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时候,一看电视剧就会问大人,哪些是好人,哪些人坏人,反正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世界里面,就只能分清好人和坏人。
随着年纪渐长,进入成人世界之后,却发现世上没有所谓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那些我们认为是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也可以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孝顺的儿子。
再次看到电视剧里慈禧太后也再不会说,签订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被八国联军欺负,导致大清灭亡都是败这个昏庸无能的坏女人所赐。再也不会给历史人物贴上忠奸善恶这么简单的标签。
我们站在现代人的思维框架里,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来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质疑一下这到底是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尺度。我们知道当时她所面对的内忧外患的困境,却无法深刻地体会当时当世她处在什么样的背景格局里,她当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想要改革社会的措施,却没有起到挽救、扭转历史进程的效果,就说她是一无是处的卖国贼、败家败国的人。
中学时代的我,看过一些名著距离现在时代比较远的一两百年,对于名著故事中主人公的所做所为觉得不合乎情理,作为一个现代人看他的所为明知就是比较傻的,还要执意为之,真是觉得主人公智商情商堪忧。现在看来真的觉得自己是当时是幼稚可笑,看故事只看内容情节,完全脱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对人性只能用忠奸善恶来区分,完全不了解人性的复杂程度。
我们在评判过去某些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带着一种上帝视角,人无完人,他们曾做过推动社会发展进度的功业,但也无可避免地做过一些恶事,人们往往会忘记他们做过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伟业,只记得做过的恶,把他们的功绩全部抹煞掉,比如秦始皇。很多人只记得他的焚书坑儒。
而有些历史人物被后人不断称颂的,忠君爱国、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伟岸形象,也不见得没有做过坏事,道德上也不是没有瑕疵。比如诸葛亮、包拯。
诸葛亮也曾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前同事孟达。在孟达投降魏国之后,曹丕对他却是非常的信任,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过曹叡上台之后,孟达的处境就不那么乐观了,所以孟达也是非常的忧虑,这个时候诸葛亮察觉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劝说孟达再次叛变回来,孟达也同意了,却故意让这个消息走漏了风声,曹魏那边知道了,于是司马懿就带领大军前来,而孟达也清楚司马懿肯定会来,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司马懿会来的这么快。
人们都称赞包拯断案入神,但是世上哪有没出过错的人。包拯也不例外,有一次知府衙门的旁边失火了,有几个年轻人不救火反而在旁边说:这次是这里着火,不知道下次在什么地方。其实这几个年轻人只是不懂事乱说话而已,并没有其他的心思,火也不是他们放的。但是包拯却将他们治罪,问斩了。而另一方面包拯对于聚众闹事的人跟士兵也从来不会心慈手软,他曾经将一批闹事的人全部判了死刑。
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不管是凡人还是伟人。有些人虽然曾经做过一些错事,却无损于他们在人们心中留下的伟大形象。