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这个词又发展出了别的意思。比如,我们在网上分享一些实用的小知识、方法、技能,都在说是给了我们满满的干货,干货内容交付给我们的知识信息密度大,相较于那些满篇幅注水的废话有用成分少的文章,那大家肯定是欢迎这些干货内容的。
而近几年的互联网出现的许多做知识服务类平台,那些满满干货内容的知识服务产品,就是用户比较喜欢的一种类型。其实,在有现在互联网知识服务平台之前,就有许多提供知识干货的书籍,比如:《极简**史》、《极简**学》几乎是涵盖各个门类、学科。而有了这些平台之后,知识服务商们将一本本厚厚的书浓缩成不超过半小时的音频,或者浓缩成精华的5-10分钟的速读,似乎像是做成了一个高度浓缩的一个知识药丸、胶囊。
对于经常看美剧的人来说,很多美剧的剧情情节比较紧凑,扣人心弦。美剧通常是一年出一季,一季大概10集左右。每一集剧的信息量都很大,如果中间漏掉一两集再去看后面的,就感觉跟不上剧情发展进度,自己与剧情脱勾了。而看国产剧、港台剧、韩剧等就不一样了,感觉漏掉几集不看,都可以比较流畅地继续看下去,漏掉的剧情用猜的完全可以。而那些看多了美剧的人,对于美剧提供的高信息密度习惯了的观众,相对于提供低信息密度的国产剧已经刺激不了他们的观看欲望。似乎我们人类更倾向于喜欢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有了电影、电视剧以后看小说的人数变少了,有了微博微信、快手和抖音之后,看长文章、长视频的人数也减少了。
那我们会普遍倾向于把干货内容当作精华、精品来对待,俗话说得好“浓缩就是精华”。那些号称是干货文章在付费阅读平台也总是能销量不错,让用户觉着得到的都是有用的东西,绝对没有注过水的。
而那些被称为干货的文章,也是向读者提供比较实用的技能、方法。干货重视的是其功用性和功能性,人们读了这些干货的文章之后就能立即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好像能起到立竿见影之功效。一个人是某个领域的门外汉,读一点干货文章或书籍,对这个领域就会有一个致的了解,而如果要更一步的了解,就得要花很多时间去读、去学习许多这个领域的大部头的专业书籍,这就不是干货文和或书籍所能解决的。它们只能提供一些线索,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让人们产生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而有些领域即便是入门级别问题,也不是干货文能解决的,而是有一定的入门门槛。
所以对干货内容的态度就是相信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也非万灵药。它只把我们领进山门,让我们看到了高山的巍峨雄壮之势。但是如果我们不花时间攀登上去,就无法去发现、领略山上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